文侯书院沙棣:论石云品画诗的当代性

2025-02-11 16:02:36艺术家提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1549ca27f8380e95989c5a7dba9d7e76.png

论石云品画诗的当代性

沙棣

一、引言

在当代多元文化交织的艺术领域,传统艺术形式积极探寻与现代接轨的新路径。品画诗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智慧。石云的品画诗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展现出鲜明的当代特质。它不仅为传统绘画的理解与阐释开拓了新视野,还在当代审美构建、文化传播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呈现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传统与现代艺术交融的典范。深入探究石云品画诗的当代性,对理解当代语境下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意义重大。

二、石云品画诗对传统绘画解读的创新视角

2.1 突破传统鉴赏范式

传统绘画鉴赏多聚焦于技法、构图、师承等方面,注重梳理绘画的历史脉络与风格流派。石云的品画诗却另辟蹊径,以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为切入点,为古老的绘画作品注入全新活力。

清代诗论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到:“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石云在《读王维〈雪溪图〉》中写道:“远树平坡浮素白,石桥半露寂空间。清溪且载渔舟过,好雪幽幽落眼前。”他并非单纯从绘画技法剖析,而是凭借自身对雪境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引领读者走进画中那片静谧世界。正如王夫之所说,石云以自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捕捉到雪落无声、天地静谧的氛围,让读者仿若能感受到寒天雪地中的宁静与悠远,体会画家借雪景传达的超脱心境。这种从个人感知出发的解读方式,打破了传统鉴赏仅从画面形式分析的局限,使读者能从情感与精神层面与画家产生共鸣。

又如在《读马远〈空山月照图〉》里,石云写道:“苍苔点点石生烟,古木萧萧百鸟寒。万象茫茫谁解意,一丸凉月照空山。”他没有着重分析马远独特的构图技巧,而是从自身对空寂的理解,挖掘出画作所蕴含的空灵意境。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石云对《空山月照图》的解读,正是摆脱了对绘画形式、技法等“理”的过度关注,以独特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让读者领悟到画家在简约画面中传达的深远禅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3decbe792ae0e49f5343b2bec85e750f.png

石云·《读马远<空山月照图>》

2.2 挖掘深层文化内涵

石云善于挖掘传统绘画中潜藏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往往因传统解读视角的局限而未被充分展现。传统绘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宗教等多元文化信息。

在《读赵孟坚〈墨兰图〉》中,石云吟道:“因何自许林泉客,无筑无山无玉湖。心若虚空皆岫壑,梦中常卧墨兰图。”此诗不仅描绘了墨兰的形态,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人精神。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石云通过品画诗,揭示出赵孟坚以墨兰自喻,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这种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正符合叶燮所强调的诗歌含蓄而深远的寄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285c791c7a73cc575b1839feeeb4941.png

宋 · 赵孟坚《墨兰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47b59488bb734da9f02d90cd91f974b2.png

石云·《读赵孟坚<墨兰图>》

再看《读王蒙〈溪山萧寺图〉》:“荒天古道暮鸦飞,枯木寒流触梦扉。手理五弦云霭起,琴声高处一峰巍。”石云通过品画诗,将王蒙画作中的山水意境与文人的精神追求相联系。画中荒天古道、枯木寒流,展现出一种苍茫孤寂,而“手理五弦”则体现出文人在困境中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石云的解读让读者能从诗画相通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这幅经典之作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55f329b7c7620b8fe696de8cca44aa88.png

元·王蒙《溪山萧寺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d4b9cd6370252540c10e160c9ac73146.png

石云·《读王蒙<溪山萧寺图>》

三、石云品画诗与当代审美观念的契合

3.1 简约与意象之美

当代审美崇尚简约、直观且富有意象的表达。石云的品画诗以简洁的诗句营造出丰富的意象世界,与当代审美观念高度契合。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画作的神韵与意境,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石云在《读郭熙〈树色平远图〉》中写道:“老枝盘曲烟云寂,野鸟飞飞坡石青。最是舟人情味重,茫茫江山暖浮生。”诗中仅用“老枝”“烟云”“野鸟”“坡石”等意象,便生动地展现出郭熙画作中那种悠远宁静的氛围。正如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石云以简洁的意象组合,虽未详细描绘山水全貌,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其中的温暖与生机。这种简约而富有意象的表达,既符合当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艺术欣赏的需求,又能让读者在简洁诗句中领略绘画的丰富内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24a7d5fc6e678828933b370ca21d31bb.png

郭熙·《树色平远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649ebcdafa477f9e6a6df5c3a162d960.png

石云·《读郭熙〈树色平远图〉》

又如在《读倪瓒〈容膝斋图轴〉》中,石云写道:“鸢飞空宇水无痕,江上孤亭伴野云。莫道秋山生意少,疏林不语向心寻。”他以简洁的语句,通过“鸢飞”“孤亭”“野云”“疏林”等意象,构建出倪瓒画作中简洁空灵的画面。清代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石云对《容膝斋图轴》的解读,正是通过意象展现出画面的虚实之美,使读者能迅速捕捉到画作的神韵,体现了当代审美对简约与意象融合的追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3f0acc8f4d5b1852f513f2d4ef0ba816.png

元·倪瓒《容膝斋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9b5a171014a1e85e12d3ef9375715670.png

石云·《读倪瓒〈容膝斋图轴〉》

3.2 情感的直接表达

当代审美注重情感的直接传递与共鸣。石云在品画诗中毫不掩饰对绘画作品的情感,无论是对画作意境的赞美,还是对画家创作精神的敬佩,都以真挚且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石云在《读范宽〈溪山行旅图〉》中感慨:“天飞大石林溪上,汩汩清音叠鸟音。际遇浮岚应歇脚,野云可洗世人心。”直接抒发了对范宽笔下雄浑山水的赞美以及对其净化心灵意境的喜爱。明代李贽在《童心说》中强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石云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正是出于他对画作的真心感悟,能让读者迅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一同领略画作所传达的震撼与感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dd60dabcb44b519e937876dab651fc7d.png

范宽·《溪山行旅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8bdea6c0c12c6fedd939fe0a449f5ac8.png

石云·《读范宽〈溪山行旅图〉》

再如在《读龚贤〈清凉环翠图〉》中,石云写道:“日绕林间夜弄琴,不观庄老不观心。若非兄弟来寻酒,只道深山听水音。”直接表达了对龚贤画作中宁静超脱氛围的向往,以及对这种远离尘嚣生活的憧憬。这种直接的情感抒发,满足了当代人在艺术欣赏中对情感共鸣的迫切需求,拉近了传统绘画与当代观众的距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b0e30cbc2a93e3a000f6ea1eb87f9fb.png

清·龚贤《清凉环翠图》(局部)

四、石云品画诗在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4.1 打破艺术欣赏的门槛

在当代社会,传统绘画艺术常因专业性较强而让普通大众望而却步。石云的品画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打破了这一欣赏壁垒。

石云在《读沈周〈山水册页之十〉》中写道:“林中隐约青房舍,把卷吟哦树石闲。一曲溪流浑似镜,阿翁清影矍如前。”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沈周画作中宁静闲适的生活场景。元代杨维桢曾说“诗者,人之情性也,人各有情性,则人各有诗也”,石云以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将画作中的意境传达出来,让即使没有专业艺术知识的读者,也能通过诗句感受到画作的悠然意境,从而激发对传统绘画的兴趣,推动艺术欣赏的普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1a39069359ea1ae4eb8b3c3490f8de39.png

沈周·《山水册》册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6c3cd3634fbb9c4e610a1f2d7aa067c5.png

石云·《读沈周〈山水册页之十〉》

又如在《读陈老莲〈倚杖闲吟图〉》中,石云写道:“仙翁倚杖款徐来,即见桃花笑脸开。先折一枝头上别,一颠一拐过春苔。”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将陈老莲画作中仙翁的憨态与春日的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贴近生活的表达,符合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倡导的“诗写性情,惟吾所适”,使大众能够轻松走进传统绘画艺术的世界,领略其魅力。

4.2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石云的品画诗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历代名家画作的品评,他将传统绘画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整理与传承,成为连接当代人与古代绘画艺术的桥梁,让古老的绘画艺术在当代得以延续与传播。

在《读黄道周〈松山飞瀑图〉》中,石云写道:“移步青山涂素楮,朝时开笔暮时归。是非形物云霄外,独写林泉石上飞。”不仅解读了黄道周画作的艺术特色,更强调了画家借山水表达的超脱心境,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心学也”,石云通过品画诗,深入挖掘画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深入了解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2712cd01fcb699d0006b36d130d204aa.png

黄道周·《松山飞瀑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5037a52b899127186ee3cba39b462426.png

石云·《读黄道周〈松山飞瀑图〉》

同时,石云在品画诗中融入当代的语言、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实现了传承中的创新。如在《读陆俨少〈浮玉山居图〉》中:“湖口坡头生黛草,亭边石上正飞花。白云舟子情难已,相逐相携入贺家。”诗中以生动的当代语言描绘出陆俨少画作中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这种创新的传承方式,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正如清代赵翼在《论诗》中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石云以其独特的品画诗,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d776bbc712c5968dd89f2179dad3bd39.png

陆俨少·《浮玉山居图》

五、石云品画诗反映当代社会文化心理

5.1 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在当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愈发强烈。石云的品画诗中对众多山水、花鸟等自然题材绘画的解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人的这一内心渴望。

石云在《读吴镇〈洞庭渔隐图〉》中写道:“渺渺烟波寒雁绝,幽幽芦草细沙头。舟人引棹归心切,釆得青山画里留。”描绘出画中宁静悠远的洞庭秋景,让读者在诗句中仿佛置身于浩渺的烟波之上,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石云对《洞庭渔隐图》的解读,正是自然之景触动其内心,进而通过诗句传达出当代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体现了当代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e0b53b2f3d21f2751638f76f019b847d.png

元 · 吴镇《洞庭渔隐图》

又如在《读牧溪〈水墨写生图〉》中,石云写道:“闲来置酒池亭下,十盏开怀不辨禾。明月未来何必念,先观飞鸟入圆荷。”通过对牧溪画作的解读,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让读者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这种对自然宁静之美的追求,符合古代诗论中对自然意境的崇尚,也满足了当代人对自然宁静之美的精神追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b9574b1f52a8686d4010572927aa2dd2.png

牧溪·《水墨写生图》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b757b78de9ebcc8705a6d9ff4d45b905.png

石云·《读牧溪〈水墨写生图〉》

5.2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意识日益增强。石云专注于传统绘画解读的品画诗,正是这种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

石云在《读文徵明〈林榭煎茶图〉》中写道:“幽山林榭煮茶香,霞霭溪烟入画堂。深恐流云留不住,掩扉独坐屋中央。”直接表达了对文徵明画作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生活情趣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宁静雅致氛围的向往。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石云通过品画诗,展现出文徵明画作中的兴象风神,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c81eb442db565a8a1c86a6f42a641af7.png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dc0cf50720709ec290b2cf768395f11e.png

石云·《读文徵明〈林榭煎茶图〉》

再如在《读文伯仁〈溪仙馆图〉》中,石云写道:“回望青山不见峰,白烟高树雨空濛。参寻向日听泉处,物色幽幽寺宇灯。”通过对《溪仙馆图》的解读,展现了古代山水画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品画诗唤起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中对传统文化回归与认同的趋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824ea6485d900bb64f78fb8d27c2379e.png

文伯仁·《溪仙馆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2/23976679c1828e2b40352fdcf7ddefcd.png

石云·《文伯仁〈溪仙馆图〉》

六、结论

石云的品画诗在当代艺术与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当代性特征与价值。它以创新的视角解读传统绘画,突破传统鉴赏的固有模式,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观念相契合,追求简约与意象之美,注重情感的直接传递;在艺术传播与文化传承方面,打破艺术欣赏门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精准反映当代社会文化心理,体现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石云的品画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在当代艺术与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展望未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石云品画诗有望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THE END-

(责任编辑:王丹)

推荐关键字石云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