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潘德海——昆明、后山与掰开的苞谷
2017-01-23 11:48:46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85美术新潮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群体性”,而在遍布全国的各类艺术团体中,张晓刚、毛旭辉、叶永青、潘德海等艺术家的“西南艺术群体”无疑最具有代表性。这群艺术家将云南、四川土地上那些茂盛的生命景象视为自己艺术存在的实在状态,其表现出的作品充满了对于生命内在本质的挖掘与强烈激情,因此又被喻为“生命之流”。
潘德海 《昆明》 铅笔、水彩纸本 27×38cm 1988年
1987年,潘德海开始在纸上进行“苞米”这一特殊图像的实验和探索。潘德海发现,如果将苞米团块进行再次分割将演变为不可胜数的颗粒,而将这些颗粒组织成一个个没有规则的图像——经常是人的脸和肢体,构图就会呈现出一个神秘的世界:繁复、怪异、难以琢磨。在发现这一独特的构成与观看方式后,潘德海创作了一系列以“苞米”为题材的实验性绘画。
潘德海 《后山》 铅笔、水彩纸本 27×38cm 1988年
这些作品的画面结构通常极为复杂,苞米拥挤在一起,如同宗教图腾一般排列展开,构成了极为繁复的装饰性效果。从图像中,我们依稀可以分辨出植物的形态以及那压抑的生命情绪。潘德海将苞米作为构成世界和生命的基本要素,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方向的苞米不断繁衍排列,仿佛生命可以在其中流动,精神可以在其中蕴育,最终成为了画家寻找生命问题的一种形象假设。正如批评家栗宪庭所说:“(潘德海的苞米系列作品)仿佛把人、自然环境的表皮剥开,裸露出密集的细胞状态的空间,使人感到了一种神秘的生命的想象”。从成熟的苞米系列开始,潘德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符号形态,而一旦在视觉语言上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思想也就找到了载体与归宿。
潘德海 《掰开的包粽子》 纸本水彩 26x38cm 1988年
潘德海作品的炫彩以自然、叙述为特征,云南乡村小道、田间苞米、城市交通,少年时的连环图书、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是其作品的讲述主题。作为85时期的代表人物,潘德海的作品常常被争论是以今讽旧,或是以旧讽今,但他的绘画从未脱离开人的形象,他一直在给人的形象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真实状态。他的作品概括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准确表达了更广大人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面貌,耐人寻味、语重心长。
文章编辑:刘晓春
(责任编辑:洪镁)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