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 | 潘鲁生赴黔开展民间工艺调研
2025-04-07 21:44:24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025年3月27日至4月1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总主编潘鲁生带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贵州卷》编纂团队赴贵州省开展民间工艺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潘鲁生一行深入到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州凯里市、剑河县、台江县、麻江县、黔南州贵定县等地的基层一线,就银饰锻造、苗族服饰、苗族刺绣工艺、蜡染织染工艺、剪纸工艺、造纸工艺、民间工艺文创等开展了实地考察调研。
3月27日下午潘鲁生一行来到贵州省凯里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调研苗绣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手工艺开发、刺绣纹样绘画、苗绣情况。他强调,要在保持传统工艺本真性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3月28日上午潘鲁生一行深入凯里市银饰工坊和刺绣工坊,观摩银饰熔炼、锻打、錾刻等传统工艺,与银饰、刺绣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在工坊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邰引岩向调研组展示了苗族银饰制作的精湛工艺。潘鲁生对凯里银饰产业的发展模式表示肯定,强调需进一步推动银饰与现代设计结合,提升文化附加值。在杨昌德私人收藏馆,潘鲁生详细了解馆内苗绣、织品等藏品的历史价值与保护现状,鼓励通过学术研究为《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贵州卷》提供素材。
随后调研组来到剑河县苗族锡绣文化传承工坊,在国家级非遗苗族锡绣传承人龙女三九的锡绣工作室,潘鲁生观摩了锡绣“母花”图案的临摹与创新应用,对锡绣作为“世界唯一金属绣”的独特工艺给予高度评价。他强调,锡绣需在保持传统纹样的基础上,探索与化妆品包装、时尚服装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扩大市场影响力。此外,潘鲁生鼓励其通过非遗进校园、社区培训等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
3月28日下午调研组前往启风蜡染厂,参观民族服饰展示馆与染坊。潘鲁生与蜡染传承人兰启凤深入交流,对其将传统蜡染技艺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的做法表示赞赏,指出“手艺创造财富,文创需注入文化内涵”。他同时强调,蜡染技艺需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规划(如划行归市、非遗集市)实现规模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潘鲁生在调研中指出,黔东南民间工艺资源丰富,但需在“保护传承”与“创新转化”间找到平衡。他提出,要坚守文化根脉。传统工艺是民族认同的纽带,需通过家庭传承、师徒授艺等方式延续;要融入现代生活。鼓励匠人将工艺与当代审美、实用需求结合,开发日用品、家居装饰等新产品;要强化政策支持。通过设立产业园、举办文创大赛等方式推动工艺产业化,助力“文化+旅游+扶贫”融合发展。
3月30日上午,调研组来到台江县施洞镇良田村,走访了龙平寨、张又九和81岁高龄的龙留翁等织锦艺人。在龙留翁老人家中,调研组详细记录了传统织锦的工艺流程,特别是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母花本”纺织技法。潘鲁生指出,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记录民族生活历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民间工艺与民众乡土生活的紧密联系。潘鲁生强调,当前许多珍贵的民间工艺正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我们必须以抢救性保护的紧迫感,加快对这些活态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和保护工作。他强调,要特别关注高龄艺人的技艺传承,通过数字化记录、师徒传承等方式,确保这些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工艺得以延续。
随后在岑孝村,调研组相继考察了刘弟三的剪纸花样、杨春英和张婷的破线绣、龙格安的堆绣以及杨翁和的数纱绣等不同类型的刺绣技艺。潘鲁生对年轻传承人张婷能将一根丝线破成16股的精细工艺表示赞赏,鼓励更多的乡村青年传承好刺绣手艺,为融入时代发展打好基础。
当天下午,调研组转赴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重点考察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英的苗绣技艺。在走访过程中,马尾绣传承人龙小慧展示了以马尾毛为芯的特殊工艺,平绣艺人李秀华呈现了色彩艳丽的盛装服饰。潘鲁生特别强调,传统工艺的创新要建立在扎实传承的基础上,既要保持工艺的本真性,又要适应现代审美需求。
3月31日上午的调研聚焦传统手工造纸和印染工艺。在丹寨县石桥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玉华向调研组演示了皮纸制作的工序,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随后在麻江县龙山乡,调研组详细记录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龙排章的枫香染技艺,包括纹样绘制、防染等关键步骤,并对龙全芬在亮布上的平绣技艺和龙晚伯的枫香染绘制技艺进行了深入调研。
31日下午调研组来到贵定县盘江镇文化交流馆,深入考察当地花苗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在交流馆内,调研组重点走访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非遗传承人,全面了解从传统技艺到创新发展的传承链条。“豆染”技艺传承人邱明君作为青年创业者,向调研组展示了其创立的明君文化发展工作室,并介绍了工作室如何为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潘鲁生高度评价了这种“非遗+创业”的模式,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4月1日上午潘鲁生拜访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顾问、贵州民协原主席余未人先生。余未人先生结合数十年田野调查经验,详细介绍了贵州传统民间工艺的独特价值和发展现状。潘鲁生认真听取了余先生关于民间工艺保护的建议,特别就《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贵州卷 》的编纂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余先生强调:“贵州民间工艺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库,需要系统性记录和科学性保护。”潘鲁生对此深表认同,并表示将充分吸收专家意见,高质量推进集成编纂工作。
当日下午,潘鲁生一行来到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参观了颇具特色的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在馆长陈月巧的陪同下,调研组考察了馆藏的苗族百鸟衣、侗族亮布盛装等珍贵服饰,以及造型各异的傩面具和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绘画。潘鲁生对苗族服饰精湛的工艺赞叹不已。在参观过程中,潘鲁生还就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传统工艺进校园等议题提出了建议,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通过此次系统调研,潘鲁生对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建立民间工艺完整的数字化档案,系统记录各类工艺的纹样特征和制作流程;其次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传统工艺注入创新活力;最后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贵州民间工艺的国际影响力。贵州省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积极推进《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贵州卷》的编纂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机制,让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此次调研活动不仅展现了潘鲁生对贵州民间工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贵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切关怀。通过这次考察,相信将进一步激发贵州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推动民间文艺事业再上新台阶。
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肖勤,黔东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韦通贤,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何蔓莉,贵州省民协,黔东南州民协、台江县、剑河县文联,黔南州贵定县民宗委、文联、民协有关负责人,《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贵州卷》团队成员谭晓宁、杨挺、吴安丽、李显元、陈月巧一同参加了调研。
(贵州民协供稿)
(责任编辑:江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