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学实录|李峰《策展与美术馆管理应用》
2025-03-27 17:28:07雅昌原创专稿
2025年3月25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业博士生课程《策展与美术馆管理应用》第三次课程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课程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主讲。本次课程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参观“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华文明探秘大展”展览,二是师生课程讨论。
《策展与美术馆管理应用》是2024年美术与书法系为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结构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地的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了解博物馆、美术馆的基本运行规则和操作模式,明白其未来将是个人作品展示最重要的平台之一。部分学生达到能够在自己擅长领域初步策划具有一定学术高度和因地制宜现场效果的相关展览。
------课程内容------
参观展览之前,李峰馆长为学生们介绍了美术馆的发展历程。他着重提及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于2020年起推出的全球首个中国当代艺术常设展。他指出,常设展是一个机构展示其文化立场、呈现当下中国鲜活现状以及与国际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的临时展,都在用当代艺术的理念来策划古典艺术。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导览中,学生们对正在展出的“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华文明探秘大展”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程讨论环节,李峰馆长向学生们分享了关于艺术展览策划四个理念:第一,化思想和学术研究为现场。第二,以审美特别是以美为中心。第三,以当代艺术的理念策划古典艺术。第四,把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并置。
在谈到策展背后的逻辑时,李峰馆长指出,策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要明确展览的核心问题和关注的焦点,撰写展览大纲。接下来,调度作品,清楚作品的来源,将其落地到现场。同时,展览现场要满足物理条件,如恒温恒湿等,并进行空间设计与灯光调整等。此外,要对外宣传,吸引公众参观。公众从展览中获得了相应的体验和认知,整个展览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
他建议学生们多看、多感受,并用笔和纸记录下当时的感受。艺术是平等的对话,大家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掌握这种心态后,内心会变得非常淡定和从容。
课程结束后,三位同学在现场分享了他们对这堂课的感想。
2024级美术与书法系博士生陈佳乐
这门课程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美术馆,使他们能直接与艺术品对话。在美术馆中,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名词解释与理论,而是一种鲜活的历史和普通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原始痕迹尤为珍贵,艺术正是人作为生命过客能在世上留下的唯一痕迹,这也是人们对艺术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华文明探秘大展”通过原境式复原呈现,让他直观地感受到了三星堆艺术形而上的力量,体会到了一种超脱于形式的崇高美。这种呈现方式正是李峰馆长提出的,用当代艺术的理念策划古典艺术的策展理念。陈佳乐认为,平衡理论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展览策划不仅是策展人的工作,也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内容,这正是他选修这门课程的原因。
2024级美术与书法系博士生李丹
这是一次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文明的起源——早期中华文明探秘大展”以早期中华文明探索为展览的主线,以时间为线索,随时间推移编织一张文明的网,揭秘了早期中华文明的面纱。展览以文物、文字、图示、音乐、灯光、数字多媒体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一场营养丰富,立体多维度的展览。同时,展览以人类社会群体的发展脉络为背景,通过无声的文物诉说着人类过往的历史。陈列橱窗的颜色塔配考究,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器物与橱窗内衬相辅相成,更好的展现出器物之美。一楼的数字灯光模拟秀展现了传统元素与当代科技的结合,体现了时代性的创新。通过这门课程,大家得以从更多深层次的视角去观察、体验和审视一场展览背后的非凡意义。
2024级美术与书法系博士生朱林涛
首先,展览兼具学术性与娱乐性。序厅中三个巨大的雕像,给人带来强烈的压迫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吸引人们深入观看。这不仅能让年轻人将其作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更能让人静下心来观展。其次,展览赋予了文物生命力。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穿越了数千年时光,通过每一件展品,可以窥见先祖们的生活状态和信仰。独特的展陈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自由猜测和探索数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为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最后,展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交融性。通过呈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不同区域的文明遗存,让观众对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交融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展览还梳理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让观众明白了我们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责任编辑:王丽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