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 | 张辉:历代“落地屏风”(上)——八字三折围屏的变迁-中国家具史㉒
2023-04-12 09:47:54雅昌原创专稿
围屏是明清家具的概念,指以十二扇为主的多扇组合围屏。实际,战国已经出现围屏,两汉后一直流行。明清时期的黄花梨连扇、紫檀围屏都是历史延续。围屏区别于座屏,历史上,两者都称为屏风。
多扇连接的围屏,可以折围、拆卸,又称为扇屏、连屏、叠扇屏,形态都为“凹”字形。但是,围屏大概念下,又可以细分为“落地围屏”(八字三折型围屏)和“榻上围屏”(直角三折型围屏)。
从形态发展角度,笔者对八字三折型围屏、直角三折型围屏进行了系统梳理。文字收尾,顾及文献时,又看到宋人的一段文字,正是证据之云霓。《东宫旧事》载:晋代,“皇太子纳妃,有床上屏风十二牒,织成、漆、连银钩钮。织成,连地屏风十四牒,铜环钮”。((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2129页)古文献专业人士提示:这“有可能原文中间有脱字。”但可以确定,晋宋之间就有两种围屏的概念。
“床上屏风”就是直角三折型围屏,可称为“榻上围屏”。“连地屏风”就是八字三折型围屏,可称为“落地围屏”。刘显波、熊隽解读:“落地的多扇围屏称之为‘连地屏风’。安装在床榻上则称为‘床上屏风’。”(刘显波、熊隽:《唐代家具研究》221;6页, 人民出版社)廓清,一代代延续的“落地围屏”“榻上围屏”两个系列,显然有助于屏风文化的进一步阐述。
“落地围屏”(八字三折型围屏)特点:
一是多条屏扇连接,左右两屏扇成八字外折,成三折围状,站立稳定。
二是屏扇直接落地使用,或围在榻或地上席子旁边。
三是高大,秦汉时,特殊的制造高度达1.8米,一般超过跪坐者人头高度。
四是使用年代长,自战国两汉至明清。
五是屏扇上,或使用木胎、或使用木胎裱糊帛质或纸质画品、或边框内安篦子裱帛纸。
六是功能偏重展示,象征、昭示主人的权势、威仪和财力。
七是围屏后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可供属下使用。
“榻上围屏”(直角三折型围屏)特点:
一是多条屏扇连接,左右两屏扇折成直角,成三折围状。
二是基本是在榻上使用,屏扇安装在榻面上,屏扇与腿足上下垂直(包括墓榻上的遗存)。
三是高度多达跪坐者肩部,不超头部(唐代后有变化)。
四是与榻的生命同进退,唐代跪榻结束后,它趋于消失。
五是只使用髹漆木胎屏扇,与屏心结构无关。六是功能偏重挡风防寒。
本文讨论“落地围屏”。
起码战国时代,扆形式演变,出现多扇多折的屏风结合,围在席旁或榻边。座椅出现后,它更加兴盛。
首先看战国围屏遗物,是为大戏的引子。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晚期中山王墓出土了围屏遗物,是发现年代最早的围屏实物。复原后,其高1.1米,通长2.24米。这种高度是特例,与汉代围屏高度有别,具有原始性。左右共两屏扇,两折式,扇面涂红漆,绘有小鸟和云气纹。边框涂黑漆。屏扇间以铜合页相连,还饰有铜兽面衔环铺首。
屏扇下,三件错金银铜兽为屏座,也非常特殊。中间的是错金银铜虎噬鹿形器座,虎巨头、广耳、圆目,大嘴中吞噬一只垂死的小鹿。身体作前扑状,三爪着地,一足腾起。功能设计科学,形象生动。其重26.6公斤,如此之重,以保证两折屏扇的平稳。
铜虎身上错金银,流云纹相间。错金银是一种工艺,在金属胎体按照图案开燕尾槽,将金丝或银丝垂入打磨,形成质地与颜色不同花纹。这也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错金银铜件与漆木结合的家具。
在错金银铜虎颈部和臀部上端,各有一长方形銎,沿两銎口直线相交,形成84度交角,上托的两屏扇便成为84度交角,如打开的扇形。銎外侧为羊头状,銎内尚保存有木楔子及麻布碎片。
围屏上方置斗帐架和帷帐,开启了屏与帐连用之风。到唐宋,一直多见屏帐连用。
围屏前,置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灯,陈设错金银神兽、错银双翼神兽。说明封王家具的品级和奢侈。墓中没有榻的遗迹,尚不是榻围屏组合。
战国 中山王墓出土围屏遗物(复原图)
长224厘米 高110厘米
战国 中山王墓出土围屏和帷帐遗物(复原图)
专制皇帝使用多扇围屏,第一次亮相,便峥嵘不凡,惊心动魄。记载见于的刺杀秦始皇案现场,《三秦记》云:“荆轲入秦,为燕太子报仇,抱秦王衣袂,日: ‘宁为秦地鬼,不为燕地囚!’王美人弹琴作语,日:‘三尺罗衣何不裂!四面屏风何不越!’王因裂衣而走,得免。”(汉辛氏《三秦记》,三秦出版社)秦王当时背靠的是“四面屏风”,就是四扇围屏,又称为“四扇”应为四扇三折落地围屏。另外,《燕丹子》谈到,秦王屏风高八尺,“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燕丹子》卷下 八四)所说“八尺屏风”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84米。
“屏风”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言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在围屏前待客,围屏背后藏匿侍史,记录主客的谈话。这种屏风宽大,有了遮蔽作用,其背面是隐蔽空间。可以藏匿下人。漫长历史上,隐蔽在屏后的事件颇多,有文有武,波澜壮阔。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墓壁画“宴乐图”上,榻边屏风落地,高大。一宽扇一窄扇,两折式。女主人与六位同性一起跽屏前坐榻上,观看前面的歌舞。奢华气氛中,也隐含她们比前面左右侧一同观看者身份要高级。汉代以后,两折式围屏消失,三折围屏完全普及。
西汉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壁画 “宴乐图”围屏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文物》 2006年05期
1983年,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套围屏遗物,复原后,六扇连接,中间四扇相连,其中有两扇屏门,可向后推开。这是仅见的做法,应是增加仪式感的设计。左右外侧各有宽1米的屏扇,屏扇有合页连接,可转动折叠。
横长3米,高约1.8米(不包括顶饰),与《燕丹子》秦王“八尺屏风”高度相仿(不排除南越王墓出土围屏复原时,参考了秦王的四扇“八尺屏风”)。它是落地围屏,应该八字三折型(尽管现在陈列中,它是直角三折,见照片)。汉代一般直角三折围屏,高度多在八十余厘米,与跪坐人的肩部基本齐平。而此围屏高约1.8米,属于高大的八字三折型围屏。
围屏上下均有铜鎏金构件,屏门顶和两侧屏扇上,各置一件鎏金双面神兽面顶饰。左右转角处的顶部各置一件鎏金铜朱雀顶饰。围屏下装鎏金人操蛇铜托座、鎏金蛇纹铜托座、鎏金蟠龙抓蛇铜托座。铜顶饰与铜托座上,均设插管,可以插入鸟羽,作为装饰。各种铜件上的形象和鸟羽装饰表现出独特的岭南文化特点。漆屏上的纹饰为黑地绘红色卷云纹,根据2墓棺椁板上的纹饰恢复绘制。
古籍中,往往把岭南称作烟瘴南蛮之地,但是司马迁认为它是当时九大“都会”之一,《史记·货殖列传》道:“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再现其辉煌,尤其是各种雕镂玉器何其精美,不让中原地区。
西汉 广州市南越王墓双面彩绘漆三折围屏(复原图)
(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
秦王围屏为四扇连接,南越王围屏遗物为六扇三折。此后陆续有了八扇、十二扇围屏,乃至更多。
东汉时期,皇帝日常已经频繁使用多折式围屏。《后汉书·宋弘传》记光武帝时,“弘尝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徹之。”图画列女之新屏风,必是多扇的落地围屏。
《后汉书·宋弘传》说:“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言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光武帝召见宋弘,叫公主坐到围屏后面,偷听他们俩人的谈话。这是又高又大的多扇围屏,遮盖性强。而且无足墩,直接落地便于藏身。
八字三折型具体形态图像见于北朝石刻画像上,如东魏胡客翟门生石棺榻八字三折型围屏画像上,中间三扇,左右两扇,成八字前折状。
东魏 胡客翟门生石棺榻上的围屏
(吉笃学 :《 东魏石刻的标形器——翟门生屏风石床研究》《美术学报》2021年第2期)
河南安阳固岸的东魏康业墓《孝子传》上,墓主画像身后,有八字三折式围屏风。
东魏 安阳固岸《孝子传》上的八字三折围屏
(林圣智:《北周康业墓屏风石棺床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 2020年09月)
北朝至唐代壁画上,无榻座的多扇屏风,可以认为是落地围屏。山东临朐北齐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崔芬墓(551年)中,摹写八条屏扇,各画树下名士图,为落地围屏。壁画上屏风是平面的,但在实际使用时,它是可以折扇,直接落地摆放。
北齐 山东临朐崔芬墓东壁名士图
(临朐县博物馆:《北齐崔芬壁画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陕西省咸阳市初唐燕妃壁画墓(671年)上,三面墙壁画上,有赭色界框,摹写十二扇围屏,落地,围绕墓中棺床,似主人生前使用的八字形围屏。每扇长75厘米,高164厘米,各画树下名士图。
唐代 陕西省咸阳市燕妃壁画墓中的十二扇围屏
西安市长安区东兆余村发现壁画墓(842年),墓主人是唐名将郭子仪的曾孙郭仲文。在南壁、西壁、北壁、东壁上,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编号,各扇彩绘一只仙鹤,共有10屏,落地。每屏长约1米、高约2米。
唐代 西安市长安区东兆余村郭仲文壁画墓中的《十鹤围屏》
安阳北关唐代赵逸公墓花鸟图围屏壁画,残高1.06米,被赭红色方框分成一大两小的三块,对应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八字三折围屏。中间屏扇略宽大,左右两屏扇较窄,表现八字外折。
唐代安阳北关赵逸公墓花鸟图围屏
(徐光冀主编:《中国出土壁画全集》第2冊,科学出版社,2012年)
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代墓壁画中,残存摹写的八字三折围屏,高1.18米。其中间屏扇横宽,绘《乐舞图》。图中共有7人,一男性舞者为中心,6人分别在两边演奏,持竖箜篌、琵琶、筚篥、钹等。左右两窄扇上,绘花卉石头图。形成中间屏为主、左右扇辅助的关系。箜篌、梨形琵琶、筚篥、钹都是从西域传来的,代表时尚的娱乐。
唐代 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壁画墓《乐舞图》围屏线描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01期 )
北京八里庄唐代王公淑夫妇合葬墓(838-846年)壁画上,画有通景画围屏,这与多扇多图的分景图不同,但仍然是落地围屏,只是墓室壁画没有表现八字形外折。
唐代 牡丹芦雁图花鸟围屏壁画
(北京海淀区八里庄王公淑墓)
唐代多六扇围屏,有落地围屏,也有榻上围屏。《旧唐书》:“御制《前代君臣事迹》十四篇,书于六扇屏风。是月,出书屏以示宰臣,李藩等表谢之。”(《旧唐书·宪宗本纪》卷十四 本纪第十四)这是御制六扇屏风落地屏风。
唐朝方干《题画建溪图》:“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分明记得曾行处,只欠猿声与鸟啼。”轻绡绘画只能用于落地屏风上,而榻上屏扇只使用木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做《素屏谣》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步障屏风也是落地使用。
广出“屏风壁画”的唐代李道坚墓中,也有山水画六扇围屏,气势高大,为落地围屏。
唐代 李道坚墓山水围屏壁画
(陕西富平朱家道李道坚墓西壁)
1949年前,由日本大谷探险队“发掘获取”一扇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围屏实物,纸本设色树下美人图,长56厘米,高149厘米左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正仓院藏鸟毛篆书围屏,总宽336厘米,各扇宽56.5厘米,高149厘米。与吐鲁番出土唐代围屏实物形态基本一致。它们可以作为唐代落地围屏尺寸的参考。日本保存此时期完整的围屏有三套,即著名的鸟毛立女围屏、鸟毛篆书围屏和鸟毛贴成文书围屏,均为六扇。
李贺《屏风曲》:“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六曲围屏的相邻屏扇以”交关”连接,它是金属构件,类似后来的合页(铰链),可以折叠。文献中,这类合页还称为“钮”“曲膝”“屈膝”。屈膝,以形如可屈可直的膝盖为名。东晋《邺中记》曰:“石虎作金银钮屈膝屏风,衣以白缣,画义士、仙人、禽兽之象,赞者皆三十二言。高施则八尺,下施则四尺,或施六尺,随意所欲也。”(东晋陆翙《邺中记》)五代后蜀高祖孟昶造幈宫,“以画屏七十张,关百钮而鬭之,用为寝所。” (宋陶穀 《清异录·宫室》)
传世的《重屏会棋图》《勘书图》中,屏扇相连处的金色构件即表现此类合页。
(责任编辑:孟语)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