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胡项城:“可见痕迹的声音”形而上的声音
2021-06-24 20:08:55雅昌发布
痕迹的声音
在太空,人感知不到声音,其它的星球情况不明。在地球上我们能发出和感知到的声音,是重要的人类遗产。可惜与物种大量消失一样,人类语言及各种声音产生的多样性在消失。各时代、各种工具加工产生的痕迹也逐渐消失,为避免千城一面的状况出现,为未来人类家园不至于太单调,保护好多元的记忆至关重要。
——胡项城
由妙山美术馆主办的胡项城个展《痕迹的声音》,于2021年5月30日开展,展期至7月30日。本次展览,由杜曦云策划,沈奇岚担任学术主持。开展后,多位学者和艺术家参与专题讨论。
1950年出生于上海的胡项城,有在西藏、日本、非洲等地的丰富生活经历,和相当开放的艺术理念。从绘画入手,好奇心和行动力驱动着他不觉间进入很多领域,来生成和推进着他的文化理想。在多年的艺术生涯和大量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他不断思索、深化、升华、总结,认为艺术家可以积极参与并身体力行地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不只是提出问题。他还认为不同地域的当代艺术家应当有不同的任务,不宜轻率否定地方、习俗、传统。
自2000年起,胡项城回到中国,穿梭于都市和乡村之间,以大量社会实践为基础,推动一系列重建社会生活的个案:从融入老街的铺路,到运用营造法式修复的建筑物;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到华夏民族节日的保留……这些繁杂的努力,涉及建筑、空间、器物与仪式等完整的生活系统。以这些个案为出发点,他希望重新建立有礼、有度、有情、有义的生活。
这次展览《痕迹的声音》中,集中展示胡项城的新作。艺术家把很多逐渐被遗忘的生活用品和工具组装为一体,旋转把手时传输的动力,让悬挂、绞合、镶嵌其中的各种器具发出曾经熟悉的声响。此起彼伏的节奏交鸣着亲切又复杂的意味。
多年的城乡改造生涯里,胡项城保留了很多传统民宅雕刻的残片。在对现代化的热切盼望中,那些民宅因老、土、旧而轻易地从地表上消失。在高楼林立的背景中,很多人恍然回望,但往日故乡已经荡然无存了。胡项城从这些残片中感受着沧海桑田并地老天荒的气息,他注視它们在时光的冲刷中继续演变着,用水墨拓印的方式把这些残片中的丰富痕迹保留在了平面宣纸上,而这些宣纸又被包裹在各种立体的造型物外,在胡项城看来,这样形态的循环转换的意义在于这些残存图像,有着许多末知密码,无论寄宿在石刻,骨头,青铜器,木雕上无不似乎在默默地启示着什么,因此另一种重生是必须的。
开放的理念和勤于动手的习惯所驱,胡项城不断创造出各类作品来。这些形态多样的作品如同活物般不断生长、蔓延,因时而动、随机应变,常常难以归类或自然跨界。但绘画毕竟是这位好奇、多动的艺术家的出发点和常返的家园。在二维平面上,他把很多丰富的材料和水墨拓痕结合起来,然后再随机绘画,在调动点线面、形色的过程中,释放他的内心潜欲和理性思考。
多年来的繁杂活动,既拓展了他的视野和让思路打开,也触类旁通的滋养和加深了他对绘画的理解。当他从充满不可控因素的社会现场回归安静的画室后,毛笔、水墨天然的灵动性,和他顽童般的心态互通互动,一件件二维结合三维、因势利导综合材料和手绘痕迹的作品,从手心、笔端徐徐释放出来。
疾速更迭的本土现场、多元视角的别国他乡、差异横亘的多个领域,让他在这一张张混合民宅残迹和丰富材料的纸面上,用他最为娴熟的绘画来释放百感交集后难以言说的复杂思绪。
这些难解难分的复杂思绪付诸笔端、转为形迹,如同巫师般在浩瀚悠远的时空中来敲叩声响、聆听回音——可见痕迹的形而上声音。
关于妙山美术馆
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除了安全、实用以外还必须考虑对地域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的尊重。李京生教授与他的团队在湖州营造的妙山美术馆与廿[niàn]舍,虽然运用了现代建筑材料,但是在空间、尺度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在有限制的范围内创造无限可能性的营造,则需要相当的修养与克制。
妙山因为构建了妙山美术馆,使当代艺术从专属城市的高塔里走了出来,妙山美术馆先行的步伐必将影响更多地方,让艺术还给城乡大众。因此妙山美术馆是中国城乡文化构造的一部分,这意义会日益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裴刚)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