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2018-03-30 18:26:29中国文化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现群众文化权益,体现党对群众的关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积极开展“多维度、一体化”公共文化空间系统构建实践,为解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增长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建好“三个维度空间”
第一维度是文化“设施网”空间,采用“点线面结合、城乡统筹、市区镇街道四级整体推动”的模式,这种公共文化空间布局,旨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文化圈,城乡居民步行不出15分钟,便可享受到便捷高效、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二维度是文化“物联网”空间,包括开放互动的数字化平台、公共图书一卡通借通还和数字化服务终端等,推进了文化有约、百姓点单、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第三维度是文化“主题功能”空间,将“美丽乡村”作为公共文化的外部空间,紧抓“特色”和“文化”两大主题,打造一个将乡村历史、人文、古建、民俗风情等文化元素融为一体的主题功能空间。
打造联动平台
以公共文化数字化为抓手,江宁区不断开发和丰富数字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与供给,数字化服务正在潜移默化浸润着江宁人的生活。搭建开放互动的数字化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市民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或电视接入,只需要点击相应服务模块,就能享受文化服务内容。
江宁区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公共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空间。让博物馆、纪念馆成为文化育民的主阵地,“全年无休、免费开放”的江宁模式,受到江宁市民的一致好评,遗址公园成为文化休闲的新亮点,美丽乡村成为文化乐民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搭建全民参与的群文大舞台。主动打破以往政府“主办”、群众“被办”的群众文化格局,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大文化格局。以“春天畅想”“怡情广场”“文化长廊”“草根擂台”四个篇章将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城乡,联合社会力量,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一街道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行业一风景”的特色文化活动,把文化活动延伸到城乡每一个角落,将特殊群体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特殊群体送上暖暖的文化阳光。每年与周边大学、部队,长三角示范区创建城市,对口帮扶单位新疆特克县等开展文化联姻活动,形成群众尽享文化红利的生动局面。
建立长效机制
为保障群众更好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江宁区建立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长效运行机制。江宁图书馆与驻区14高校成立图书馆联合体,签订共享合作协议,建立图书馆联盟合作机制,在文献资源、网站建设、图书借阅、学术交流与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实现纸质资源馆际互借,一卡通还,数字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建立特色文艺团队打造和文艺人才下基层的长效机制,每年打造10支特色文艺团队,举办特色文艺团队大赛,区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引领不同层次的文艺爱好者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合作,带动全区文艺团队发展壮大。每年从专业院团和文化馆、群艺馆抽调、聘请专业人才驻点各街道“结对子,种文化”,为基层培养文艺骨干,催生群众文艺精品,增加基层办文化的“自身造血”功能。
面对“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建构中努力担当起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建设文化设施网络健全、文化活动普及开展、文化人才层出不穷、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新时期新起点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责任编辑:刘倩)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