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传递思想
2015-11-24 09:44:35雅昌艺术网专稿
袁徐庆,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数字影像副教授,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摄影资助人才。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多次参展并获奖,受到业界诸多好评。作为年轻一代的摄影家及摄影教育工作者,他的作品并不流于形式,而是更注重对于作品内涵的挖掘,在他那些直击人心的作品背后,是他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袁徐庆受著名摄影家唐浩武的影响,近年来,他的作品风格转向以社会纪实为主,他深入思考,通过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状,也为历史,留下影像的痕迹,他的系列作品《消逝的吴桥西》、《路过的时代》、周山浜地区影像,都是记录无锡老街区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街道见证了现代无锡的兴衰,当这里的居民由本地住户逐渐变为外地务工者为主,当老无锡的生活方式逐渐湮没在市井之中,这些老街也无可避免的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如今,周山浜地区已经启动拆迁,而吴桥西则已在2015年5月完成拆迁,袁徐庆镜头中的一切,已经永远的定格在画面中,成为记忆的碎片。
《最后的时光》是袁徐庆关于民生思考的另一组作品,拍摄于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影像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在他们所剩不多的岁月里,生命的孱弱无力,显现无遗,那一张张枯槁的面容,带给观者的是直击内心的触动。袁徐庆的这组作品,也让我们清楚的意识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和临终关怀,成为整个社会绕不开的话题,这样一组作品,引人思考,也引发全社会的反思。
对于摄影创作,袁徐庆并不过于注重作品形式,在他看来,摄影是通过作品来传递思想。通过摄影创作,加深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力图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往往引起广泛的共鸣。对于自己的作品,袁徐庆习惯放置,经过时间的沉淀,再重新去审视这些影像,也许时过境迁,时间会赋予这些作品更多的价值和内涵。
袁徐庆作品《菩提本无树》----
偶然的机会,袁徐庆接触到苏州光福的传统佛雕技艺,他看到,如今的佛像制作,已是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模式,这些制造的过程,让信仰脱去神圣的外衣,让人仿佛走入了信仰的后台,这样的落差也使人产生了迷惘之感。袁徐庆力图用这样一组作品,重构一个真实而前所未见的“佛像”前世档案,颠覆粗浅的偶像崇拜,让人们回归对宗教的哲学思考。
(责任编辑:金俊)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