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纻法与脱胎漆器的那点事
2014-12-22 14:50:49海峡都市报
纻,读作zhù,本义是纻麻纤维织成的布,现在说到这个字一般都会和“夹纻”法的技艺联系在一起。乍一听可能觉得这种技艺很陌生,可说到驰名中外的福州脱胎漆器,就不会陌生了吧。
老福州陈建中说,脱胎漆器与“夹纻”法有着深厚的渊源。“夹纻”法的技艺,据说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那时寺庙大佛多用“夹贮”法塑造,首先竖立木柱支架,竹篦绷扎,细麻、稻草、泥土及漆灰糊封,涂上漆泥,塑出骨肉。完成后,把像内木架等重物酌量拆除。
宋朝时,“夹纻”法就比较少采用了。到了清朝,福州有个手艺人叫沈绍安,一次被雇到古寺干活,他看见大门的匾额木质部分烂了,但外面用漆灰纻布裱褙的底却没烂。沈绍安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了脱胎漆器的工艺。
陈建中说,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关键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黏剂,然后用纻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打磨后施以各种装饰,便成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古代的‘夹贮’法正以另一种形式流传下来,这也是福州人的骄傲。”陈建中说。
(责任编辑:龚舒)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