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全国文物腐蚀超50% 文物保护虽有误读仍要反思
2014-02-24 16:01:33雅昌艺术网专稿
前不久,一则关于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超过50%的新闻引起了圈内外的热议,面对触目惊心的数字大家纷纷表示出震惊、愤怒、心痛。随着一篇篇充满质疑和苛责的文章面世,我们发现文物保护工作远不是表面数字显现的那样简单,这一事件中有“门外汉”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误读,但也揭示出了文保工作中确实存在的不足,更给我们带来了反思的空间。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物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然而,目前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经费却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详细】
【疑问】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从保护资源的角度还是从传承文化财富的角度,都应该重视对文物的保护。这也是为什么文物保护会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这些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中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既然无论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还是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讲,用在文物保护上,无论是资金还是精力都应该是文物部门不遗余力的,但现在的尴尬不得不让人追问:本用于保护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呢?【详细】
近一段时期,“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左右”这两个观点又成了媒体眼球经济的受害者,一时间批判扑面而来,但是似乎都没有解释清楚文物腐蚀、文物保护的内涵和外延。单单就统计学的角度讲,没有条件和环境信息的两个数据,基本上没有正确的意义。【详细】
国内媒体称,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开展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调研认为,全国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腐蚀损害。
余莉认为,该报道存在误读。她介绍,一般而言,馆藏文物从完好变为重度腐蚀是很少的,因库房环境会比室外要好。该媒体报道“超50%”数字,是指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时由于历史、地质原因,本身就存在部分腐蚀、损失。“我省处于中部地区,文物保护的条件和水平跟全国差不多。”余莉说,由于时间流逝和环境变迁造成的文物腐蚀损失不能避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将文物存放于适宜环境中。【详细】
【建议】
去年7月,不少人欢欣鼓舞于一件事:在海外漂泊了153年的圆明园兔首、鼠首铜像终于回家,安放在国家博物馆。早在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法国佳士得拍卖时,起拍价已飙升至800万及1000万欧元,但即便这样,还是挡不住出于“爱国”的购买热望。意外的损失,或者漂泊的藏品,容易勾起这个社会对历史与文物的抒情欲,但面对院子里的宝贝,却难以悉心看护。早前,国家文物局就表示,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面临“四大杀手”: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匮乏,科研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等。【详细】
这似乎不是什么奇闻,之前国家地震局在2011年公布全年的费用支出时,细心的网友发现,用于地震预测上的费用,仅占总费用的千分之一,大多数的费用都用在住房保障和行政运行上。
这显然是一个失职行为。每年国内都有不少世界遗产被警告,被亮黄牌,比如2007年就有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等六处遗产被亮了黄牌,原因也出奇的一致,都是商业利益过浓,导致了开发过度,而对应的保护跟不上,破坏严重,遗产告急。【详细】
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不仅仅是靠交易获得的,属于精神世界里的财富。那么,如何界定文物、古玩、古董等艺术品,他们都有哪些特殊性。如何评估、鉴定、鉴别这些文物艺术品?是相信目鉴还是崇尚科技检测?就行业习语而言,人文收藏在各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从历史上的沿袭来看,大致有古玩、古董、古物、文物等不同的习惯用语并用至今。严格地说,这些习语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因为其内涵与外延都不尽相同。邓丁三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与您共同分享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奥妙。【详细】
因为技术和时间因素,文物腐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作为这方面的专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已然用“严峻现状”告诉我们,文物腐蚀率超50%并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并非缘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的缺陷,而在于管理体制的严重不足。
面对一边是大部分经费去向不明,一边却是文物腐蚀严重的糟糕现实,人们恐怕不免质疑:博物馆的业务经费是否存在被挪用或滥用现象?【详细】
【反思】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1日在“2011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特别谈及故宫失窃一事,他指这件事再次敲响了文物安全的警钟。他表示,2009年以来,博物馆安全案件呈现反弹趋势,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乐昌县博物馆、山西省临猗县博物馆、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湖北省黄冈博物馆、江苏省如皋市博物馆等先后发生馆藏文物丢失、失窃、抢劫等恶性案件。故宫案件更是证明,馆藏文物再度成为犯罪分子窥视的目标,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他介绍,具有被盗风险性的帝王陵寝、墓群、窑址、石窟寺、石刻以及重要古建筑,是技防设施建设的重点。【详细】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部门介绍,上述数据源自国家文物局2002年至2005年开展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结果显示,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有230余万件(占16.5%)。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告诉记者,从材料科学上讲,“腐蚀”是指材料受周围环境作用,发生有害的化学变化而失去其固有性能的过程。造成文物腐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物所处环境。
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物,由于历史上所处环境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损害,尤其是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由于埋藏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一些文物的衰变严重。
胡东波举例说,在各类材质的文物中,陶瓷属于相对最为稳定的一类,但在埋藏环境中,釉上彩和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详细】
(责任编辑:周梦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