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上新 | 心所若触——鲁珊作品展
2025-02-28 10:23:44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心所若触——鲁珊作品展
Gone with the Mind:Works by Lu Shan
主办单位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西藏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5年3月1日-3月30日
展览地点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出品人
陈俊宇、拉巴次仁
策展人
尚辉
策展执行
王娟、彭宝玉
行政统筹:王坚、陈麒仲
展览统筹:程平、周怡、曹玉洁
数字统筹:肖竹青、黎子越、林希哲
推广统筹:刘乐、贺翔、罗希、邱雪仪
视觉策划:朱黎
视频策划:ANIU
视频创意制作:JOSH
数字作品合作:Yellow Wasabi
花艺设计:蔡梓忻
鸣谢:吉本岗艺术中心、喀瓦坚藏毯厂
潜识之境:鲁珊绘画展前言
陈俊宇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在艺术的领域中,每一位创作者都是闪烁的星辰,以独特的光芒勾勒出天廓的模样。鲁珊是我身边的一位同事和朋友,但在看到她的画时,我又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面对她的画布,像是面对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更像站在镜前凝视自我的叩问,而镜像恰好构成自我叩问的另一种潜性认知,这也或许是认知鲁珊绘画的特定模式。
我比较关注鲁珊笔下的题材有两种:一类是她的折翼之鸟殇,另一类是充满个人感受的意象风景,说句实话,初见这些作品着实让人意外,其画中的含混而多重的隐喻,以解构和重组再现的复杂与矛盾,重重意象构成一种压迫性直扑观者而来,这些作品无论是表象或表达方式,都不太符合一个女性作者的角色;然而她画中的内容又是远离世俗,所现情感丰沛,流露的恰是私人情愫和女性特有的个体感伤。这种反差,恰好诠释作者内心独特的存在从而获得自我价值。
值得强调的是,鲁珊在创作中投入了真挚的情绪,她把绘画作为无功利的个体体验和主观情感经验,作者在画布前纵情的挥笔是自我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虽然她的作品远离叙事和具体客观,但恰恰是这个远离,让个体心怀为之真实显现,从感官与精神的融合到个人话语修辞的再组织、自由意志和生活语境的关联,都被不断重新诠释和定义。人到中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逼视,个中境况,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读她的作品,全然唤起每个人面临着困境莫测与被命运变幻的具身性体验与切身感知,作品所构建的心理空间直接和观者产生交互,其笔端蕴含的内在幽曲,仿如独步精神世界的探索者。
无疑,从工作的履历而言,鲁珊一直在美术馆工作,见惯了数十年来的艺术世界的风云变幻,她的创作与成果,无疑是一个美术馆人对美术的态度和意义的长期思考所呈。作为她的朋友,我一方面为其庆幸,绘画对于作者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已悄然开拓了自我独立的表现空间;而另一方面,其作品挥之不去的幽暗与焦虑,让人担忧,尽管她一再强调:艺术是她同世界和解的一次机会,我祝愿这和解的风光霁月。在这片艺术的天地里,期待她能找到真正的宁静与光明。
今天,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和西藏美术馆共同举办鲁珊的个展,将鲁珊的这些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每一位观者都能走进她的艺术世界,感受她内心的叩问与变幻,体验那份独特的情感共鸣。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镜像,实现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2025年2月于深圳
心所若触
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中国评协理事、博导
鲁珊是我的朋友,虽也没有接触几次,但她黑亮的眼睛像顾城描写黑色眼睛的诗句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她告诉我,她偷偷地在画画,很没信心的样子。但她偶尔鼓起勇气发我的作品图片却让我吃惊。因为,她的画面完全没有俗相,都是面对自我画出的孤独和感伤。画作并不具象,或者说,没有描绘的必要,而是把那种孤独的沉痛与享受直呈在那里,毫无装饰,也丝毫没有掩饰。凭着画面,我读懂了她的心思,她完全脱离现实世界而进入了自己的精神领空。
我对她画面的解读后来在与其交谈中获得了印证。亲人的亡故,使本就执著于纯净精神的她,更不堪一击。她只有在面对画布,才能消耗悲凉抚慰伤痛。
她的画面少不了黑色,就像她面对黑夜所产生的另一个世界的冥想;她的画面也少不了粉红、深红,就像所有女性对生理周期产生的敏感和焦虑;她的画面还少不了蓝色,克莱因蓝的那种纯净清澈,仿佛能够使焦躁的心绪顿时平静安定下来。
她的画面始终处在一种动荡之中,像欧洲文艺复兴后样式主义、巴洛克艺术那样通过光的闪烁、斜透视线和螺旋纹来逾越现实。她的画面绝去横向的直线、竖向的垂线,世界在她的眼里总是充满了波折、挫败和窘迫。她的这种世界观演化为画面上的笔触都是擅动的、破坏的,笔色的覆盖性生成一种反常的不确定性。她的画面让人们想到科柯施卡(Kokoschka,Oskar)的笔法,勾画与覆盖形成了富有表现性的力感。
任何抽象的画都有图形,而图形则往往关联着某个物象的符号。鲁珊这些画作看上去抽象,实则是物象的符号系统构成了她的绘画世界。且不说她自喻性的“黑鸟系列”,以八大式的写意画出挣脱束缚却又常被羁绊的黑鸟,画作以“折翼”为主题隐喻了命运在现实中的精神境遇。就她画的“虬枝”“沙滩”“篝火”“池塘”“丛林”而言,这些风景或物象多半来自她的经历中的图像标记,她之所以不断描写这些符号式的风景或物象,并不是她以闲适的心情观察了他们,而是她在探寻自己的精神生存中曾经与他们相遇,他们成为她的精神情感见证。因而,在她的画面里,他们并不以外相而被描绘,相反的是,她以自己的理解去确立他们的本真。他们在她的画面里呈现出纠结、扭曲、缠绕和零乱的样态,本是枝蔓或树冠,却被画成火焰熊熊、飞花缤纷。实际上,她不是描绘什么,而且让笔触超越物象,刀劈式的笔线似伤口迸裂的血痕,她的每一笔都来自也都击中了她内心的伤痛。
这些画作都是她审美的自戮。
从中原移居深圳,她对植物没有季节秩序的疯长体味最深。这是一种地缘文化在地理植物学上获得的心理反射。相比之下,她的身体携带了中原文化浓稠的诗意,而这些诗情却被散化在那些不知生死的南方植物生长之中。她看不到他们的生死,却不断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枯萎。这成为她画面上的“草木葳蕤”“四月芳菲尽”或“桃花始盛开”。而这些画面所见,则是烈火余烬或波光幻灭。
显然,鲁珊的画面并不是画看到了什么,而是画用身体感知了什么。触觉成为心所的存在。她办公室窗口是她精神呼吸的通道,而这种精神呼吸又是通过她的身体感知的。因而,《草木葳蕤》《四月芳菲尽》和《桃花始盛开》等画作,都成为她身体感知世界的精神描写。梅洛 - 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曾经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鲁珊有关生与死的生命追问,正是借助身体完成了对些生存隐秘的唤醒。
“心所若触”作为画展主题,揭示的就是身体的感知对经验存驻的重要意义。是身体对现象的触碰、觉知,才在表象世界充满我的意志,而鲁珊的这些画作正是通过身体印证了表象之中的意志,从而在笔触里吐纳出没有声音的叫喊,在深暗的色调里放射出没有灯火的光芒。她始终把精神的安放作为生命存在前提,她在雪域高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而那一切“心所”又都源于她身体在高原的感知。
鲁珊的绘画,在我看来,更像一个传奇。因为,她是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承想却成就了一个本不是画家身份的画家梦。或者说,她的这些画作本不是专业画家或职业画家为了绘画而画的职业之作,而是作为了“心所”用画笔的“若触”。
回想起来,现在才发现她的黑亮眼睛为何给我至深的印象。“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句正是她“心所若触”画笔的力量。
2025年1月12日
于北京22院街艺术区
部分展出作品
南方的植物,似乎并不存在生死的概念,因为还没来得及死去,又已经被“生”覆盖了。在这生死迭代过程中,空气中拥挤着充裕的能量,熙熙攘攘……
炙热 100cm×100cm 布面油画 2022
静水流深 100cm×100cm 布面油画 2024
清景半虹霓 65cm×81cm 布面油画 2022
疏影横斜 120cm×300cm 布面油画 2024
四月芳菲尽 100cm×200cm 布面油画 2023
那时候,我以为我是有一双翅膀的,即使在虚空中折了翼,我却希望它们承载着不屈服的倔强。
折翼·止 No.1 73cm×60cm 布面油画 2019
折翼·坠 No.01 73cm×61cm 布面油画 2017
折翼·无题 120cm×120cm 布面油画 2020
折翼·浴火 93cm×73cm 布面油画 2023
魇 No.01 65cm×81cm 布面油画 2020
再次行走于藏地,是我对精神世界的一场重新探索。
这里的时空,迥异于我的原来。
见山·一念 100cm×100cm 布面油画 2024
热振河谷上的碧蓝 100cm×100cm 布面油画 2024
远山长 73cm×92cm 布面油画 2024
千佛崖的赭岩 81cm×65cm 布面油画 2024
吉本岗壁画的印象 120cm×100cm 布面油画 2024
心所 150cm×200cm 布面油画 2025
艺术家简介
鲁珊
毕业于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1997年至今工作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现任关山月美术馆艺委会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策展人简介
尚辉
现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湖南师大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澳门科大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等。代表著作有《20世纪,一个民族的审美视野》《困扰与重返: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人民的艺术》《有意味的造型》和《凝固的史诗:绘画造型的叙事性重建》等。
(责任编辑:罗亚坤)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