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拍卖2025年春季重要亚洲古董艺术品拍卖会,精品赏析
2025-02-13 11:25:48快讯
本年度2月22日春季拍卖云集一系列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堪称一场不容错过的文化盛宴。其中,北魏时期大型石雕坐狮尤为瞩目,曾为传奇古董商卢芹斋与戴润斋递藏,并见于1937年卢芹斋女儿莫妮卡庐的珍贵合影,且屡次出版著录,足见其非凡地位。一对天然翡翠双蛋面璀璨夺目,质量极为罕见,并附GIA证书。宫廷御用料器亦为本场亮点之一,其中清康熙透明蓝料描金鸳鸯荷花狮纹合碗堪称绝世珍品,全球已知存世不超过三件,实属难得一见。更有王己千于1970年代亲鉴的唐寅名作《簪花宫女图》,来源可溯及1970年代纽约佳士得,流传有序,极具收藏价值。此外,思源堂旧藏唐代砂岩石菩萨首像亦将亮相,凝聚千年风华,展现唐代造像艺术之巅峰。此次拍卖名品荟萃,敬邀各界藏家共襄盛举!拍卖预展将于2月15日开始,21日结束。
2025春季重要亚洲古董艺术品
及书画专场
拍卖时间
2月22日 - 周六 下午3点 洛杉矶本地时间
(2月23日 - 周日 上午7点 北京时间)
拍卖地点
2646 Durfee Ave, El Monte, CA 91732
(美国洛杉矶)
竞拍咨询
info@caa-auction.com
+1-626-281-9588
www.caa-auction.com
来源:
1. 卢芹斋,1937年之前,法国巴黎。
2. 戴润斋 (J.T. Tai & Co Inc),纽约。
3. 纽约苏富比,1985年6月3日,号品拍25。
4. 纽约苏富比,2016年9月13日,拍品号149 (成交价212,500美金)
出版:
1. 王依悠(Daisy Yiyou Wang),“卢芹斋与弗利尔美术馆的中国艺术收藏,1915-1951”,《亚洲艺术》,第41卷第5期,2011年9月至10月,第12图
2. 卢氏家族照片,弗利尔美术馆与亚瑟·M·赛克勒美术馆档案馆,美国华盛顿特区
3. 卞宛瑜译,《卢芹斋传》,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15年10月,第5页。
4. 杰拉尔丁·勒南,《卢先生:一位中国艺术品商人的历史》,2013年,巴塞隆纳,Elba出版社。
此尊宏伟的石兽是北魏时期独特的一类雕刻,其艺术传统可追溯至汉代。当时,习俗上会在神道两侧安置成对的石雕动物,以守护陵墓并彰显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与社会因素影响,这种奢华的葬制在北魏逐渐被废止。然而,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大型石雕动物提供了新的功能与意义。本件雕塑正体现了这一变革,石兽逐步出现在佛教寺院、庙宇与石窟之中,不仅作为建筑构件与装饰,亦承载着宗教信仰与神圣庇护的象征意义。北魏时期,佛教艺术吸收了来自印度犍陀罗的雕塑风格,并与中国本土的艺术传统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北魏雕塑风格,影响深远。
细节图
可参考一对相似的石狮,据信来自河南地区龙门石窟,曾为A.W. 巴尔(A.W. Bahr)收藏,并刊载于奥斯瓦尔德・斯瑞恩(Osvald Sirén)所着《中国雕塑:公元五至十四世纪》(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5th to the 14th Century),纽约,1970年,图版114A与114B。
卢芹斋大女儿莫妮卡卢,身穿传统服饰站在此件石狮旁边,巴黎彤阁,摄于1937年
本件雕塑曾为巴黎彤阁(Pagoda Paris)内展出的中国艺术珍品之一。巴黎彤阁曾是C.T. Loo & Cie. 公司的所在地,该公司由传奇收藏家兼古董商卢芹斋(Ching Tsai Loo,1880-1957)创立。巴黎彤阁至今仍为巴黎第八区的地标,毗邻蒙索公园(Parc Monceau)。1925年,卢芹斋购得此建筑,并在建筑师费尔南・布洛赫(Fernand Bloch)的协助下,将其改造成一座中国风格的塔楼,外部涂上深红色,内部则以来自山西的精美漆板装饰,以致敬他的故乡与文化根源。
法国巴黎彤阁,又称“红楼”,于1928年由卢芹斋设立为他的古董展览馆,用于展示中国及远束艺术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作为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收藏家与古董商之一,卢芹斋的影响力横跨1910年代至1940年代。他不仅为摩根家族与洛克菲勒家族等名流打造了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亦向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等世界级博物馆提供珍贵艺术品。本件宏伟的石狮,正是卢芹斋卓越品味与审美眼光的绝佳体现。
卢芹斋(Ching Tsai Loo,1880-1957)
来源: 著名洛杉矶华裔企业家鲍氏家族收藏,约1970-1980购于香港。
可比较2014年11月25日于佳士得香港拍卖(拍品编号1992)售出的单颗相似尺寸的翡翠双面弧形戒面,其尺寸为18.3 x 15.9 x 10.8毫米,成交价为港币12,040,000。
自然光细节图
来源:
1.重要美国东海岸私人家族收藏, 1970年代得于美国纽约拍卖会,后于家族传承。
2.香港嘉德,2023年4月5日,估价2,350,000-3,000,000港币
释文: 凉飙微逗,芙蓉却是花时候。 谁家姊妹斗新妆, 园林散步频携手。 折得花枝,宝瓶随得, 归来赏玩全凭酒。 三杯酩酊破愁城,醒时愁绪应还又。唐寅。钤印: 唐子畏图书 鉴藏印: 古欢阁,杨氏图书。
谁家姊妹斗新妆 园林散步频携手
——唐寅《簪花宫女图》赏析
唐寅的声名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自幼聪颖,工诗善书,二十九岁时高中南京乡试解元,一时风光无两。进京赶考时,因科举舞弊案牵连入狱,出狱后耻为小吏,回苏州以卖画为生,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画艺高超,诸体皆善,名列“明四家”之一。好友祝允明评价他:“托情诗酒,寄兴绘事,务去尘俗,冥契古人。”文征明则说:“子畏旷古风流,超尘墨妙,图绘传于人间,真世宝也。”并认为他是明代第一:“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白石翁遗迹虽苍劲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唐寅最擅长山水和人物画,代表作有《风木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春山伴侣图》(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善画仕女,著名者有《秋风纨扇图》(上海博物馆藏)、《王蜀宫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吹箫仕女图》(南京博物院藏)。这次上拍的唐寅《闺情图》题款为:“八月中秋,凉颾微逗,芙蓉却是花时候。谁家姊妹斗新妆,园林散步频携手。折得花枝,宝瓶随得,归来赏玩全凭酒。三杯酩酊破愁城,醒时愁绪应还又。唐寅。”钤朱文印“唐子畏图书”。出自唐寅的自作词《踏莎行·闺情》第三首。两位仕女身着修长的对襟,服饰华丽,描摹精致,面部为典型的“三白”画法,开脸与《王蜀宫妓图》较为近似。旁边的侍女比两位主角略小,手持花觚,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明代诗人王世懋高度评价唐寅仕女画:“唐伯虎解元,于画无所不佳,而尤工于美人,在钱舜举、杜柽居之上。”观此作可证古人所言不虚。
画幅右下角有一方白文“毗陵杨氏图书”,此人应是清初收藏家杨兆鲁。杨兆鲁(1618-1676),字青巖,江苏常州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有《遂初堂文集》。康熙十一年(1672),杨兆鲁建成近园,邀请恽寿平、王翬、笪重光小住,杨兆鲁撰写《近园记》,恽寿平书写并赋诗,王翬绘《近园图》,笪重光题跋。杨兆鲁好收藏,曾藏有苏轼《子厚宫使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镇《秋江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名作。王翬、笪重光客居近园时,扬州李宗孔曾带来唐寅《风雨归庄图》见示杨兆鲁。
美国佛利尔博物馆也藏有一件传为唐寅的《仕女图》立轴,藏品编号F1916.135,二者构图相近,但佛利尔藏本没有落款、钤印,此次《闺情图》有唐寅题诗、落款、钤印,可见珍贵。1979年4月5日,著名旅美鉴藏家王季迁先生为这幅画出具了鉴定证书,他的评语是“This painting is good and authentic.” 指画作既好且真。由于他收藏、过目的名作很多,这份鉴定意见十分中肯,识者宝之。
王己千先生(C.C.Wang)1979年鉴定为真迹并附证书
著名收藏家及鉴定家王己千先生(C.C.Wang)
香港嘉德,2023年4月5日,估价2,350,000-3,000,000港币
来源:
1. 思源堂收藏, 香港, 1995年以前
2. 纽约苏富比拍卖行,1995年9月21日,思源堂专场拍卖,Lot 161。(成交价$10,350)
3. 重要美国东海岸私人家族收藏
此尊唐代砂岩石菩萨首像,整体刻画端庄秀丽,充满典雅的艺术气息。菩萨面容丰润,五官柔和,眉眼低垂,流露出慈悲与宁静的神态,头部圆润饱满,发髻高耸,雕刻细腻,纹理流畅,展现了唐代石雕的柔和与写实风格。砂岩质地坚实而细腻,整体保存状况较好,来源显赫,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收藏价值,是研究唐代宗教艺术与雕塑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类似藏品,可参考东京根津美术馆所藏唐代砂岩佛首。
细节图
来源:
1. Charlotte Horstmann and Gerald Godfrey, 香港, 1995年以前
2. 南加州显赫私人家族珍藏清代宫廷料器精品
合碗应作为祭坛上盛载供品的器皿,其造型独特,刻工精美,蓝玻璃色泽瑰丽,无疑为宫廷制品,极有可能是为庆祝雍正皇帝万寿节(生日)而制作。此外,横行年款刻于口沿下,这一特征出现在雍正时期的宫廷玉器、陶瓷及漆器中,是清中期宫廷器物的标准制式。此类型的玻璃器存世量不足三件,且完整连盖者尤为罕见。类似器物可参考香港李景勋收藏的透明蓝料盖碗,该器为其众多收藏中最珍贵的玻璃器之一,并收录于《虹影瑶辉——李景勋藏清代料器》一书封面及第256页(香港中文出版社,2000年)。此外,此类碗形在瓷器中自明代宣德已经出现,至雍正时期尤为普遍,多见于斗彩与青花等器型,一般称之为“合碗”。类似器型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青花合碗。
可参考香港李景勋收藏的透明蓝料盖碗,该器为其众多收藏中最珍贵的玻璃器之一,并收录于《虹影瑶辉——李景勋藏清代料器》一书封面及第256页(香港中文出版社,2000年)
类似合碗造型来源于明代永宣时期青花合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来源:南加州显赫私人家族珍藏清代宫廷料器精品
此瓶身形修长,造型类似瓷器胆瓶,极具典雅之美。瓶身雕刻梅花,象征在严寒中先于百花绽放的坚毅与不屈。瓶体线条流畅,凸唇与撇圈足的设计展现了宫廷作坊的典型风格。尽管瓶上未刻年款,但其精湛的雕工与润泽的宝石红色泽,充分显示其为乾隆时期的精制佳作。值得注意的是,该瓶为香港藏家李景勋先生所藏“清乾隆透明宝石红玻璃瓶(收录于《虹影瑶辉——李景勋藏清代料器》一书第228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相对的另一只,两件图案相互对应,极具收藏价值。
细节图
该瓶应为香港藏家李景勋先生所藏“清乾隆透明宝石红玻璃瓶(收录于《虹影瑶辉——李景勋藏清代料器》一书第228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相对的另一只,两件图案相互对应,极具收藏价值。
来源 :圣地亚哥藏族裔美国家族收藏
细节图
来源:圣地亚哥藏族裔美国家族收藏
此尊加冠佛陀右手结降魔印,重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证悟成佛、降伏魔王波旬的关键时刻。此造像可能源自喀萨马拉(Khasa Malla)佛教王国,该王国于12至14世纪间统治尼泊尔西部及西藏西部,其艺术风格融合优美、均衡、力量与高贵之特质,被誉为尼泊尔造像的黄金时期。卡萨马拉工匠巧妙吸收周边地区的艺术影响,尤其受印度东北部晚期波罗(Late Pala)风格与加德满都谷地早期马拉(Early Malla)风格的启发。此尊佛像的宽厚身形、高挺鼻梁,以及明显串珠饰边上的米粒纹,皆展现其与卡萨马拉时期造像的深厚渊源。
来源:圣地亚哥藏族裔美国家族收藏
此件精美的十七世纪普巴杵以黑檀木精雕而成,黑檀木在西藏极为稀有且珍贵。普巴杵分为三个部分,其杵首巧妙雕刻出三面忿怒相的金刚橛(Vajrakila),此尊神祇象征与此神圣法器相关的教义与修持。可参考纽约鲁宾博物馆藏紫檀木金刚橛,藏品号C2005.3.1。
细节图
来源:洛杉矶重要私人收藏
款识: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叹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课子书。云青吾兄一笑 乙未上元后二日,过三巴之摩诘城写此。大千居士,爰。
钤印:1、张爰私印 2、大千富贵大吉
来源: 南加州尔湾私人收藏,购于香港苏富比拍卖
细节图
来源: 奥勒冈州波特兰重要私人收藏
此毛笔通体施以髹漆剔红工艺,雕刻缠枝牡丹纹,衬以锦纹为地,纹理清晰。笔杆上端设有长方形素漆开光,内阴刻「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泥金填饰。在笔筒上施髹漆并剔红雕刻,由于材料及尺寸所限,制作过程对工匠的雕刻技艺要求极高。此剔红毛笔漆层厚重,包浆莹润,雕工细腻,构图饱满且层次分明,尤以折枝花卉为特色,虽为雕刻之作,却富有绘画意境,堪称万历时期剔红文具中的珍品。值得一提的是,此笔所带款识极为少见,更显其珍贵与独特,为研究明代剔红工艺及文房用品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来源: 南加州家族收藏,由藏家父亲约1999年左右得于东岸私人收藏
细节图
来源: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重要私人收藏
剔红漆器因其浓郁的深红色和精美的工艺而著称,经常展示精细的雕刻和华丽的设计。剔红漆器的制作涉及多层漆的应用,这些漆是从漆树的树液中提取的。每一层漆都经过精心干燥和抛光,然后再涂上一层,这是一个耗时且劳动密集的过程,可能需要多达100层漆并且耗时数月才能完成。这种工艺最终形成厚厚的表面,工匠在其上进行精细的雕刻。此碗的纹饰极为罕见,可能是唯一的例子。此碗的纹饰和造型可能受到了14世纪大马士革金属工艺品的启发,反映了中国与伊斯兰艺术传统之间的历史交流。参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4世纪嵌银黄铜碗,馆藏编号91.1.534。作为比较,可以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剔红漆佛钵。此外,一个类似的但以琉璃制成并带有伊斯兰铭文的十八世纪碗在2012年11月28日于佳士得香港拍卖,拍品编号2156,售价为港币2,300,000
细节图
琉璃制成并带有伊斯兰铭文的十八世纪碗在2012年11月28日于佳士得香港拍卖,拍品编号2156,售价为港币2,300,000
来源: 来自加州托伦斯市渡边先生的收藏,由家族传承。
此件器物仿商周青铜盉而作,侈口高颈,下部有三个袋形腹,腹底承以三柱足。腹前有斜直流,颈与腹后设半环形鋬。顶有半环钮,盖缘末端有环,与鋬上环以活环相连。盖、颈部、腹部纹饰均以错金银方式呈现对称凤鸟纹。青铜盉在商代早期已出现,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铭文中自名为盉的器物出现在西周,同时有铭文将盉与盘并称,担任了匜的功能。因此推测,盉很有可能是盛水用来调和酒浓淡之用。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商代晚期青铜盉。
细节图一
细节图二
来源: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Allen Chong先生多年收藏
(责任编辑:李保兴)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