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伍拾叁”——宋德澄作品展在宋明客厅正式开幕
2025-01-13 00:00:00雅昌发布
2025年1月11日,“伍拾叁”——宋德澄作品展在位于徐汇区的宋明客厅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主题抓人眼球,据说,“五十三参”出自宋德澄最喜欢的《华严经》,而本次参展作品兜兜转转,分分拣拣,最后的数字竟也神奇地落定在五十三件,展出作品多是其新作,是其对绘画艺术探索的新得。
《大孔雀王尊形》绢本设色 32x57cm
《观自在菩萨》绢本设色 27x36cm
学术顾问林海钟在前言中说到,德澄这次以“伍拾叁”之名作展,五十三的数字大有深意,据说五十三是他的幸运数字,每每所遇之数字大多是五十三,此中的真意或许是他今生所要悟的。《华严经》中有“五十三参”之说,这就是德澄的宿命。这次展览不知是其艺术道路五十三参的第几参?
《华鸟供》绢本设色 33x28cm
《十一面》绢本设色 22x24cm
据策展人胡见君介绍,宋德澄的佛缘缘于2008年,他的老师林海钟邀请参与灵隐寺济公殿壁画的创作。林老师说他有一双指节分明、肥瘦合度如唐画菩萨般的手,于是一眼便在人群之间选中了他。彼时,德澄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他被林老师带来的几本敦煌藏经洞的画册所震撼,那些无名画工酣畅恣肆的用笔,朴拙自由的造型与开张的赋色令他身心朗照,从此不离座右,日日手追心摹。济公殿的殿堂四面共有十八幅壁画,每幅三米见方。他安心沉浸其中,每每于深夜听着飞来峰的冷泉声作画,大学时代收养的流浪狗“娃娃”是他日夜的陪伴。
宋明客厅展览现场
从一张小稿到放大一些的图稿,再到等大稿,他都严重以肃之, 恪勤以周之,在缓慢的微调中使之呈现最好的模样。藏经洞古画的样貌在日复一日的描摹中,成为德澄的一种信仰,与他心直手与的绘画作品互为因果。寒暑交替,竟是一千个日夜。林老师当初带来一块清代的老墨,壁画完成后,这块墨也用完了。
宋明客厅展览现场
壁画完成后,德澄选择继续留在灵隐寺。每晚跑去听大殿的暮叩钟偈,一边礼佛,安静的大殿回荡的钟声似能穿透三界。而敲钟师父的梵呗,细听则是在为众生祈福。他跟着法师做晚课,测绘寺院的石塔,设计仪典中使用的宝盖幡幢与放置印玺的底座,修复还原大雄宝殿须弥座的石刻图案,有时也帮法师替香客写牌位、文书,考证无名石碑的年代出处,“只要是寺院让我做的,我都很开心。”
宋德澄画画一般会有一个契机,不是刻意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顺遂因缘的有感而发。他坚持传统绘制方法,并不拘泥于固定的笔法,更追求不打稿的笔笔生发,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才洒脱鲜活而有生命感。
他的佛像线稿天衣飞扬,有一种素以为绚的力量和华彩。骨法用笔得益于顾恺之、李公麟一脉,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作品着色雅淡,仅以最简净的花青、朱砂、月黄、赭石垫底,淡淡施就,色不碍墨。版画的训练则给他的书画作品带来蕴藉沉着的金石气。书法也与画面相辅相成,以敦煌写经与钟繇、夫子庙堂碑作为铺垫,全凭一己之性情生发,亦有宋元人的书生意气贯穿其间。
宋德澄师法古人,却不喜欢做旧,认为在艺术创作上,时间只是个假象。他觉得“古意”是一种高尚的,合乎道的,能见性的笔墨意味,而非时间概念上的过去的画意。所谓“一念三千”,时间也许没有分明的顺逆,或是非线性的。因此他心目中的“古”绝不是旧,那是一种经过时空锤炼的气息,画可载道。
此心归处是故乡,宋德澄以翰墨为佛事,借以出离时空,将信仰融入自己的日常。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从此槛内槛外,往来无碍。
学术顾问
林海钟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中心副主任,浙江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策展人
胡建君(胡见君)
写作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师从贺圣谟、徐建融、卢甫圣、陆康先生。已出版《既见君子——海上艺文录》《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陆康印象》等作品二十余部。并担任书画展览、艺术文化活动策展人。
艺术家
宋德澄
1984年生于山东青岛。
2003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2005年起师从林海钟教授学习中国画。
2009年参与创作杭州灵隐寺济公殿壁画《济公行化图卷》,历时三年完成。
现任教于杭州佛学院艺术院。
个展:
2016年5月27日“置于方外-宋德澄佛教绘画展”,上海·朱家角安麓
联展:
2011年8月8日参加“禅儒相济——灵隐寺传统壁画研创中心四画师展”, 杭州瀚阳艺术中心
2011年9月10日参加“敦煌意象--中日岩彩画展暨敦煌艺术传承与当代岩彩画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甘肃敦煌研究院
2012年9月26日参加“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 大同和阳美术馆、中国当代雕塑馆
2012年12月25日参加“西湖梦寻——中国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 杭州法云安缦
2013年12月1日合作壁画《钱塘胜境图》参加“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画院、关山月美术馆
2013年12月26日参加 “第十一届吴越佛教研讨会——首届汉传佛教艺术展”,杭州灵隐寺
2014年1月18日参加 “茶画会心——中国美术学院林海锺教授研究生作品展”,杭州汉唐茶文化馆
2015年01月18日参加“禅意书画展”,杭州泽雨堂
2015年2月6日参加“邀古——重返笔墨”艺术家联展,台北一票人票画空间
2016年11月20日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重大课题),合作作品《鉴真东渡》入选“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6年11月30日参加“国绘传灯-林海钟师生作品展”,杭州国画院美术馆
2017年9月8日入选文化部“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书画)人才成果展”,北京炎黄艺术馆
2017年9月19日参加“首届京都袛园·(中日)南画展”,日本京都袛园小舍
2025年1月参加“2025·京都国际书画作品展”,日本京都市(京瓷)美术馆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杭州灵隐寺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寺院及个人收藏。
(责任编辑:王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