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70、80后新中坚︱中国嘉德2023秋拍
2023-11-07 15:51:19雅昌发布
作为社会意识的视觉表达形式,绘画的一个重要迷人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大脑的感性与双手的理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时代加诸于个体的影响通过图像予以展现。尤其活跃于2000年后的中国70、80后艺术家们,他们经历改革开放、新思潮及社会高速发展……至今依然可以引发我们共鸣的时代,也由此开启了脱离集体化叙事,走向细腻幽微的个体化内心表达。而这批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注定是为一种充分具备独特性和时代性的美术创造提供新契机。
本季秋拍当代艺术夜场经深度策划,集结了欧阳春、黄宇兴、刘晓辉、仇晓飞、梁远苇、陈可、闫冰、陈飞等12位重要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力作,意在更为精准的探讨一个关乎当代艺术要旨的核心论题,即:中国当代的视觉文化和艺术表现在2000年之后所发生的关键性转变,以及此种转变所承载的社会及文化含义。
Lot 188
欧阳春(b.1974)
王者孤独(一组 6 件)
2008年
布面 油画
292×342 cm.
发表
《王:欧阳春》,Fluid Editions&Timezone 8,香港,2010年,第88页至第89页
展出
“王”,2010年10月2日至2011年1月9日,柏林收藏家美术馆,柏林,德国
“王”,2011年3月2日至6月11日,奥地利国家美术馆,维也纳,奥地利
RMB: 3,500,000-4,500,000
2006年至2009年的“王”是欧阳春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创作系列,这一系列不但标志着他个人绘画风格的成熟,亦使他成为了中国首位进入西方主流美术馆体系进行学术展览的70后艺术家。创作于2008年的《王者孤独》是欧阳春“王”系列中题材尤为特殊的一件,它不着眼于传奇故事中王者最辉煌或悲惨的瞬间,而是还原了“王”普通人的一面:琼楼玉宇之下,孤独是每个人逃避不了的宿命,王者成王路上的种种权利、阴谋、血腥交织成空中纷繁的色彩,升腾、扭曲、旋转,轮回不止,如烈日泰山压顶般向他袭来。欧阳春画中的孤独形态甚多:地理之孤独、知音之孤独、难以融入之孤独......早年的追求艺术苦旅使得欧阳春对孤独有如此丰富的感受,《王者孤独》,亦是欧阳春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Lot 187
欧阳春(b.1974)
创世纪
2010年
泼彩 画布 实物装配
200×300 cm.
发表
《孩童》,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2012年,第86页至第87页
展出
“孩童—欧阳春个展”,2012年9月15日至29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2011年9月8日至10日,上海展览中心,上海
RMB: 1,000,000-1,500,000
除了史诗感的恢宏壮丽,如孩童般稚拙、天真也是欧阳春作品的一大特征。在《创世纪》中,欧阳春一改笔、刀等常规画具,把颜料倒在杯子里搅成粥状,用“泼彩”的方式作画,考验艺术家的造型控制力,也充满意外和随机性。欧阳春于其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图像碎片统合,看似纷繁,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等观众发掘。
Lot 43
欧阳春(b.1974)
米氮平(三十五联画)
1999年
布面 油画
250×280 cm.(三十五联画,每幅50×40cm,每幅画作为此件作品之局部不可分割)
RMB: 600,000-800,000
《米氮平》是一组由35幅“小”画组成的作品,展示着欧阳春在西安时的小思想和小日子,组合起来颇有冲击力,而逐片阅读也是饶有趣味,其中蕴藏了其后来作品中的众多灵感。
Lot 186
黄宇兴(b.1975)
河流
2011年至2013年
布面 油画
240×530 cm.
RMB: 2,800,000-3,800,000
作品细节
完成于2011-2013年《河流》是黄宇兴同名系列里最早的作品之一,在这样一幅长达5米的巨作前,画家以画面上下方色彩的冷暖塑造出具有“地平线”意味的视觉感知,以恢宏气势凝聚着对河流的思考:“河流定义了时间的形状,它瞬息万变,每见一眼都不再相同”。黄宇兴在画中使用了大量具有视觉冲击性的颜色,迷幻的蓝色,娇俏的粉色,活力的橘色,低调的绿色……彼此平衡、和谐,弥散迷幻及忧郁的气质,以绚烂色彩直面“生命”的变幻无常。
Lot 185
黄宇兴(b.1975)
斗兽场
2011年
布面 油画
208×337 cm.
发表
《冲积—黄宇兴 2005-2015》,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5年,第96至第97页
展出
“黄宇兴”,2012年4月26日至6月3日,北京公社,北京
“冲积—黄宇兴 2005-2015”,2015年9月5日至10月4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RMB: 1,500,000-2,500,000
2010年,黄宇兴的作品发生了质变,画面上大面积色彩的涌入,昭示着他独特“荧光色”时期的来临。《斗兽场》是黄宇兴这一转折期的重要作品,他以浓厚、迷幻的荧光色对古罗马斗兽场进行了拆分和重组,并通过交替使用丙烯和油彩,使得画面产生一种如经历过反复磨洗的冲积感。配合交相辉映的各种荧光色,发出隆重的声响,传达出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冲突。
Lot 51
黄宇兴(b.1975)
杨刻的肖像
2010年
布面 丙烯 油画
D: 103 cm.
发表
《光芒—黄宇兴》,红桥画廊,上海,2010年9月,图版
展出
“光芒—黄宇兴绘画展”,2010年9月10日至10月8日,红桥画廊,上海
RMB: 300,000-400,000
黄宇兴在《杨刻的肖像》延续了“改变中的生命史”的主题与元素。画中海岛是马尔代夫,这也是当年很多人心中远离尘嚣的心灵栖息地;画中人则是艺术家的助手杨刻,他被描绘为器官与肌肉的组合,这种组合相对于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是稳定不变的。这与海岛自由、阳光的属性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发观者对固有观念的重新审思。
Lot 190
刘晓辉(b.1975)
无题 - 海(三联)
2013 年至2015 年
布面 油画
200×220 cm.×3
发表
《刘晓辉:西西弗斯之谜》,天线空间,上海,2015年,第116页至第117页
《真实的形状:刘晓辉》,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21年6月,第213页,第224页至第225页
RMB: 1,800,000-2,500,000
尺幅恢弘的《无题—海》历时三年完成,是刘晓辉创作中极为典型的代表。三幅构图和色彩极为相似的画面,从左至右,传递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与联想:温和、轻快、忧郁。石头和地平线,这两个在艺术家绘画系列里极为重要的元素,也构成艺术家所指的“形状”的一部分。相似的装扮和身体扭曲幅度造成某种特定的图像节奏、影像般连续的镜头感,以及具象绘画中少见的“同义反复”。
Lot 191
秦琦(b.1975)
告别 2
2015年
布面 油画
251.2×166.5 cm.
发表
《秦琦 2012-2022》,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第133页
展出
“秦琦个展”,2017年5月21日至7月23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RMB: 1,200,000-1,800,000
秦琦的创作糅合诸多现代艺术经典流派的影响,去勾勒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多维空间。《告别2》创作于2015年,画面中伸长手臂的年轻水兵们举起帽子,船舰正在驶离,但却被水兵们的视线锚定在构图中,与水兵们进行着无法告别的告别,《告别》(系列)这组画对秦琦来说很特别,他尝试在相同题材不同尺寸的作品上做一些形式实验,使得创作产生差异化,让内容更戏剧化或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Lot 193
韦嘉(b.1975)
我还年轻,失败也没关系(双联)
2007年
布面 丙烯
240×150 cm.
展出
“阿迪达斯‘共震’运动世界艺术展”,2007年11月10日至2008年8月26日,上海当代艺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南视觉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广州、南京、沈阳、成都、北京
来源
苏富比香港,艺术中的体育拍卖会,2008年10月5日,Lot601(图录封面)
RMB: 1,300,000-1,800,000
创作于2007年的《我还年轻,失败也没关系》是韦嘉早期作品中极少见的大尺幅双联画,不同于同期作品的逃避、忧郁气质,带着一股独属于青春期的不认输、勇往直前的闯荡精神。上半部分是戴着拳击手套的少年人物特写,他斗志昂扬、眼神坚定地望向前方,下半部是少年照映于水中的倒影,虽是虚幻渺小却一样志气不减,如疾风中的劲草,环境激发起他的拼搏欲,传达出一种疼痛又带著热血的少年情绪。
Lot 194
韦嘉(b.1975)
关心
2009 年
布面 丙烯
180×220 cm.
展出
“失乐园”,2009年11月22日至12月31日,方音空间,北京
RMB: 1,350,000-1,600,000
2008年开始,韦嘉开始摆脱早期的版画创作特征,转向找寻更具偶发性的自由创作状态。创作于2009年的《关心》正是他转变期的作品,画中一个男人正视图去触碰一团红亮的发光体,这或许是一个初生的婴孩、或许是一颗跳动的心脏,暗示了当时艺术家的生活状态。被书写性笔触“破坏”后的场景与人物内心脆弱敏感的情绪氛围相得益彰,讲述着一个少年如何告别青春。
Lot 56
韦嘉(b.1975)
幽明微岸III
2011年
布面 丙烯
200×260 cm.
发表
《70s菁锐进行式》,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2011年,图版第40页至第41页
展出
“70s菁锐进行式”,2011年11月18日至12月17日,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
RMB: 600,000-800,000
Lot 65
陈彧君(b.1976)
喜宴 No.181002(双联)
2018年
布面 综合材料
200×110cm ×2
RMB: 300,000-400,000
Lot 189
仇晓飞(b.1977)
颐和园
2004 年
布面 油画
250×200 cm.
发表
《黑龙江盒》,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2006年9月,第38页
展出
“黑龙江盒”,2006年5月17日至22日,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北京
RMB: 2,200,000-3,200,000
仇晓飞善于将日常生活与时代语境相结合。《颐和园》是仇晓飞首次个展“黑龙江盒”中少数几件件大尺幅作品之一,与其他早期作品如《看电视》、《透视》等一道奠定了艺术家未来具有独特创造性的观念与美学基础。正如当年展览的策划人皮力在展览的前言文章中提到的“这种记忆的修改是通过对于新闻和历史图像的‘重写’来完成的。他用手工的方式完成了记忆的‘复制品的复制’。在这个过程中,他关注的不是记忆的原型,而是如何在再复制过程中重新将那些干枯的对象解救出来,使之重新获得生命。”
Lot 183
梁远苇(b.1977)
生活的片段之五
2006 年
布面 油画
140×120 cm.
展出
“115楼1904室”,2008年5月30日至7月4日,博而励画廊,北京
RMB: 600,000-800,000
创作于2006年《生活的片段之五》是梁远苇确立自身美学的源头式作品,曾展出于其首次个展“115 楼1904 室”,展现了她纯熟的绘画技巧和坚定的创作概念。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每天只画窄窄的一条,在未知中逐步推进画面,最终形成色彩和图案间微妙的过渡和融合。而梁远苇的视觉语言最令人感觉深刻之处,是那沉静坚韧的力量、刻不懈怠的专注、日复一日的虔诚投入,以及对创作本身的赤诚之心和谦卑态度。
Lot 54
宋琨(b.1977)
小龙脊树、松明(一组2件)
2009年
布面 油画
46×60 cm.×2
发表
《宋琨—寻隐者不遇》,博尔励画廊,北京,2009年,第17页及第47页
展出
“宋琨-寻隐者不遇”,2009年9月12日至10月31日,Walter Maciel Gallery,洛杉矶
RMB: 280,000-380,000
Lot 184
陈可(b.1978)
杯中兰
2018 年
布面 油画 茶杯垫拼贴
80×60 cm.
展出
“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3月24日,余德耀美术馆,上海
RMB: 480,000-680,000
陈可每个系列的创作都是她生命不同阶段的真实感悟。《杯中兰》创作于2018年,是陈可同年在余德耀美术馆个展“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的参展作品。陈可的父亲是一名传统国画家,但从未要求她继承衣钵学习国画,反而任其自由发展,进入当代艺术的体系中。在本作中,陈可抓取日场瞬间,将父亲喝茶用的杯垫拼贴在画上。并邀请父亲绘制了杯中摇曳的兰花,水中的墨兰与花盆中的绿兰相互呼应,进行了一次父女之间的艺术对话,也以此探讨时间、家庭和衰老等主题。
Lot 192
贾蔼力(b.1979)
无题
2008 年
布面 油画
150×169 cm.
RMB: 1,800,000-2,500,000
贾蔼力的作品总是弥漫着深刻蚀骨而又无边无际的孤独,彷佛意在捕捉当代人的心理状态而非某个切实的场景。《无题》描绘了一个坍塌破碎的如玻璃之城的废墟,两个带着防毒面具、背生羽翼的游魂伫立其中。戴面具的人是贾蔼力早期重要的视觉隐喻之一,象征着卷入时代浪潮之人的自我保护。充满速度感的密集线条极富张力,将人类心灵世界的孤绝荒芜、不安悸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Lot 197
闫冰(b.1980)
黑之花
2015 年
布面 油画
180×180 cm.
发表
《闫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石家庄,2016年6月,第84页
展出
“闫冰”,2016年6月12日至7月10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RMB: 1,200,000-1,800,000
Lot 198
闫冰(b.1980)
黑布
2015 年
布面 油画
180×180 cm.
发表
《闫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河北出版传媒集团,石家庄,2016年6月,第85页
展出
“闫冰”,2016年6月12日至7月10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RMB: 1,200,000-1,800,000
闫冰的创作围绕最为质朴的日常之物展开,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建构出一部关于个人生活的“微观史”与“精神史”。《黑之花》和《黑布》是闫冰继“牛皮”系列之后,对画面肌理和平面性的全新探索。两幅画在视觉上一放一收,形成奇妙、诗意的形式对话。《黑之花》将闫冰喜爱的梨花和杏花化为土地上的阴影,原本恬静的花朵变得张牙舞爪,内藏破坏性的力量,浪漫且忧郁。《黑布》则是深沉、向内的,它描绘了黄泥墙上挂着的一方黑布,摒弃了所有装饰元素,静静地悬在画面中央。闫冰将两幅画面处理成皮革一样质感,每一个笔触都强劲有力,令画面效果特别像西北泥巴涂抹的墙面,岁月侵蚀斑驳,留有劳作痕迹,质地粗糙厚重,份量坚实沉重。
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闫冰内心时常感受到一种苦涩和悲观,正如《黑之花》和《黑布》所呈现的。而为了达成这种氛围,他将颜色减少至特别素朴的两种——熟褐和象牙黑——这也是他使用最多的颜料。一方面固然与他选择的深邃母题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利用颜料物质性来造型,如同用泥土来做雕塑一样,色彩则被降到最低。这样更有利于达到画面的纯粹、干净和朴素,为我们塑造一个独立于纷扰繁杂的世界之外的安静空间。
Lot 196
高瑀(b.1981)
创世纪(双联)
2006 年
布面 丙烯
298×158 cm.×2
发表
《高瑀:标本》,星空间,Timezone8,北京,2007年,第6页至第9页
展出
“标本”,200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星空间,北京
RMB: 600,000-800,000
熊猫是高瑀绘画中的典型形象,他曾说过:“我不喜欢熊猫,但我喜欢用它来表达我的想法。”创作于2006年《创世纪》依然用熊猫来当主角,高瑀将西方《圣经》开篇典故与东方经典《周易》结合,用鲜艳的明黄勾勒出《周易》中的八种卦形,令每一种卦形所代表的事物具现为熊猫符号,并根据特征赋予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灵智初开的八个熊猫跳脱顽皮,围绕太极图嬉闹生发,如同宇宙从“奇点”爆炸,各种元素组合构成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演绎了东方版的“创世纪”故事。
Lot 195
陈飞(b.1983)
星星堆满天,我还是只爱月圆(双联)
2009 年
布面 丙烯
240×380 cm.
发表
《陌生人:陈飞》,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11年,第20页至第23页
《陈飞》,DISTANZ Verlag,柏林,2016年,第62页至第63页
展出
“陌生人—陈飞个展”,2011年11月19日至30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RMB: 3,800,000-4,800,000
陈飞长期从电影、动漫美学与艺术史中汲取灵感,运用“超扁平”手法展现他的“坏品味”。《星星堆满天,我还是只爱月圆》创作于2008年,是陈飞个人风格走向成熟阶段时的代表作,曾展出于艺术家2011年重要美术馆个展“陌生人”,也是其生涯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据艺术家透露,本作与《陌生人》(2011)以及《暗星》(2013)实际上构成了一组“三部曲”,三件作品尺幅相同,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星空下从相遇、旅程再到重逢的奇幻故事,《星星堆满天,我还是只爱月圆》作为“三部曲”的灵感源头,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结局,实为当中最为关键,也最重要的一件。
陈飞借用了流行音乐人杨乃文的代表歌曲《星星堆满天》里的一句歌词为作品命名,结合歌曲,画面层层铺设的细节,又似乎有了全新的解释:男人为何被埋在地底?他的心脏、内脏、眼睛、皮肤、耳朵为何散落各处?女孩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看着星空?陈飞从来不吝于将自身的情感心路放在画中,但他也从不对画面进行解释,任由观者去编造精彩的故事情节与特定的人物角色。
(责任编辑:罗书银)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