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海:我有“一管笔”,开出活泼泼的“一心世界”

2022-08-26 16:47:23艺术家提供 作者:徐王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704a3f1b1fffb91ac5d9f6cf84b08ec.jpg

  年少时的“邻家小哥哥”。30多年未谋面。一见面就送我一书、一册。正是他的得意之作。

  随手翻了几页小册子,有的页面只有十个字、六个字,甚至三个字。一向懒散的我便将书跟册子搁置一边。心想,家乡人都称为“大书画家”的这位仁兄,怎么不给我看他的画册?

  还是闺蜜催促我,“林海兄的东西看了吗?”于是坐定下来,假模假样地做出个读书状。

  不看不要紧,随着逐页打开他的《一管笔》,那些通透的文字与扑面而来金声玉润的感觉,还是惊到了我。

  这是一本短文集。文章都不长,但好读,有料。排版疏朗、图文并茂、清雅与厚重感兼具,可谓别开生面、自成一体。最重要的,是他以“一管笔”梳理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脉。从早期神话,从文房四宝,从书法笔画,从书道诗情寻根探源,书中浸透着一份自信与从容。更是以 “写字者是谁”的参禅悟道,探究气与器、天与人、心象与境界、至善与情怀,并撩起心性艺术的门帘……

  想起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那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写意出来的,更多的是淡泊孤傲与深邃苍凉;而林海兄的“一管笔”,挥洒出来的,是心性的洒脱与俊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81ecdfe715d17a00c75e1af28474f8b.jpg

  追古风,“涂鸦少年”启笔书“情怀”

  说是“邻家小哥哥”,却并非真正的邻居。而是他经常到文化馆来学画。家住县文化馆院子里的我,自然也会遇到他。

  如果没记错,那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直至80年代初的时候了。等到80年代中后期,有跟他走得比较近的闺蜜,私下里曾跟我说起,想不明白“林海兄”为什么要放弃银行工作,去远方学画?

  反正,家乡的街巷里,好像再没见着那个文静儒雅而帅气的少年才子。直至30多年后人们才知道,他在80年代去了山东曲阜,拜师于陆俨少弟子、著名书画家陈我鸿先生,并在老师身边整整待了三年。

  陈我鸿先生擅山水,作品远溯宋、元,近参八大、石涛、新罗、虚谷诸家,风格深沉朴茂,富有自然情趣。作为入室弟子,老师教给王林海的,绝不仅仅是笔墨技艺,更重要的是书道与情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我鸿先生几经挫折的人生经历,化生出他生命中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都成为滋养王林海人文情怀与艺术天分的营养。

  “修持的主课是临摹古人的书画文本,其二是出去云游,听老师谈天说地,生大情怀”。二三十年后,林海兄说起当年拜师学艺的经历仍兴致盎然。

  都说“人生得一良师足矣”。陈我鸿先生却要王林海多拜师,多读“无字天书”。在陈先生的推荐下,杭州的朱豹卿成了王林海第二个正式磕头拜师的老师。

  朱老师是一位博学多闻、心性耿直的人,在生活中恬淡虚无,非常低调,在艺术上是一位“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志士。他的作品化繁为简,浑然天成,禅意盎然,作品富有金石气。

  “不修之修乃为真修。画画的人不要‘死’在形下,不要‘役’于形。‘常为有情人说法,莫为无佛处称尊。’”多少年过去,朱老师的谆谆教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他。

  “我的两位老师都待我如子,非常爱我。他们生前除了传授给我中国笔墨精神以外,很少要求我在艺术创作上符合他们的心愿。老师说,‘艺术是活出来的,是从生命中长出来的,学不来的’……”。

  也许,正是这样的求师经历,使得他在《一管笔》中,以“中国文化的孩童时代”为开篇,解读上古神话、石器玉雕、彩陶岩画背后的文化基因与人文精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ac9e6253a32019a7bfbcf90d5a4454b2.jpg

  1991年离杭赴京老师们在西湖为王林海送行(后排左起:钱晓纯、曾宓、朱豹卿、徐家铮;前排左起:邓达平、王林海)

  游天下,“文艺青年”起信弄“意象”

  几年的拜师学艺之后,林海兄也成为一名“北漂”。当然,技艺傍身的他,“漂”起来也不算太吃力。写字、画画与办画展,成了他生活中的比较重要的内容。

  话说1996年,到欧洲办画展游学的他,一下子被眼前的自然环境、艺术氛围、建筑高度给震慑住了。及至后来去了一趟埃及,在尼罗河边,在金字塔旁,这个“文艺青年”莫名地流泪了。因为那一刻,埃及文化的断灭与古文明的衰落,令他伤感、促他深思: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不朽?

  回到杭州,朱老师告诉他:“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走,谁都帮不了你,你去读无字天书吧。”于是,他拉上朋友开始云游,品读天地间那本厚重的无字天书。

  “15年间,我广泛结交天下明士,参访磕头,从一位艺术爱好者渐渐变成了一位文化爱好者。文化很大,生活中,书本里,天地间好像无处不是……”

  游历天下15载,也应该是他艺术水平突飞猛进的15年。后来出版的《王林海游艺明心录》、《王林海现代国画集》、《大美生生--2011-2016王林海作品集》等作品集记录了他徜徉艺海的历程。但他喜欢扒自己的伤口给人看。因为他觉得路途中所遇到的“卡”,以及“冲卡”的经历也许对人们更有启发。于是他讲述了这样的小故事:

  当年,他在访师会友之余出了一本画册。2001年的时候托友人带给老师看。没想到传回来的话却是一句“十年没进步”的点评。在老师的鞭笞之下,他在山上精勤地下了三年功夫。有一天,笔在自己手下活起来了,心手和畅,如烟似雾的笔气墨韵泛出的正是当下的心律与精气。至此,他真正确信了古圣贤“心物一如”的用心之道。

  “从尼罗河的触发到老师的棒喝,中国文化的海洋渐渐地在我的心中澄澈了起来。”他说,也因此,他从一个文艺青年转身为文化人。

  他在《中国人的文化要求》之篇章中提出:中国人为艺,要求返璞归真,存赤子之心。他还通过对王羲之、王维、苏东坡的解读,以及中国画的精神的勾勒,品味“灵与肉”、“神与形”、“笔与意”的不一不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4c61626d527ae1ecc7aa9304544cc7c9.jpg

  2018 半木特展 中国生活艺术系列展览之叁 “一字一音”王林海&杨春薇.北京草场地

  契禅机,“大美行者”闭关开“心性”

  1996年之后,王林海处于一半云游一半隐修的状态。近十来年更是接近于禅者的闭关,身居北京“老实书房”参经修禅、释艺证性。

  这样的“自我闭关”,也许是因了老师病危临终前的嘱咐?

  他说,老师嘱咐他要“不复古人一笔,不复自己一笔”,要时时保有常新的生命状态,还要求我对中国人文精神起绝对的心。“如果做不到这,你永远是一无根之木,在中西方文化交媾的时下,你会成为驴马所生的骡子,不会再有生力啦。”

  如此的语重心长,的确可以令人收摄心性。于是,林海兄有了北京怀柔的隐居之所--煦园。

  毫无疑问,一个人破译了建筑之美,那么他设计的空间也一定是诗意而唯美的。“书道把墨痕转化成极富诗性的生命语言‘骨法用笔’”,现在我们用书道的对待观来读中国建筑……“他用文字描述了建筑之美,更是用他的煦园诠释了什么是”诗性的安居“。

  “煦园之名,取意‘冬日暖阳’,其义在一个‘养’字。三合院落,外观素约。由南门入,气象高明简阔;见苔草卧石,平远有致;牡丹修篁,青粉相掩;采杭竹为篱,取山阴道石,燕蓟之土居然扑面古越清风。正屋檐下,明式斗拱屋构,简直而收敛,隐有明堂之尊。

  内筑老实书房,洁净纯然,梅瓶春枝,幽兰清芬,陈设古绝。四壁立巨幅,中和大字如玉树临风,混沌浮游之图与天地同气……” 这段文字,是他的朋友王格平先生为他的煦园所撰。

  而我,则诧异于他的“参话头”。他说他深得参禅之利益,二十年来行持在活话头里,无有间断。“写字的是谁,是我行禅的活话头。长久以来,通过笔下参、人文参、天地参、生活日用参,用禅的智慧觉照人类一切艺术,立一家之言,生成《人类心性艺术史》。”

  好比虚云老和尚坐禅,因杯子粉碎而开悟:“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林海兄的活话头里,也能参出“禅即是艺、艺即是禅,不一不二”的风度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1c5be41d8078773328355b03324d7b67.jpg

  而随着他参禅悟道的深入,新书《一心世界》已然面世。他说新书用四个章节构成,重在确立心性精神。“心性的展开与照亮,要像扔出去的石头,不能拴绳子。做人得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每天始终处于开始的状态……”简言之,此书旨在阐述“心性为道之根,艺术为道之用”之生活实然。用“经史同参,禅艺同证,行中和之律,圆心物一如”,来概括书中所行持的“用心之道”。

  也许人们会问:为何要别出心裁倡导心性艺术?

  他说,作为一位心性艺术的践行者,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中国当代人的精神,便成了生命内中至深的精神诉求。怎样活出?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追问,今天已然成了我们全体族群的“天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5fa4f301d07768cfc9d1c97bc03ee975.jpg

2022 宣纸367cm*144cm

  在我看来,这是一位行者,也是一位禅者的文化自信,也是其心性的绽放。诚如其本人所言:“一心世界,重在立定精神,以生活之美,显心之德相,扬举我心之光明。”

  而我想说的是:每一位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热爱文化,热爱精神生活的人们,都可凭借自己手中的“一管笔”、“一把琴”、甚至一只鼠标,参天地而化育,心性顿开而活成你通透明亮的自己!

  以是,特为30多年未曾谋面的林海兄纪言留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8/c39e806e8ecf5f23ba7c7a590bb1e4e1.jpg

​摄于北京怀柔煦园

(责任编辑:宋立锟)

推荐关键字王林海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