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 | 李占洋:艺术的进步绝不是样式而是思想和启蒙
2022-01-14 14:52:28雅昌原创专稿
“这些鸡都是土鸡,不是肉鸡,这还不生态吗?”李占洋说。
李占洋是第二届东湖生态雕塑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之一,这次他的参展作品为《吃米》,一群“土鸡”围着一座“米山”在吃米,但其实这里没有一粒米。
李占洋讲,这件作品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农村,看到四川地区传统的喂米的器皿--喂鸡槽,由此启发而成。这件器皿它的功能是喂鸡用的,农民将米从石槽的小山包上洒下来,顺着小山包均匀的落入四圈的槽里,鸡就在槽的四周吃米,他就把空的槽替换成了实体的鸡。
鸡的塑造采用和综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型方式,李占洋查阅宋画,古代动物,青铜器纹样等综合出来的一种即非古代也非现代的造型。近年来他对中国传统器物造型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有意把自己的创作语言也往这方面转,也做了若干尝试。这件作品机缘所至,最后就成了。
而在作品的材料运用上,李占洋使用了汉白玉这种材质,他讲到,汉白玉这种材料过去是皇帝和王公大臣才用,普通人用不起,这次作品的题材,这种传统的、民间的、带有浓重本土色彩的思维,用这样本土的昂贵的传统的汉白玉材料表现,最恰当不过了。
李占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1969 年生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重庆。
对话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参与到此次展览的?此次展览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李占洋:此次参展是收到孙振华老师的邀请,我们是老熟人了,当时一经邀请,我就答应了。此次展览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想应该是位于石门峰纪念公园的户外展场,当时去现场考察时,那里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门峰纪念公园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在这里进行艺术创作,会给人很大的触动。
李占洋《吃米》/雕塑/汉白玉/200x200x130cm/2020
雅昌艺术网:参与此次展览您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李占洋:最大的感受是武汉很牛,很多历史性的事件都发生在武汉。武汉汇拢着一群能人,聚集着一批充满艺术热情的企业家,因为他们,这里才有着艺术上的重要号召力与影响力,也才成就了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这样一个好的展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他们。
《吃米》作品现场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百分百”,对于这一主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占洋:我的理解是以“百分百”的努力去做好我的作品,不负孙振华博士的邀请,不负傅中望老师就我作品一事对组委会的承诺。此次参展的每位艺术家都以“百分百”的努力回报这次“生态雕塑”展,和这么多高水平的同行并肩作战,我感到万分荣幸。
《吃米》局部
雅昌艺术网:展览聚焦“生态雕塑”,关于“生态雕塑”这一概念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占洋:我是个不太善于完成命题式创作的艺术家,这方面展览也参加得很少。关于“生态”的讨论应该说在当下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在我看来,生态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族群、以至于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艺术家用自己的经验与视野来回应生态问题。“生态雕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会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方向与可能性。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您的参展作品为《吃米》,能否谈谈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参与展览?
李占洋:前面也提到,我本身并不太擅长设计主题展方面的作品,当时报了很多方案孙博士都觉得不合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吃米”这件小陶艺作品给傅老师看,他说就这件很合适,于是跟孙老师推荐,孙博士同意就选了这件作品。《吃米》由一个二十厘米的小陶艺发展成直径2米的汉白玉石雕,花了很多人工材料费,最后落成。看来万事有因缘。
《吃米》中的泥塑模型的制作
雅昌艺术网:《吃米》本身的含义是什么?
李占洋:这件作品是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农村,看到四川地区传统的喂米的器皿——喂鸡槽,由此启发而成。这件器皿它的功能是喂鸡用的,农民将米从石槽的小山包上洒下来,顺着小山包均匀的落入四圈的槽里,鸡就在槽的四周吃米,我就把空的槽替换成了实体的鸡。
川渝地区常见的喂食容器
于我而言,这种常见的“喂鸡槽”具有朴素的审美,美的开始一般都具有实用的和功能的因素,首先好用、合理,然后好用合理的东西一定是美的。这个喂鸡槽就有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件器物就感动了我,激起我的联想,最后梦想成真,成了雕塑。
雅昌艺术网:作品的造型非常有意思,中间是一座山,周围围满了鸡,在塑造上您能否谈谈?
李占洋:我最初看见这个器皿,就突然有个想法,把围拢槽子的一圈石壁雕刻成一圈鸡,这样就打破了原来的功能。槽消失了也就从概念上说是存不住米的,所以低头吃米的鸡群实际上“无米”可吃,这里有一个哲学关系。
《吃米》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喂鸡槽
鸡的塑造上采用和综合了中国传统的造型方式,是当时在查阅宋画,古代动物,青铜器纹样等非常多的资料后,综合出来的一种即非古代也非现代的造型。近年来我对中国传统器物造型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有意把自己的创作语言也往这方面转,也做了若干尝试。这件作品机缘所至,最后就成了。
雅昌艺术网:您采用了汉白玉这种材料,现在雕塑创作似乎很少用这种材料了?关于材料能否谈谈?
打磨中的《吃米》局部
李占洋:过去是皇帝和王公大臣才用汉白玉,普通人用不起。汉白玉是雕塑中比较高档的材料,质地细腻洁白,象征着纯洁无暇。汉白玉是稀缺资源,以后越来越少。这种传统的、民间的、带有浓重的本土色彩的思维,用这样本土的昂贵的传统的汉白玉材料表现,最恰当不过了。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又如何反映了“生态雕塑”这一理念的?
李占洋:这些鸡都是土鸡,不是肉鸡,这还不生态吗?
《吃米》局部
雅昌艺术网:公共艺术的外延似乎在不断的拓展,您是如何看待公共艺术在当下的发展的?或者在您看来当下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李占洋与其工作室团队共同制作《吃米》模型
李占洋:因为不太了解公共艺术,所以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我想说的只一点,艺术的进步绝不是品种样式的进步,它是思想和启蒙的进步,思想不进步,样式品种再花样也没用。
雅昌艺术网: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占洋:武汉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城市,很多历史性事件都发生在武汉,与此同时武汉还是座英雄之城,我想武汉在全国人民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分量。我的作品能放置在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城市里,感到非常的荣幸。
雅昌艺术网:具体到此次展览,在您看来像“生态雕塑双年展”这样展览的举办对于城市或者公共艺术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李占洋《吃米 》/雕塑/陶木 /82x82x40cm/2021
李占洋:对城市的美化,“生态雕塑双年展”当然有很重要的意义。持续的做下去,这个意义就会更大,就会结成一个良好的果实。只要不忘初心,一如既往,“生态雕塑双年展”一定会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一个标志性的品牌。
但我有一点建议,下一届生态展是否可以吸取一点美国“火人节”那样的特点?我觉得可以考虑。那样的盛况,叫人感动。它不仅仅是个艺术届少数人的party,它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艺术节日。那些作品,很巨大,震撼极了,很多都会动,艺术家要用很长时间准备作品,要花很多钱。火人节的时候都把巨大的作品推到指定的地方(往往是沙漠),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此狂欢,唱歌,跳舞,艺术表演,各种活动。而在最后一天,把这些作品全部烧掉,不留一点灰尘,我觉得这很生态,很佛系。
(责任编辑:陈耀杰)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