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美术评论之乏力状态(11/15)
2021-10-31 10:38:47陈履生美术馆
美术评论工作的无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美术评论的缺乏力度。
因为很多美术评论是处于浅层的利用和迎合之上,在这样一种实际的状态中,美术评论的乏力就明显缺少战斗性。
美术评论应该是时代的刃锋,其战斗性是新中国美术评论的一个传统。
早在1949年4月,针对北京中山公园举行的由80多位国画家参加的“新国画展览会”,
《人民日报》在22日的“星期文艺”副刊上就以“国画讨论”为题发表了蔡若虹的《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
25日和26日,又分别发表了江丰的《国画改造第一步》和王朝闻的《摆脱旧风格的束缚》,作为“国画讨论”的之二、之三。
由此可以看到在新中国尚未成立之前,党报关于改造国画讨论的力度就超乎寻常。
美术评论需要有敏锐的眼光、独立的见解,更需要有独立的品格;
美术评论家需要发现问题,需要有对于某一问题的不同于他人的看法。
评论如果缺乏力度,往往是隔靴搔痒,
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和影响,就不可能入木三分,
也就不可能直面美术创作以及美术发展中的很多问题。
实际上,今天的很多美术创作所反映出的问题,
需要美术评论家去指出,需要美术评论家有力度的评论去影响。
然而,很多创作工程一波接着一波,像过眼烟云,
没有带来评论的相向而行,
缺少针对性,自然是乏力。
有力的评论应该是戳到痛点;
应该是入木三分;
应该是不留情面;
应该是能够让读者拍案叫绝;
应该是让被评者感觉到良药的苦口。
评论和评论家的力度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气节。
相对于评论家来说,媒体的乏力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那么,社会对于一些尖锐批评的的承受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时期内美术批评的力度。
实际上,慵懒的评论文字铺天盖地,乏力就不能刺激评论的消费,就不能带来阅读的需求。
因此,乏力的评论也就成了一种完全失去功用的存在。
如果缺少有力的美术评论来推动美术创作的发展,将难以提高整体的水平。
2021年10月22日《文艺报》
(责任编辑:英楠)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