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虚--杨冕的视觉追问
2021-09-17 14:55:31杨冕工作室
杨冕的《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绘画局部 文/杜曦云 我看所有的东西都有虚假的成分。我不知道虚假会在哪里停住,真实可以从哪里开始。--安迪·沃霍尔 认识世界是人的重要欲望,这和天性中的好奇以及人生遭遇的问题都有关。但受制于各种局限,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又相当有限。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贝克莱主教(George Berkeley 1685-1753)的这句名言深入人心。但感知又是多么的因人而异、随机变动,直观中的复杂幽深,包藏奥秘无穷。艺术家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强烈,因为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在感知领域展开的。
《大标准-街头时尚忆》 布面油画 1997年收藏于香港M+美术馆
周昉《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 唐代
视觉艺术家是“视觉动物”,在视觉感知中应目会心,触动心中灵犀,杨冕对这一点早有领会。以1997年的《街头时尚忆》为明显起点,从他各个阶段的作品来反向推测,他的工作方式应该是:当下生活中的某些视觉产物刺激了他,他把这些视觉产物和历史、传统相对比,从中发现差异,由表及里的追究下去,窥探到深层真相。这个过程中,又会频繁碰触天真之眼和文化经验的复杂关系。
《美好生活系列-建筑“标准”之二》 布面油画 2000年收藏于香港M+美术馆
起初被动卷入现代性浪潮的中国,在各种剧烈反应中发展至今,方方面面的变化来的太快。顺延的更迭和突兀的断裂、瞬间的潮涌令人应接不暇,但也大开眼界。不断经历快速变化,让身临其境的人对变化间的具体差异更容易辨识,也更有预感。百感交集的直觉积淀后发生理性的反刍,在认知的驱动下,杨冕自觉的把这种身临其境的经历和能力转化为独特优势,在层层推进的艺术表达中顺理成章。
《2004年杨冕眼中的“标准”-玉兰油》 布面油画 2004年收藏于旧金山迪洋美术馆
生活在当代都市,目光所及之处大多被传媒覆盖,各种各样的二手视觉信息感染着肉身,如同身处“楚门的世界”。消费主义文化无孔不入,让人在温柔陷阱里忘乎所以。杨冕既沉浸其中深有体会,又用各种方式出离,维持“旁观的当局者”视角,生成若即若离的张力空间,和忧欢交加的层次。
《2005年杨冕眼中的“标准”-丹尼尔》 布面油画 2005年
“美丽面孔”、“美好生活”可以有明确样板,并通过传媒的强力渗透形成理所当然的标准,让人们甘愿削足适履的顺服。杨冕的观察和反思,产生了《美丽“标准”》、《建筑“标准”》、《来中国-文化的革命》等系列作品,它们温柔甜美但又如梦似幻,间或有令人明显不适的异相。获利的冲动下,无数专家们费尽心机,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社会学调查和市场策划基础上,细致周密地层层编码后把产品投放到目标人群中。杨冕的解码工作费心劳神,但不断破译的快感又让他欲罢不能。沿着这条线索追根溯源不止,他抵达了视觉信息生产技术的源头:CMYK和RGB。
CMYK和RGB,分别指向印刷显示(纸质媒介)和屏幕显示(电子媒介)。印刷是CMY+K色料叠印、混色,遵循的是CMY“色料的三原色混色原理”;彩色显示屏幕为发光体,遵循的是RGB“光的三原色混色原理”。
CMYK和RGB的不同混色原理
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是彩色印刷时采用的一种套色模式,利用色料的三原色混色原理,加上黑色油墨,共计四种颜色混合叠加,形成所谓“全彩印刷”。四种标准颜色是:青色(Cyan,简称C)、洋红色(Magenta,简称M)、黄色(Yellow,简称Y)、黑色(blacK,简称K)。洋红色加黄色会形成红色;洋红色加青色形成蓝色;青色加黄色形成绿色。理论上,只用上述三种颜色相加,就可以形成包含黑色在内101?共1,030,301色(0~100%模式)。但目前的现实世界里,一般彩色印刷/喷墨/激光所使用的CMY三色色料(油墨/墨水/彩色碳粉),不论何种厂牌,实际印刷时均有不同的色偏现象,三色等量相加之后只能形成一种深灰色或深褐色,不是黑色。所以,“黑色”虽然不是“原色”,却成为彩色印刷必备的色彩之一,CMY在实际应用中扩展为CMYK。
三原色光模式(RGB),是一种加色模型,将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的色光以不同的比例复合后,在人的眼睛里可以形成与各种频率的可见光等效的色觉。至今为止,所有的彩色显示屏幕都是应用三原色光加色技术,以RGB 三原色作为子象素构成一象素,由多个象素构成整个画面。
用于图像传感器(IS)应用的原色滤光片
RGB主要用于在电子系统(比如电视和电脑)中检测和显示图像,利用大脑强制视觉生理模糊化(失焦),将红绿蓝三原色子象素合成为一色彩象素,产生感知色彩。但这感知色彩并非加色法所产生的合成色彩,因为三原色光从来没有重叠在一起,只是人类为了“想”看到色彩,大脑强制眼睛失焦而形成。
RGB色环
无论是CMYK还是RGB的表现力,都受制于各种具体的限定条件。一般情况下,油墨印刷中各原色网点色阶为0~100,而彩色显示屏幕中各原色光色阶为0~255,二者产生的色彩数差距很大:CMYK有101?+101共1,030,402色,而RGB却有256?共16,777,216色。最新的显卡、显示屏和软件,可以产生出1,073,741,824种颜色。此外,实际印刷时使用的油墨并不是理想中的纯色,实际形成的色彩空间也小于RGB,这导致无论哪一种RGB模式都超出CMYK的色域范围。因此,印刷厂一般都会强调:不能以屏幕上所看到的色彩来要求输出成品的色差。
RGB颜色模型映射到一个立方体上。水平的x轴代表红色,向左增加。y轴代表蓝色,向右下方向增加。竖直的z轴代表绿色,向上增加。原点代表黑色,遮挡在立方体背面。
不同的电子设备对特定RGB值的检测和重现都不一样,因为颜色物质(荧光剂或染料)和它们对红、绿和蓝的单独响应水平,随着制造商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同样的设备在不同的时间里也实效不同。和CMY在实际应用中不得不加上K的原因类似,传统的RGB技术呈现纯白色时不够光亮并较为耗电,近年来有不少公司纷纷研发出没有颜色过滤物料的子象素,形成纯白色(White),RGB也在实际应用中扩展为RGBW。
从CMYK和RGB回到人类感知颜色的出发点:颜色貌似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被测量和量化,但人对颜色的感知,是物理-心理的复杂反应。人能感知到特定的颜色,是因为大脑响应光与眼球中若干种视锥细胞作用时所产生的刺激。三原色的原理不是出于物理原因,而是由于生理原因--人类眼球中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色的光最敏感,这造成了三色视觉(Trichromacy)。不同生物的眼睛中辨别颜色的视锥细胞并不相同,例如:鸟类眼中有四种分别对不同波长光线敏感的细胞,而一般的哺乳动物只有两种--对它们来说,只有两种原色光。 此外,不同的人的色彩感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因为人类的视锥细胞的峰值响应因人而异,即使在具有“正常”彩色视觉的人之间也是如此。而且,人是文化动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个现象……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 no.3》 布面丙烯 2021年
基于以上认识,杨冕逐渐创造出《CMYK》和《RGB-视觉暂留那一刻》这两个系列的作品。这些逐层递进的作品,用无数的色点、色线来辐射纯粹属于视觉本体的能量,有时还会让明灭的灯光、开合的展厅加入“剧场效应”中,这是杨冕作为视觉艺术家的本能流露。同时,他抛出“视觉民主性”的话语来供人进一步琢磨推敲,这是杨冕作为观念艺术家的能力顺延。所谓“视觉民主性”,就是杨冕的绘画中只有三原色(《CMYK》中多了黑色,《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中的底色是白色),让每位观者在光学、神经学、物理学等的基础上生成各自的观看结果,因为每位观者的视网膜区别于他人,其它方面更是彼此独一无二。
杨冕的《CMYK》绘画局部
2009年开始的《CMYK》系列绘画,基本绘制方式是:选择现成图像,模仿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用青色(C)、洋红色(M)、黄色(Y)、黑色(K)圆点对图像解体重构。绘制时,有意模仿机械运作的效果,但微妙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分析和趣味。 这一绘制方式,针对的是趋于完美的全彩色印刷系统。这个系统的视觉产物日益逼真,覆盖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当代人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杨冕由表及里的追究,让这个视觉系统的骨肉解体、基因浮现,在“民主性”的观看中,给观者们提供走出系统的契机。
《CMYK-清初四僧 髡残 苍翠凌天图轴》 布面丙烯 2014年
面对这个意欲囊括一切的全彩色印刷系统,理论上,杨冕的《CMYK》可以从中选择任何现成图像。实际上,他主要选取了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经典作品的图像。充满过渡、短暂、偶然感的当代生活中,绝大多数图像注定沦为琐屑的碎片,被漫不经心的一瞥后就消失到虚空的黑洞中。而杨冕选择的,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在美学、情感、观念、信仰等方面倍受尊崇。原作真容难得一睹,它们的印刷品也能吸引后人一再的长久观看,为之动情、动心、动脑……
杨冕将这些牵挂人心的印刷图像扩展为巨大的画幅,这足以裹挟观众的巨大画幅自然带有庄严神圣的魅力。但经典图像被解体重构为无数青、红、黄、黑色圆点后,饱满的凝聚于原作中、在精致印刷品中所剩无几的灵光(Aura),被这些机械感十足的圆点干脆清除出境。面对这些轻松分布的四色圆点,“民主性观看”的观者可能如释重负,也可能怅然若失。
《CMYK-文艺复兴》 布面丙烯 2015年
《CMYK-印象主义》 布面丙烯 2016年
《CMYK-后印象主义》 布面丙烯 2016年
在被统称为“从前文艺复兴到波普艺术”的系列作品中,杨冕调动数以百万计的四色圆点,展开了更无情又更盛大的“祛魅”游戏。他从大师辈出的每个流派中各选三、四件代表性作品,把它们透叠为一幅画。越是对经典下手,才越能触目惊心。三、四件经典作品的透叠,把持着可辨认和不可辨认间的平衡,“视觉民主性”中的民主性变本加厉的猛增,甚至让人乍看时从视觉到观念都无所适从。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布面油画 1884-1886年
《CMYK-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布面丙烯 2009年
但即使无数幅作品的透叠,在CMYK系统里都可以轻松实现--这个不断规范自身来力求“逼真”的系统,其实相当狂放不羁和自成一体。一百多年前的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等“新印象派”画家们,以肉身的经验和思辨,用点彩的方式让人的视网膜自动调和色彩,在“现代主义”的范式中严谨精妙的推进着美术史。但如今的CMYK系统,和他们当年的努力貌合而神离、同堂而异梦。
《CMYK-十二水图》 布面丙烯 2010年
杨冕的《CMYK》系列,在原生视像和印刷图像的中间地带左右博弈、随机应变。甚至,他设想有朝一日,图像处理软件中会有一款“杨冕的点”滤镜。这种入场/出离、接纳/排斥间的生动张力,是他复杂体悟的自然后果。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 no.2》 布面丙烯 2021年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作品,针对的是全彩色屏幕系统。杨冕用红(R)、绿(G)、蓝(B)三种色彩来模拟三原色光的复合效果,底色是白(W)。《CMYK》是抽象出圆点来模拟色料,《RGB-视觉暂留那一刻》是抽象出细线来模拟色光。《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中的“视觉民主性”,首先,也是各种颜色的细线在观者的视网膜中自动调和,生成各自的观看结果。但这一系列作品中主要是大面积的几个色块,没有《CMYK》中的复杂图像。“视觉民主性”主要活跃于“视觉暂留”中。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 布面丙烯
因为视神经的反应速度,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然保留一段时间。而且,不同频率的光在视网膜中有不同的暂留时间。杨冕用红、绿、蓝色的细线创造出特定的绘画,然后以身示范:把他自己对这绘画的视觉暂留记忆,画在同样大小的第二张画面上。观看、暂留、记忆、默画,这四个阶段一路走下来,非常复杂,个体的肉身经验、理性和对可遇不可求的契机之把握,都需要尽力介入。和第一张画相比对的第二张画中,出现了视觉暂留的多种效果:平行变化、视觉错愕、片段交错、衰减消失……
灯光有序明灭时的效果
为了让观者更真切的体验“视觉暂离”,杨冕使用了定时明、灭的灯光。起初,一束灯光照亮左侧的第一张画,右侧的第二张画表达杨冕的视觉暂离记忆,处于暗中。然后,另一束灯光照亮第二张画,第一张画处于暗中。这时,观者可以调动自己观看第一张画后的视觉暂留印象,和杨冕的视觉暂留记忆相比对,揣摩两人的不同。最后,两束灯光一齐亮起,两张画都被照亮,在视网膜中形成新的视觉暂留……
RGB开灯模式
RGB关灯模式
杨冕还设置了RGB体验空间:绚丽的七彩光色覆盖墙面和天花板,形成沉浸式体验空间,但每隔10秒开关一次。关灯后,视觉暂留的印象保留在观者的视网膜中,等一段时长后消失。
安迪·沃霍尔
全彩色屏幕在日常空间迅速普及,高分辨率的闪亮视像让全民目眩神迷、信以为真,目不转睛、情不自禁的沉浸于其中。《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用绘画模拟全彩色屏幕显示系统的效果,被忽视的“视觉暂留”现象以美学的方式强调出来后,每位观者可以亲身体会色光在感知中的变幻不定。确定性让人安稳、内心有所信靠。屏幕中的视像绚丽夺目、溢彩流光,却无法提供确定性时,由表及里,是应目会心的空洞虚妄。电源切断,黑屏冷寂。安迪·沃霍尔雅痞式的陈述在花花世界里回响:“我只是努力工作。所有的事情都是幻象。”
《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由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定于2021年12月22日在美国上映,并于同日在HBO Max上线,为期一个月。
即使已经达到相当逼真的程度,但CMYK和RGB不会是视觉信息生产技术的终点。在既定理念和逐利模式的惯性驱动下,更逼真的新技术正在不舍昼夜的研发、提升着,更加让人真假难辨,例如全息影像、VR眼镜、裸眼3D等。在不少科幻影视作品中,观众提前看到了未来的异托邦:人们身处封闭的迷局里,科技生产出来的各种逼真视觉信息颠倒众生,他们如醉如痴、无法自拔,几乎完全丧失了寻找出口的意识和契机……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 no.1》 布面丙烯 2021年
回到出发点,如果肉眼对天然物象的视觉感知是“真相”的话,肉眼其实也有很多局限,也有因人而异、随机变动的方方面面。人类本身是非常有限的,却又想了解真相,以致“真相”对人而言异常复杂,它涉及到经验、理性、超经验和超理性的信仰。
伦勃朗 《狄曼博士的解剖课》 布面油画 1656年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称前者为“可见世界”,后者为“可知世界”。可见世界里,外科大夫做多少例开颅手术,都看不到“思想”。但另一方面,“造物主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造物主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造物主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圣经·罗马书》 1章19、20节)
2021年9月13日于北京
(责任编辑:胡艺)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