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德化窑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盘
2018-07-19 13:26:10收藏快报
如图所示这件清代德化窑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盘,宽板沿、弧壁、平底,足墙内斜。胎骨洁白呈糯米质,釉面晶莹肥厚,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花色淡雅泛灰,盘内底中央采用双勾平涂画法绘折枝花卉和一朵小菊花,周围连续十段弧形纹,内布鱼鳞锦,口沿内壁二十开光,每开光分别装饰折枝花卉与鱼鳞锦、万字及杂宝图案,互相对称列置。
这件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盘在外销瓷中被称为“克拉克瓷”,日本学者称之为“芙蓉手”,此类开光花卉纹盘为清顺治到康熙年间福建德化窑制品。
“克拉克瓷”的称呼由来已久,早在万历三十年(1602)和三十一年(1603),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先后从中国贩来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万历年生产的瓷器)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的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受到众人追捧,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争相购买,于是这种瓷器不胫而走,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的瓷器是从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上得到的,产地不明,在荷兰又是首次亮相,所以此类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其实早在16世纪,中国的此类瓷器已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中使用。不过,经过那两场拍卖活动,克拉克瓷声誉日隆,并走红整个欧洲以及世界,“克拉克瓷”一度是欧洲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以及东南亚各国皇室与平民所钟爱的珍宝,成为身份的象征。
克拉克瓷在世界陶瓷史上是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一方面,克拉克瓷的输出,促进了中国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其作为文化使者,传播了中国文化,并进一步影响了欧洲的艺术从巴洛克风格转变成洛可可风格。另一方面,欧洲人对克拉克瓷的喜爱以及贩运克拉克瓷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导致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波斯等国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这种大规模的仿制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最终生产出真正的瓷器。
(责任编辑:雷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