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773期】马琳:美术馆展览的沉浸式体验与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实践(上)
2018-02-18 09:17:53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主讲人:马琳
马琳,博士,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和当代艺术研究硕士生导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西方现当代艺术展览史和美国艺术制度的研究,以及“艺术展览与策划”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已出版专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展览改变艺术:策展的可能性》、《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
对于美术馆来说,展览是联接观众与美术馆的一个通道,通过展览,观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而教育是美术馆的主要功能,观众的作用与拓展也成为一个新的话题……
“沉浸式体验”打破距离感!
随着美术馆展览的多样性,观众对展览的要求和趣味也越来越高,比如新媒体技术在展览中的运用,或是在展览中加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都能极大提高观众的观展经验与兴趣。
在此,观众不再是被动地去观展,而是成了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沉浸式体验”。
雨屋
作品不单单是艺术家创作的结果,也是观众参与展览的一个结果,通过“沉浸式体验”打破了艺术家和观众的距离。如兰登国际的装置作品“雨屋”展和Teamlab的“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通过高科技打造了展览的沉浸式体验,试图让观众重新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并激发人们去感悟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
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实践是怎样的?
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不再满足于常规的艺术教育模式,而是以更多的途径和方法来教育和吸引观众前往美术馆参与展览和活动,其中一个现象就是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实践。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我们在博物馆见”阿兹海默症项目
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发起的“我们在博物馆见”的阿兹海默症项目,大都会博物馆推出的“在博物馆运动”的项目,卢浮宫的“青年人的话语权”项目、卢浮宫“视觉学校”教育项目等,本着为不同人群服务的原则,美术馆在观众教育与拓展方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实践。
大都会博物馆“在博物馆运动”项目
卢浮宫“视觉学校”教育项目
(责任编辑: 叶旭栋)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