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429期】刘佳玉:用不同的语言 说相同的话
2016-12-30 08:37:46雅昌艺术网专稿
相关链接:
主讲人介绍:
刘佳玉毕业于第一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设计系,取得硕士学位。她的作品以新媒体艺术装置、数据可视化、公共空间艺术为主,曾展出于伦敦设计艺术节,伦敦UP城市艺术节,伦敦V&A数字未来,2014AW伦敦时装周,作为合作艺术家创作的上海汉中路地铁站“魔法森林”艺术装置已于2015年底通车。日前英国独立新闻台对刘佳玉进行了采访与作品专题报道。
刘佳玉
导语:
本次新艺见讲座涉及的科技领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当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及互联网大数据。一方面,计算机早已成为一种普通的日常工具,普遍介入艺术家的创作中;另外,随着近几年“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技术的突破,机器在“智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无疑将改变未来人类社会,也注定将影响当下及未来的艺术创作。表面上看,秩序是科学的特征,狂想是艺术的属性。事实上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必定是秩序和狂想的有机结合。
20世纪最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能把握自己行为的含义,凡是能把握当代新知识含义的人,都是艺术家。”今天更重要的是,无论科学还是艺术,甚至在其他任何领域,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重要。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矫正各种感知的比例,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意识”。
为了达成这种“整体意识”,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力邀科技界和艺术家代表,分享各自研究的领域,看似风马不接的交锋或许能打开彼此思维的边界。基金会也将长期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为未来更深入的跨界、耕耘打下基础。作为此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Scope 艺术客》杂志也在众多艺术现象当中,敏锐地抓住了艺术与媒介关系空前交融的节点,并将持续关注和推进基于艺术现场的更多跨界实践。
主题:艺术·科技跨界论坛:秩序狂想
第六集:用不同的语言说相同的话
然后我今天讲的内容是用不同的语言说相同的话,这个就是因为我是毕业于信息体验设计专业,然后所以说在我们的学习的时候经常就会跟一些技术方面一起去做一些合作,所以这个是我今天的演讲题目,这个是在学习的时候做的一些小的练习作品。然后今天我主要来说一下跟数据可视化相关的。这个是我2014年创作的当时是我的毕业作品,展览于我们学校的展厅里,这个作品是我们学校用了中国40个城市的锋利数据,因为整个我们的毕业展是七天,所以我当时也是用了毕业展之前的一周然后中国40个城市七天的数据。
然后在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风扇其实就是我从淘宝上买的LED的风扇,他每个扇叶上会有11盏灯。然后我通过对每一个城市每一天的风力、风速和风向然后把这40天全部都画出来,画出来以后通过它有一个算法然后把它化出来以后再把它放到这个里面的每一个芯片上,然后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平均6秒钟显示一张图片,然后他6秒钟之后他就会有一次进场和退场,第二天再上来这样的。这个大家可以看一篇。这个影片是拍摄于海德公园,因为同时我也在探讨就是这种数据可视化的艺术装置他如何地去结合一些景观。我是把这个东西放到了河的河岸上,我手里拿的就是采集数据的时候用的风力传感器,一个是测风速的,一个是测风向的。
刘佳玉可视化装置作品
选择风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因为我是希望大家可以在伦敦的展厅去感受到来自于中国的风,这也是技术发展到当代社会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个互相连接的一个表现形式。然后这个是在2013年的时候,这个数据其实挺有意思的是因为它是在2013年的时候它是由于VNA有一个工作室叫做数字未来。然后是由VNA这个工作室策划的一个关于数据方面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是由我们跟UCIU的一个。
然后这个是伦敦大学的一个专门做数据收集的一个中心,同时在伦敦的时候他们有一个专门的一个网站,那个网站上面就会有所有关于伦敦每一天的数据,比如说车流量,人流量,还有一些气温然后一些自然的数据,大概有几百种书记全部在那个网站上,在那个网站上面所有的数据还都是实施的,平均两秒钟更新一次,所以说我这个装置也是两秒钟每一次把它进行一次改变。
空气污染指数作品
这个是我们用了2012年全年的伦敦的数据驱做的,因为他的这个数据是太阳的能量,所以说就通过光合作用,我将这个数据元素选择为了一个花一样的感觉,通过压克力的机械装置通过马达去控制它的打开与合上的这个度数,从而就再现它的数据。这个是去年的时候跟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合作的一个舞蹈,这个舞蹈他是一个新媒体舞蹈,所以这个是我们只有一个男演员,就是图上穿黑衣服的,这是我通过他整个对于舞蹈的编排共有三种不一样的情结,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铺垫,中间可能是一个高潮,到后面的时候会是一个结尾的一个点题的一个地方,所以我通过三个不一样的阶段分成了ABC三个阶段,通过每一个阶段舞蹈演员一些点位的一些控制再通过算法把它直接生成了一个3D的一个模型。
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个模型下都有一个盖子,那个盖子是为了遮住每个装置底下有一个用蓝牙去控制的一个智能的一个小车,是因为对于这个的创作理念在于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新媒体的舞蹈,但是大家往往在看到一个新媒体舞蹈之后大家会对那个的投影觉得很酷,或者是装置很酷,但是没有说真正地去创作一个只是把新媒体融入到舞蹈里面的一个表演的一个片断,所以说最开始合作的时候我就跟编导说,我说这个舞蹈你就按照一个主演六个伴舞去编,是因为我希望这六个装置它也有它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所以说我们给他们这六个人每个人也编上了自己的动作,所以他们在舞台上的时候也会根据情结上的发展时间、音乐具有一些自己的动作。这个就是彩排的时候。
这个数据是之前在香港展览的时候用的是因为现在雾霾确实是一个很大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用雾霾的数据和雾霾这个现象去做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其实也挺多的,去年我就用了雾霾数据去做了香港这次展览。大家可以发现他的这个主要的视觉元素是抽象出来的香港市花紫荆花,然后他的颜色是通过RGB的LED去改变的。其实在我们国家自己就有这种空气质量官方网站,大家可以很容易地就查到就是某一天某一天的雾霾数据是什么,因为是香港的展览,所以我就用了香港自己的数据,通过把数据放进去然后他后面这个大家可以简单地看一个小影片,他是通过数据然后去改变灯的颜色。他是通过马达然后去控制整个机械装置,然后通过他的雾霾数据驱控制马达的转动的角度,从而达到他这个花是不断地开合状态。
《隐形之内》
然后接下来这个作品就是在去年2015年的时候12月18号我们是合作的上海深通地铁站,就是这一站,这一站其实它是挺视觉化的一个站点,整个是他有一个150米的一个墙,就是这一条,就是墙面提出是整个四周因为它是一个换乘站,所以它是有四周。然后一共在一起是158米,旁边还有五根比较斜的柱子,那个柱子他一开始本来不在创作的范围之内,但是因为他这五根是他的一个工程的一个失误,所以它就是斜的,其他的全部都是直的,所以就是深通就希望这五根斜柱子也在我们的整个装置空间之内,所以这个主要是可以边看边说,我再看一下这个影片。
这次影片的取景是在江苏溧阳的天目湖,为了节省预算这个穿裙子的就是我自己,因为在拍摄这个短片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希望他更倾向于创作的最初始,所以把他所有地铁站里的环境灯都关掉了,然后就是拍摄的他这个短片,后面就是你看,后面就是一些简单的我在创作的时候我在做的一些小的模型,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蝴蝶是我用硫酸纸代替的,自己先用,这个地方是直接做的所有的蝴蝶的点位定位以及它的度数。主要在于很多的数据,比如说他现在有16条线,在未来2020年会做到21条线,每一条线都有一个自己的颜色,包括每个站里面每天的人流量都是一个数据的来源,所以说这个装置也是我们通过整体的一个场景上的一个创作,然后去结合很多不一样的数据去完成的。 我给大家放的就是这么多。
(责任编辑:樊玮)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