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290期】费大为×汪建伟:艺术可以批评吗——物理性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2016-10-23 08:10:06雅昌艺术网专稿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费大为×汪建伟:艺术可以评论吗——艺术当中的工具主义
【雅昌讲堂】费大为×汪建伟:艺术可以评论吗——论艺术去特殊性(上)
【雅昌讲堂】费大为×汪建伟:艺术可以评论吗——论艺术去特殊性(下)
主讲人介绍:
费大为:艺术评论家、策划人。1954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法国。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和策划人之一,自八十年代开始投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最早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国际舞台,对中国和国际的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费大为
汪建伟:1958年生于四川,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艺术实践,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先锋。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影像录像、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早期以绘画为主的创作带有强烈的实验性以及复杂的观念,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持续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众多的关系中,从知识层面发展和建立一种新的主体的可能性。
汪建伟
导语:
今天,在艺术这部大机器里,艺术批评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是否还需要艺术批评,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曾经在现当代的艺术史上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地位在近几十年的艺术发展中似乎迅速跌落。艺术评论能否进入创作的内部,参与创作,洞察创作中的问题?艺术批评是否应该寻找它的“自在”和“自为”系统,是否可以具有和艺术创作同样重要的价值?这也是艺术批评所需面对的重要课题。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邀请到了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费大为和艺术家汪建伟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讲座海报
主题:艺术可以批评吗?
第一部分:物理性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费大为:大家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林明老师会请我来做这个讲座,其实我已经很久不做讲座了。我是平时说话的机会也不太多,这个讲座如果是好久不讲话的话这个讲座讲的会很生,如果连续开几个讲座我就会比较顺一点。而且另外就是我也觉得艺术批评这方面我能说什么呢?因为我自己我觉得我写的批评的文章也不是很多,这个艺术批评这个情况,这种现在这个形式也是很多元跟我当年做所谓的批评,做一些策划的工作这个情况已经有非常大的变化。
那么我们之所以我想到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原来一开始是民生方面提出来的讲的是批评的有效性,我觉得批评有效性也是一个非常可以怀疑的一个题目,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批评是不是有效的,但是批评我觉得艺术是不是可以批评,这个问题是可能更加尖锐一点,因为现在我觉得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是还有没有必要存在,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那么这个过去我们常常说策划人的工作已经超过了批评家的工作的重要性,艺术批评原来是可以判断、判决好像是艺术家这个作品重要不重要,成功不成功。在艺术史上曾经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在80年代以后,策划人的作用又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加直接的作用。到90年代以后慢慢这些收藏家或者是买家或者是买卖家、投机家,他们在艺术创作整个的一个局面下又起到了一个更大的作用,好像这个立刻生效的这样一种有功利性的这种活动对艺术创作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而没有一个立刻生效的这种非功利性的纯粹思维的思想的这样一些活动变得不那么明显,他的必要性,他的重要性就变得不那么明显。
费大为在讲座现场
所以就是我在想就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还要不要谈批评,这个事情也是我觉得也是很难谈的一件事情,我自己觉得这个艺术批评和艺术家的创作这两个身份他是可以常常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些东西,那么今天我请汪建伟老师来跟我们一起来谈话,也是有这个目的,就是我觉得从我过去,我的工作,我觉得我常常感觉自己是很尽可能地去进入到艺术的内部去参与创作,以这样的一种身份来写文章或者是去策划展览。
那么汪建伟跟我一样,他也是在某种程度他是一个非典型的艺术家,他是一个非常理论性的、思维性的艺术家,他往往会站在这个艺术创作之外来谈论一个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特殊的一个典型的一个很特殊的一个范例。所以这两种往往他的看法,他的一些看问题的方式,往往很像批评家,所以批评家和艺术家的身份,往往是在不停地转换的,我想在这个上面我想听听汪建伟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不是对你来说创作是你的理论思维的一个主教,还是创作本身是一个更重要的一个主题。
汪建伟:谢谢费大为老师把我请来,其实在来之前我们并没有沟通过,我不知道要谈什么,然后我也不希望我们各自在谈话之前就已经把这个角色确定下来,我扮演艺术家,他扮演批评家,我觉得这不是剧场,就是说我们不承担这个表演的任务。
刚才我提前告诉他也许就是这道门我们可以谈谈那个门,但是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宁愿我不代表艺术家来跟一个虚拟的批评家来进行一种对话,就是这样的话可以让我们的谈话变得非常的朴实,变得非常的不那么个人的观点,我希望我能做到这一点,刚才接着老费说,其实我觉得从90年代开始我觉得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家其实已经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他实际上从一开始我们意识到了某一种悖论,这个悖论就是我们一直是想用一步已有了的经验和知识包括美术史、艺术史去判断要挑战他的那个东西,那么艺术家的这个时候并不是说他就做到了可以扮演这个挑战的角色,因为他自己的工作也面临着一个如何脱离这样的一个被固定在某一个系统里去思考才能叫艺术家的这样一个行动,这样的话我就觉得他就开始出现了一个困境就是我们在等待新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早就用一种旧的东西在捕获,就是说这个东西这个困境,对于艺术家来讲那么对于我个人实际上就有一个很大的一步迈出来了,就是我第一次像我们在艺术史里认为跟艺术家毫无关系的很多知识进入了我自己的思考,比如说科学,比如说物理学。
其实我在去年卡塞尔文献展纪念50周年的时候,当时我说国第一个问题就是说那让我们从微观物理学的启示开始,其实我要说这个东西有个很重要的东西简单的说一个艺术家的思考他不是简单地说我有了理论我再去呈现他,或者是说我不需要这个东西,艺术是需要直觉,需要我感觉,其实这两个东西远远不能够承担今天一个艺术家的工作。那么我说为什么微观物理学的启示对我是如此之大,比如说我就简单讲上了第一个微观,这个所指向的这个世界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这个宏观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你可以不同意,但他起码他展示了一个在目前为止你的有限和已知的经验以外还存在一个世界,这个时候你就要问一问这个世界你和你自己熟悉的这个世界是不是一个?
汪建伟在讲座现场
那么第二微观物理学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波粒二象互补,这个在以前我们在人文科学里很少看见的,简单的说他第一次告诉我矛盾的统一体就是一个看世界的方法。你比如说波粒二象,光到底是被还是粒子,长时间在整理,但是微观物理学告诉说波粒二象互补,那就是说你必须要接受一个充满着矛盾但是它又是完整的一个东西可以作为看世界的一种方法,这个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你在以前的经验里你是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去看问题的方式。
那么最后一个是为什么是物理学?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跟艺术有什么关系,我觉得物理学跟艺术之间在这个时候的相遇,那么就有一个东西被揭示出来,就是存在于一个知识共同体,而且这个知识共同体里边存在着一个普世价值,而且这个普世价值是可以传递的,同时它是可以被识别的,那么我觉得有一个简单的东西这个时候实际上就进入了艺术家起码就是对于我,那以前我们所思考的关于艺术、艺术史甚至包括人文科学史,他都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那既然我从其他的知识里获取了对于我们这部分知识和经验的一种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人类全部的知识去思考一下艺术,其实这个就是我当时也就是说刚才费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在原有的一个简单的位置上去判断艺术家和他的工作,对艺术家来讲已经是远远不够了。
费大为:所以说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他并不是我们所一般所理解上的我创作和批评理性的思维是分开的东西,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一个互相交错的这样一个过程,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有意识地去抛弃一些东西,去获取一些东西,比如说刚才汪建伟说到的关于微观物理学的借鉴,对他来说他是获得了一个渠道,这个渠道是一个能够通过微观物理学看到的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样的一个想法来产生一些做作品的新的一个想法,实际上就是我觉得艺术可以批评吗?回到这个问题上来的话,实际上这个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就存在着一个自己批评自己的这样一个内部有这样一个批评的机制在里边,所以在创作和批评,他是往往是交错而同时发生的东西,他是不可以分开的,是不是这样?
汪建伟:其实这个就涉及到我觉得比如说我们简单地说其实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在思考,其实他把思考变成了一个物理性的思考,也许以前我们这个也是一个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是思和度是分开来的,其实在今天这两个东西是不可能分开的,就是说思想本身就是行动,行动行动本身包含了思想,其实你比如说我在做装置的时候我就特别有体会,我的所有的思考和这个过程全部包含在我的劳动里头,所以说当时间寺提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人去想艺术家的观念是什么,他要展示什么,其实我展示一个很朴实的感觉,就是一个无限度的突破正常劳动的时间的这个劳动本身的形式是什么。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没有蓝图的,那他大量的浪费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觉得他包含了所有艺术家的思考,包括你说一张绘画,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只是对于艺术家最终的这样的一个时间进行了评判,但是一个艺术家比如说一张绘画他实际上是展示了这个艺术家在长达这张画完成的时间的一个全部展示,但是在这个时间里也许有遮蔽、遮挡、涂改,所有的东西实际上都包含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里,那么我就觉得这可能也是我理解的一个艺术家自己在劳动中包含了对自己的思考,而且这个思考他不是一种纯粹空想和心理层面的,他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他一个物理性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一种新的对思考这个行动的一种理解。
(责任编辑:樊玮)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