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SELMANN,Veronica:“画底” 19世纪欧洲绘画的材料和观念性术语
2016-09-26 09:04:42《美术报》
“画底”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选用原材料、加工(如准备材料等),到使用诸如“前景”、“中景”和“背景”这类术语来描述平面构图,它出现的频率很高。“画底”有自己的“艺术”历史。所有的画层,从底层到表层,组成为一个彼此不可分离的整体。绘画作为一种艺术,不仅意味着高明的画面布局,也需要制作高明的持久的画底结构。
19世纪中叶,人们对于“画底”的理解开始转变。有关“画底”的词条也很少关注材料方面以及这种“支撑”的加工制作。恰恰相反,相关文本开始不断关注构图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背景”这个术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前,“背景”只是“画底”这个概念与词条的一部分而已。在1851年“背景”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独立的词条。同时,“背景”与“画底”相似,其性质为“技术术语”。“背景”意味着把绘画理解为一个流溢出的明确的空间整体,它将绘画平面分为了“前和后”两部分。
除了幻景般的空间分割,以及随图画形式而产生的“远景”和“前景”的分离效果之外,“法则”的概念也值得注意。构图的“法则”几乎不给个人的观念和想象留下足够的空间。构图遵循类似法则的精确条理,使得各个要素在图画的空间内处于特定的位置。
这个术语意义的变化在时间上与绘画材料和绘画实践的根本变化几乎重叠。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兴未艾。在此期间,帆布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长帆布在剪裁成标准大小之前,机器会对其进行拉伸,再经手工涂色。因此拉伸和涂色的工序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内越来越少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19世纪以前艺术家往往要自己准备帆布,独自在画室内制作“画底”,而到了19世纪,尤其是自19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却将这类工作承包给了工厂。绘画实践上的改变对于“画底”概念的理解的转变有关。
(PESELMANN,Veronica,第一分会“语词与概念”发言人)
(责任编辑:王璐)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