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抒发浓浓乡土情结
2016-04-12 10:28:18深圳商报
作家蒋殊 受访者供图
近日,山西女作家、《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蒋殊凭借小说《自己的墓葬》,与冯骥才、聂鑫森共同荣获第七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2015)微小说奖。蒋殊本名蒋淑芬,山西武乡人,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蒋殊。
用文字重现昔日乡土生活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你的很多作品都是书写故乡的人和事,可以讲讲你的乡村成长经历吗?
蒋殊:浓厚的乡土情结,缘于我本身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我出生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里,今天回想起来,我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真是痛快淋漓,那是一种放肆的快乐。那些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牛羊鸡狗、花草树木,是如今怎么也寻不回来的伴侣。如今,我的城市生活时间早已经超过了乡村,然而越是离开越是想念,越是回不去越是热恋。当这种情结浓到无法化解时,只有拿起笔,用文字让昨日重现。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此次你获奖的小说《自己的墓葬》,是描写乡村提前准备墓葬的风俗,如今乡村风俗消逝不少,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学和它的书写对象乡土一样正在走向落寞”,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蒋殊:确实是这样,越来越年轻的作家们崛起,但他们与乡村的碰撞少得可怜。再加上乡村的迅速衰败,连曾经描写乡村的老作家们也触摸不到兴奋点。但我始终认为,没有乡村生活的人生是残缺的,尤其是作家。好在,我的家乡虽然也没落了,但一些风俗依旧在挣扎中坚持。那是文化,也是人生。正如这次大赛给我的授奖词描述的:“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一个人尚在人世就把自己的墓葬准备好了,看起来是一种洒脱。当这种看似的洒脱成为风俗,其中便有了厚重的意味。”
永远坚持没有目的性的写作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一些同样写乡土题材的作品,是站在与城市二元对立的立场,对城市表达抵触或批判,你怎样看待这种写作?
蒋殊:对城市批判,也是怀念乡村、怀念自然的无奈表现吧。至于写作方式,我几乎不去考虑。我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也注定是一个产量极少的作家,因此会永远坚持没有目的性的写作,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与文字。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如今的文学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你的写作影响大吗?
蒋殊:我身边也有几位网络作家,他们一年的写作量或许我一辈子也赶不上,所以我压根也不敢去和他们较量。我不习惯通过网络看文学作品,所以也不太清楚网络世界的文学是什么样。网络有网络的追随者,报刊有报刊的热爱者,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我也知道许多人永远不会看到我的文字,但也相信有许多人会喜欢我的文字。
(责任编辑:顾盼)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