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版画面临的几大硬伤
2016-02-29 20:48:04美术报
中国版画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而今,随着世事变迁,中国版画发展的辉煌已成明日黄花,成为了版画人回味的美好记忆。
目前,中国版画面临着几大硬伤,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由于在活动范围和方式上越来越小圈子化、学院化,在表现内容上呈现出背离真、善、美的低俗化和空洞化,使得当前中国版画成了极少数人痴人说梦般的自说自听,自唱自吟自乐。
其二,当今中国版画放弃自身“小、快、灵”的特性和特点,远离社会应用,追随官方展览,在幅面上跟着国画、油画屁股,盲目求大;在内容上,模仿西方表现主义,脱离民族审美传统,远离社会主流审美,导致越来越边缘化。
其三,在官方举办的版画展中,评委当“官”的多,真正从事版画创作的少。有的长期不搞版画创作,甚至对中国版画的传统和发展根本不了解的人,却因其是某一地区版画系主任或负责人,便能长期霸占评委的宝座。据统计,近几年来,在全国性展览当版画评委的成员中,现在依然搞版画创作的不超过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以上都停止了版画创作,搞油画、国画去了,种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其四,版画作品的“绘画性”是其让观众赏心悦目的重要审美元素,也是社会大众接受、喜爱版画的审美底线。然而,自西方艺术思潮涌入,版画作品创作重形式轻内容日渐占据统治地位,形式几乎成了作品创作的唯一表现。一些人以版画的名义从事着非版画的艺术活动。从版画本质界定,只有画、刻、印三者合一才是版画创作的完整过程或活动。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其绘画性的审美主要表现在“画”的方面,这也是版画作品“绘画性”体现的关键因素。版画如缺失了“画”的部分,也就丢失了“绘画性”。像一些舍弃“画”而穷尽功夫在刻、印上大做文章的版画作品,特别是像刻成满天满地文字的“天书”,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僵硬的文字印刷,丝毫没有版画的“绘画性”之美。可以说,因文字堆积成的“天书”成就了作者徐冰,却毁掉了人们对版画的审美认知和欣赏。
其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承,离不开师傅传授徒弟技艺和品德的艺术过程。但纵观当前在以官方展览为主创任务的版画活动中,老版画家几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然这也有一些理由,一种理由是提携新人,而另一种理由即是认为老版画家的作品已经落伍,艺术语言落后时代。诚然,艺术元老让位新人是一种美德,理应提倡,但这是个体的行为,这种让路让位跟老版画家集体整块地退出改行无法相提并论。因老版画家的集体“让路”丢失的是中国版画艺术的传统精髓和艺术思想,丢失的是社会大众对中国优秀版画的信赖。话又说回来,艺术的创新不能割裂传统,创新也不应因年龄大小设定,岂不知许多成功的优秀创新艺术作品都来自于老艺术家,以艺术家的年龄大小来界定创新或保守是幼稚可笑的。
(张咏清,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吕雪松)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