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正文

【雅昌专栏】何光锐: 笔意与“书卷气”、“匠气”的关系

2016-02-07 07:26:14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何光锐 

  中国书画艺术首重用笔。然而,许多人将“用笔”等同于“笔法”,忽视了“用笔”中与“笔法”同样重要的另外一个部分----“笔意”。

  明人李日华记载:“尝闻白石翁集画一箧,俱未点苔,语人曰:‘今日意思错钝,俟精明澄澈时为之耳’”。写意画中的“点苔”是需要笔法的,但如果仅仅掌握正确笔法就足够的话,为什么作为一代大师的沈周还必须“俟精明澄澈时为之”呢?

  书法中对于“笔意”的重视,似乎是从北宋开始的,所谓“宋人尚意”。米芾说:“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苏东坡则更进一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甚至把“笔意”放到了“笔法”之上。

  然而,魏晋的钟张“二王”难道没有笔意吗?与他们相比较,宋人的笔意已经显得有些“刻意”了。将“笔法”与“笔意”分开来探求,其实正是“道术分裂”的表现。对于“书圣”王羲之而言,“法”与“意”只是浑然一物,“法”中有“意”,“意”中有“法”,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到了唐人,就侧重于“法”的完备。“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实际上是指他们在笔法上的“集大成”。既然“天下之能事毕矣”,路还得走下去,于是宋人就把“用笔”中的另一件事----“笔意”,大声地提倡了出来。

  唐人重“法”,而未始无“意”;宋人重“意”,也未必无“法”。只是用心的重点不同,一隐一显而已。问题在于,法度如同礼教,是约束人的,笔意之“意”,却容易理解为“随意”之“意”。苏东坡喜欢说痛快话,他的“我书意造”与“点画信手”,就颇有“个性解放”、自我作主的煽动性。有人说,“宋人尚意”直接导致书法法度的弛坏,也是不无道理的,只要看看宋代文人士大夫书法功力的平均水准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所以到了元代,赵孟頫看不下去,出来复古,重拾笔法传统,矫正书画领域普遍存在的“率意”之弊端。

  笔法问题是个超级麻烦的大题目,书论画论中聚讼纷纭,这里不打算展开讨论,倒是想谈谈有关笔意的问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匠气”一词,可以说是对一个画家最为负面的评语,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书卷气”、“士气”。导致这两者间判然分别、势同冰炭的,不是笔法,而是笔意。

  还是引用苏东坡的另一句名言----“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得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士人画”之所以好,在于有“意气”,“画工画”为什么让人“看数尺许便倦”?原因是“无一点俊发”,也就是缺乏“笔意”。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极力推举南宗画,也是从笔意出发。他认为一旦落入“画师魔界”,则“不复可救药矣”。

  这中间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士人画”、南宗画的笔意到底高妙在何处?二是为什么画师画匠们无法掌握这种高妙的笔意?

  历来对南宗画笔意的描述,可以用“虚灵微妙、随机生发”八个字来概括。清人恽格曰:“元人幽秀之笔,如燕舞飞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横波微盼,光彩四射,观者神惊意丧,不知其所以然也”。“虚灵微妙”也好,“揣摩不得”也好,都是强调用笔的灵变不拘,不得有固定的格式、套路与趋势,“纤微要妙,临事从宜”,就如金圣叹论文章“笔势如龙蛇夭矫不就捕”。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产生“如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效果,否则,观者兴味索然,自然是“看数尺许便倦”了。

《洛神赋》图

  曹子建《洛神赋》描摹神女姿态,有“动无常规,若危若安;进之难期,若往若还”一语,可为一切艺术之圭臬。

  古人论用笔多用“松秀”二字。画匠的问题,是终其身得不到一个“松”字。这个“松”字,究其本质,也是“虚灵微妙、随机生发”的意思。

  美国学界权威的中国绘画史专家高居翰,在《江岸送别》一书中探讨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绘画史提供了无数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受过严格技巧训练且笔法精确的职业画家,一旦试图让“笔随意走”,仿效文人画法所特有的“较轻松且有点任性的意味”,反而是流于一种“紧张的矫饰风格”,其笔墨线条突兀而急于标新立异,“似乎是因为过于明显地想得到生动的效果所致”。

  一个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松”字,既是画匠们的仇敌,为什么总是克服不了呢?“书卷气”、“士气”又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紧张”、“矫饰”、“突兀”、“急于”、“标新立异”、“过于明显地想得到生动的效果”,从高居翰对职业画家笔意的这一连串描述不难看出,笔意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作者的心态。当笔法掌握之后,真正在使转那支笔的,不是手腕,而是心意。

  虚灵微妙的笔意,来自虚灵不昧的心性。王阳明《传习录》曰“……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当心达到“虚灵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宁、抱一、虚静的时候,就能体察到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而从容自由地应对万事万物。

  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可无不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用来印证这一道理。

  笔意高妙与“书卷气”之间的深层逻辑在于:读书明理是心性修为的可靠途径之一。我们经常强调的书画家要读书,目的不是成为掉书袋的老学究,而是通过读书变化气质,涵养心性。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这话听上去虽有点高标准严要求,却道出了一个事实:读书与否既可以反映在面目言语,自然也会流露于你的笔下。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何光锐专栏]

  何光锐简介:

  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责任编辑:万舒[已离职])

推荐关键字书卷气匠气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