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200多年的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2015-12-11 10:21:28北京晚报
清乾隆珐琅彩宫碗复刻计划日前在京启动,失传200多年的宫廷珐琅彩技艺即将复活。据介绍,完成一个宫廷珐琅彩瓷器要经过167道工序,因制作工艺极度费工,自乾隆以后珐琅彩瓷器就销声匿迹了。后世虽然屡有仿制,但与当年工艺相去甚远。专家们从1999年开始研制瓷胎画珐琅,历经十余年几千次的烧制实验,终于烧制成功。
珐琅彩瓷器的前身为景泰蓝,最早出现在明代,正式起于清代康熙年间,盛于雍正、乾隆年间,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珐琅彩瓷器由皇帝亲自授意、亲自过问,从烧制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珐琅彩瓷器只供皇室使用,就连打碎的瓷片也不流于民间,称得上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所幸的是,清末宫廷太监偷出宫碗,售给当时的琉璃厂“子林山房”主人刘子林收藏,几经周折,传给刘子林的外孙李宁先生。该宫碗曾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展出并引起巨大轰动。
从1999年开始,北京政合宫宫廷珐琅彩研究院创始人孙赫阳带领团队研制瓷胎画珐琅。他们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与团队反复试验,自制珐琅彩调和油,解决了发色问题,平衡了陶瓷釉面与珐琅料的膨胀系数,突破了珐琅料与陶瓷釉面附着力;同时经过反复烧制,摸索出珐琅彩各种颜料的不同熔点,终于将宫廷珐琅彩瓷器再度呈现给世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岳峰认为,恢复瓷胎画珐琅技艺揭开了宫廷珐琅彩工艺的神秘面纱,填补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空白,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崔丽娜)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