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古玉鸡骨白沁色的真相
2015-05-28 09:19:32千华网
资料图
古文献上对“鸡古白”(鸡骨白)的成因,都说同地火有关。就目前的出土玉器实物资料来看,那些玉援铜内戈、铜柄玉矛、铜柄玉戚等青铜与玉结合的复合器物,就显然有不支持这种观点的沁色现象。如河南新郑望京楼、河南安阳殷墟等地出土的此类兵器,以前人们一般都认为玉刃与铜柄(内)之间的结合是镶嵌而成,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结合,是通过铸造的办法,并非镶嵌。如果玉是接受地火的影响成为鸡古白,那么变化程度与其埋藏的年代两者之间应该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年代越久远,变化程度应越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先以温度对古玉的影响进行探讨。
辽宁省旅顺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铜柄玉戚,据有关资料报道,经过X射线探伤机测定,通过X光照片可见,玉戚与铜柄的接触部位为1.4厘米,为了使玉戚与铜柄结合得牢固,先在玉戚与铜柄的接触部位钻两个小圆孔,直径均0.3厘米,铸造时铜液能够贯穿于二孔之中,把预定的接触部位包住,吻合程度相当好。所以可以断定是用铸造的方法使其结成一体。
青铜与玉进行结合铸造,首先必须掌握玉的耐热程度的高低。铸造时铜水的温度大约1200度左右,铸小件器物时,铜液的温度则要更高。所以在铸造时为了避免玉在铸造时炸裂,铸前必须对玉件进行预热。由于玉与铜柄在铸造过程中,不活动、不移位,所以玉件的预热是和泥范的预热同时进行的,当达到理想的预热温度后,再进行铸造,使之成为一体,从而完成整个铸造程序。目前所见此类玉内短、内比援窄且无大穿的,基本都是合铸为一体的。河南新郑出土的一把玉援铜内戈,玉援呈青白色,局部有银粉色斑沁,而未见现在仿古玉常见的火烧制沁而生的鸡古白。由此可见古玉鸡古白成因应与高温无关,对地火说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1997年杨伯达先生针对良渚玉器鸡骨白的成因提出,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传世古玉辨伪综论》提出:“土中含氢氟酸的浓度与玉器侵蚀程度成正比。如杭州余杭地区土壤中氢氟酸含量较高,对良渚文化玉器由表及里的侵蚀就较为严重,使之均变为鸡骨白。反之,江苏地区太湖东岸及上海附近的良渚文化玉器变成鸡骨白的并不多,说明土中氢氟酸含量甚微。”
(责任编辑:秦连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