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 活动 正式启动

2015-03-28 17:41:30虚苑官网

   继2014年“虚苑版画新锐奖”圆满结束后,2015年“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正式开始启动,该活动面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含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所有版画专业在校生公开征稿评选,望广大版画专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支持并宣传周知。更多信息请及时关注虚苑版画的官方微信号:XUYUAN-Modern 和官方微博:虚苑版画

  下文为2014年新锐奖的获奖作品 及名师精彩点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三等奖获得者:王木木

  

  获奖作品:

  #FormatImgID_1#

  #FormatImgID_2#

  尺寸:80*60cm 铜版腐蚀 2014年

  天津美术学院范敏教授点评木木是一名头脑清晰而又善于思考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语汇。她的作品分两个阶段本科毕业创作《只字未见》采用了装置的形式,转动的经桶与上面的文字,在与观者的互动游戏中呈现自身的一种艺术观。绘画作为语言的形式之一,其目的是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一个过程。作品《只字未见》更多的是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困惑,轻松的氛围中冲撞与迷茫跃然其中。研究生阶段木木的研究方向则回到了版画的本体,本次获奖的铜版画作品《木·鱼》系列将现实世界与心灵的幻想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即现实又感性的世界。正如她所说“木、鱼本是自然界中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生物,一个生活在水里,一个在土里。我将两者融为一个整体来表达一种,生物的“改变”。恰如我本身,不断的改变了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的地方,适应新的环境从而改变自己。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都为了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而进行着主动或者被动的自我改变。”在她的心里一个是复杂千变的大世界,一个是她内心的小世界。她的作品试图利用具象的图式探寻自身当下的一种状态,有节制的图式与超现实的架构,画面可辨的元素木和鱼重叠与并置,加之实体的鱼钩和丝线使版画作品的可视性得以增强。

  个人创作感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或是宗教中鱼和木本身就就存在者一种隐喻,在我探寻鱼和木这两个符号的内涵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探索。在西方的文化中其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的含义。或是男人,或者女人,或是重生,或是灾难,性等等。其艺术形式也是多样的,而我探索的则是一个矛盾,将一种矛盾放在一个统一的艺术作品中。无论在纸面或者版面,画画在作用于我时,仅仅是一种我与我自己内心的交流和释放。在创作时与纸张进行着纯洁于肮脏,虚伪与真实,破坏与重建,美与丑,真与假这些循环往复的沟通。当这些沟通产生的火花则可能是我笔尖的每一寸下滑或者刻刀的每一步行走,当画面已定,我的话一说完,你看见的也只是我当时每一刻最后的思绪,是我与我自己内心的交流的尾声。就好比当画到嘴边应该咽下,因为其实多美丽的句子都比不过内心丰富的情感。故我追求的应该是一个矛盾,将内心无与伦比丰富,美丽,丑陋,肮脏的世界用画,视觉的倾吐。

  “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三等奖获得者:曹川

  

  获奖作品:

  

  作品名称:明月几时有

  作品尺寸:90*4250px

  版 种:木版

  创作年代:2014年

  

  作品名称:这不是一个正方体

  作品尺寸:150*90cm

  版 种:木版

  创作年代:2014年

  鲁迅美术学院徐宝中授点评:曹川的作品没有选择具有主题性的题材,也没有应市即景的特意展示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性和荒诞性想法,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着力刻划了一个庞然的几何形物体,冷峻、理性、凝固地处在一个空间中,让你不知道他要讲述什么。因为他有意地将要讲述的内容形象消解掉,让你的目光所及、内心所想的就是眼前这个无情感的物体,对于版画语言,他也排除了很多因素条件,仅用黑白两色,把黑白木刻的点线关系,依据个人对物体的理解需要,以平铺、散开、会聚的方式密集的分配到物体的不同部分,用线的曲直、缠结、盘绕的粗细变化来化解点的规律性和秩序感,他利用顺势和逆势、主观与客观、错视与错觉的视觉性原理,把物体的简单性转换成了一个矛盾的冲突体,留给人更多的是一个猜测的密局,而不是结果。一个画面的成立条件中有很多种, 曹川所要达到的或许并不是热闹非凡的观看之景,那么他所刻意建造的这个物体,在静默状态下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幽深、野逸的美学思想吧。

  个人创作感言:艺术来源于美,美来自于生活,而生活却如调味剂,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没有归位无定向,宛如夜空中的月,或暗或明,或圆或缺。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奥秘,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慧眼去发现,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辨别事物的基源也就不同了,大千世界中不存在千篇一律的,而存在瞬息万变的,存在即有留下来的理由,存在自有被创造的价值,其实明月在每个人脑海的映像中不一定是圆的,生活往往也是如此,用心灵去感知生命的真谛,用美去表达世间的融情,用艺术去发现真实的世界。

  黑白木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这个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独特民族中得以生存,有着其存在的必然理由。在长久历史的进程中木刻经理着几百代人的理解学习探讨,对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科技融入生活的时代,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一个文化融合的大信息时代。版画依然围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艺术让人成为人,人让艺术走进生活,很多平台让人们对版画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有机会收藏、学习、传承版画这种艺术形式。体验先民的智慧。艺术便是生活的体验,也就是俗话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可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总是在焦虑与痛苦中不断的徘徊,可我们又那么爱它。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中艺术给了我们美,让我们发展了美,也可以说在乏味的生活中我们提炼美。无论我们是为了什么

  “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三等奖获得者:黄成春

  #FormatImgID_6#

  获奖作品:

  #FormatImgID_7#

  

  《娜姑一隅》

  黑白木刻

  90*3000px

  2014年

  云南艺术学院郭浩副教授点评:黄成春的版画作品表现出了女性对自身的表达和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得益于大学期间在四川美院和研究生期间在云南艺术学院的学习——培养了她对艺术的敏锐体察和深切感悟,同时也保有对生活点滴的关注和追问。

  她的智慧在于以风景表达一个属于她的记忆。《娜姑一隅》描绘的是云南乡村风光,作品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而是用朴实的语言,书法性的刀痕将一个看似普通、熟悉又不为人关注的风景进行转化,使其在自然与个体、再现与表现之间散发出睿智的人文气息。这是一种静悄悄的转化,不张扬、不外露,呈现出一个与你共呼吸的画面。在平静的画面中时常出现一些锐利的线条,刺激我们的感官又增强了画面的可读性。在语言的建构上,有着明确的语言指向,在创作中下意识的把刀痕淡化或者隐藏在作品背后,从而让情感与内容直接与观众心灵交汇和对话。

  黄成春的审美感悟真切,我们视为不以为然的东西,她却赋以“万物有灵”的灵性。她专注、真实,把书法的笔意带到版画里,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取得和谐,从而增加了版画语言的维度。

  个人创作感言《娜姑一隅》是以云南的乡村风光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多以点线来表现对象,摒弃了传统黑白木刻大黑大白表现方式,均以不同灰色来组织画面,把灰色从过去画面中配角的地位提升到主角的位置,力图在传统版画上有所创新。并希望通过这种表现方式将黑白木刻其朴实、明快、表现力强、单纯而神秘等独特性展示出来。在创作中除了对风景的塑造,我也塑造过人物和静物,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创作感受黑白木刻的魅力。并从表现性刀法的运用、注重画面丰富“色彩”感的塑造和“灰”色黑白木刻的表现语言三方面结合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进行创作。我喜欢德国表现主义黑白木刻:厚重、表现力强、富有韵律感。我也着迷于我国传统书法,特别是张旭的草书:其书线条的摆放、排列、点线的结合、笔墨的轻重粗细、挥洒的自如、内心情感淋漓尽致的外放无一不令我对着他的作品心生澎湃。一般认为线条美就是一种抽象美,这种美比具象的美更含蓄,更高级,更富有艺术魅力。书法正是一种借助线条美来反映书家复杂气质和情绪的艺术。笔者目前进行的创作也多是以线来组织构成画面,并力图将书法的气韵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最终完成的作品是否在思考,其实在问创造者是否在思考,当艺术家面对画布,画架,颜料,画笔,环境,语境在做思考和探讨时,他的绘画作品也在思考,若非如此,则画布就是画布,甚至还不如画布纯净,有余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我们每一位版画创作者。黑白木刻是版画艺术表现中最传统,最朴实的一种版画呈现形式,也是最单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唐开始,版画就作为一种印刷手段一直传播和保留下来。在今天这种手段虽已经被机器大复制时代取代,但是原理都一样,只是使用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在转变。虽然木刻这种古老方式的功能在今天已经失效,但是它的美学价值却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再依附为传播而束缚自身的美学价值。在今天,我们面对这一古老的方式,如何在这古老的技术和传播方式中重新找到它在今天的价值是很重要的,包括挖掘和发现创新它的美学价值, 我想这是每一位版画艺术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三等奖获得者:李灿

  #FormatImgID_8#

  获奖作品:

  #FormatImgID_9#作品名称:古寺

  作品尺寸:90*2050px

  版 种:综合版

  创作年代:2014年

  广州美术学院李全民教授点评如何以技术的状态,上升为一种有意境的抒发,这是我们做版画的所要重视的关键。因为一方面版画要有很严谨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很好的技巧含义,优秀的印制水准,这是技术方面;另一方面,版画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情感的表达,意境的创造,这是艺术一面。也是艺术的难度与高度所在。很多版画从业者,刻苦专研,唯“技”为上,力求精度与完美的技艺表达,甚至认为版画的技术就是其艺术的魅力所在,追求技术就是追求艺术,而忽略了,以至放弃了从技术上升为意境的追求,止步于“技”,玄技于世者大有人在。然而,李灿的版画,却不满足止于技巧的追索,因为他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实践在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上,现在显现给我们的,是他的这种独特画面技术,是他完全独创一种新的一版多色的制版与印刷技术,在树脂版上的独特加工基础上,利用版画的高低分层,分色的制作,从而一次印制完成丰富多彩的画面。但是,李灿作品的精彩之处,是我们看到他作品时,第一眼,扑面而来的清新雅致,亦幻亦真的浪漫情调,似天空环宇,又似大地万物生发的一种空灵的意境追求。一种对生命,对空间诗意化的重构。这正是他艺高于技的高明之处。

  个人创作感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我们常常认为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在某种程度上跟“虚无主义”有些关联,虚无主义的诞生源自人们对神的崇拜和精神寄托产生怀疑,当人们深受苦难的时候,人们常常急于希望的神没有来解救他们,所有他们认为上帝已经死了,这个世界被认为是上帝死后的世界,混沌的世界。艺术观念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解剖,是对现实生活常规自然状态的探索,寻找当下社会自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某种契合度。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需要认识和把握面对的对象;人还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主体,还需要有关于自我与人类的自觉意识。我认为:“画可画,非常画”当自然已经不是自然的自然,人还是那样的人,是自然走远了还是我们人走远了?最后可能都会回到宇宙的最初形态,回到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浩瀚無边的宇宙也是物质化的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虚构梦幻般的古寺就悄悄地建在某个遙远星球的边缘,依偎在宇宙的怀抱里,感性和理性都被這无体积感的空间淹沒。然而,这种梦想并不可靠,并不實在。在没有吵杂的城市,没有茂密的森林,没有方位感和重量感,只是飞逝的瞬间,使人感到飄渺、無方位感,而我躲藏在宇宙的边缘偷偷的窥视着这一切,继续生活在自然的世界里。

  2014年“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二等奖获得者:刘海辰

  #FormatImgID_10#获奖作品:

  #FormatImgID_11# #FormatImgID_12#作品名称:是谁把我带到这里之一

  作品尺寸:100*150

  版 种:铜版

  创作年代:2012年

  中央美术学院李晓林教授点评:《是谁把我带到这里》是刘海辰近期的个人思想所形成的绘画图像的结果。画中的那个孤独少年在凝滞的时间中,隐含了某种威胁,在挽歌式的凄美中,被虚拟世界所不断侵蚀,因为眼花缭乱的现状而手足无措,他迷失在失语症之中。看得出来刘海辰是在个人境遇或是对周遭环境的迷惑和不安中,探寻个人现实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和答案,他以个人弱小的躯体或有限的的生活经验视角向自己发出质问,向世界发出质问,正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是一个永不休止又永远没有答案的循环悖论,却又永远使人探寻,又永远没有尽头。刘海辰是个内心丰富的人,“怀疑”是他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元素,风景在画面中的处理手法上更多地被当成一种印象而非现实景色来描绘,人物的麻木感和空虚,是人类和现代艺术家精神状态的写照。他的绘画不善时尚与浅表,内心沉静而善于思考,偌大幅的铜版画面中既需要把握情绪和情境,以达到个人营造的精神世界里,又要掌控铜版特殊的腐蚀印刷技术,制造出铜版语言本身的迷人之处,准确传达信息,使语言与精神的传达获得完美的契合。

  个人创作感言:我是在铁路边上长大的孩子,年少时经常在此度过,这片景象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这里的荒芜静谧让我沉浸在内心世界中,而内心总是迸发出无尽的幻想让自己似乎看到一次又一次充满意外和悬疑的心灵之旅。

  对于铁路、对于个人的关联性思考,渐渐将我引入对作品主题的延伸和深化,更加注重将自己幻想的心灵图景融入客观真实的场景。

  这时画面中多了对人存在感的思考,视角开始转向他人窥视荒野中的陌生人。试图寻找与我同类的感触。找到人共性的内心情感。这些人为什么会在无事的时候选择在荒芜的景象中漫步,为什么关于铁路有那么多离奇荒诞的故事,甚至为什么人在结束自己时也会选择与生命感觉相差巨大的铁路···等等臆想似乎有些感觉到生命选择与生命相距甚远的景象中寄托内心,是由于在那里人们会更加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生命的鲜活,这样的体会相对于现实中要强烈的多。这时的人明确自己的体会,生命的本来面目带着他原始的魅力显现。

  用我最熟悉的方式绘画来呈现,铜版画表现这些图像,一种金属媒介的画种与坚硬的风景似乎出现了它们之间的偶合。不去寻求技术的表达,而是更想体会铜版上每个痕迹的质感,酸液腐蚀金属的历程,巨大压力下图像的生成···我找到这个画种与所画对象内在的一致,只要让这一切自然的发生。

  作品《是谁把我带到这里》是用个人经验的真实场景与心灵意象交织的作品,是荒芜冰冷的无生命景象与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想象的碰撞。一种光怪陆离的情景,但又是个人心境的真实体现,想通过对个人经历的表达引发对原生生命富有诗意的探寻。

  2014年“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二等奖获得者:李亚平

  

  获奖作品:

  #FormatImgID_14#

  作品名称:《我使自己一直活下去》

  作品尺寸:180*2000px

  版 种:铜版

  创作年代:2014年

  

  

  

  作品名称:《是否你看见我的全部1-3》

  作品尺寸:45*30cm

  版 种:铜版

  创作年代:2013年

  中央美术学院李晓林教授点评:在李亚平沉静的绘画世界里,他仔细描绘了对旧事物的喜爱和当代人的紧张,双重性弥漫于他的绘画当中,时下新艺术的喧嚣声中,他却躲在铜版工作室的角落里不懈地追求着过时的具象风格,他的目光是冰冷的,作品在被正视和怀疑中所涉及的压抑和夸张、疏远和亲近、神秘和熟悉,挖掘了大众的潜意识。面对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感到陌生和缺乏安全感,诱导我们去认识自己的內心世界,抵达、发掘和认知自己内心深藏的梦。李亚平引用传统的元素,着力表现出古典绘画的静穆、深沉的效果及直观性和技巧性,同时也寻求表现新的理念和具有个性特征的图式。他的画同样给人强烈的矛盾、冲突之感,是传统和叛逆的复合。画家以铜版干刻技术精细描绘了自己的形象,笔法细腻,显示出高度的理性和技巧。同时又予人故意的标新立异及不安分之感。自画像的形象具有挑衅性,赤裸的全身,姿势僵硬,双眼直视观者,此画传统的元素被转换为新的颠覆和突破的素材,传统艺术的精神同当代化的冷漠之态古怪相混合。

  个人创作感言:我的习惯于“很慢”的做一张版画,这和我自身的性格有关,也和版画制作过程的要求有关。版画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有其限定条件,一个环节出差错,就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这就要求作者按部就班地,心思细密地制作,不能着急。如果最终印制出来的画面效果有局部需要做出调整,是得经过修版,印制,审稿这样一个过程。由于版画制作的复杂性、和工序性,就使得我们在制作版画过程当中一定要慢,动作上细致小心,思维上清晰有条理。长时间浸淫在这样子的慢动作当中,必定将逐步形成有耐性的,专注的,严谨的,理性的性格。所以“慢”体现在版画制作上的内在的含义是:有耐性的,严谨的,理性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前提条件。仔细留心先前的大师或是当下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在对待自己的作品上都是有这如此共同的性格特点。只有具有如此的性格,才能具有用心完成自己作品的态度,从版画制作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学习到这一品质。

  

  2014年“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一等奖获得者:倪华夏

  #FormatImgID_18# 获奖作品:

  #FormatImgID_19# #FormatImgID_20# #FormatImgID_21#

  

  

  作品名称:《介》

  作品尺寸:49.5*1750px

  版 种:铜版

  创作年代:2014年

  中央美术学院李晓林教授点评:倪华夏的铜版画描绘了一种精神图像,他总是将注意力投向不被人注意的室内一角或是某种特殊的聚光灯下,灰色的画面中白色的灯光在聚集和游动,一些日常碎物在残破的环境中显现,如生命挽留产生的幻觉,显现出使人局促不安的景象,让观者无法视而不见。那些残破的空间、忧郁的光影暗示了生命分分合合没有结果,穿过连接两处空间的过道,好像坠入了某种黑暗的尽头。光线是倪华夏创作中的要素,这里表现了光的闪烁、变幻和消失,画面呈现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旧有世界,展现了心理世界中的一种极端、一种另类的想像和描绘的过程、一种体验自我和真实之间非寻常的释放。

  就形式方面而言,倪华夏表达了一种极端纯粹、净化的审美样式,看似腐蚀不匀的灰色调又被高度理性和冷静的边线所控制,画面既规整又随意,那一束敏锐的反光,或深不可测的走廊,一些不规则的浅色斑点闪烁,神秘的氛围使这些日常并不仅表现质感或空间,更主要的是强化了主题,提示生命与死亡的循环和新的生命开始的意义。

  个人创作感言:毕业创作《介》系列共有五张不同的视角和内容来传递自我的内心情感。《介》系列版画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为传统铜版,以传统的腐蚀技巧来进行创作,在传统飞尘腐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画面表现的明亮而高调,与以往的铜板制作方法大有不同,其效果也是独具一格。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存在于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空间当中,但是当我们步入一寸寸土地,一个个房间,闭上眼去感受、呼吸周围的气息时,往往会发现周围的环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另一番世界,这种感受可能是一丝声音,也可能是一粒尘土带来的.......而所有的感官感受会在大脑中创造出另一种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也许还是一样的真实,只不过当睁开双眼时这一切可能不会存在。心理空间是我们内心的产物,它是模糊的朦胧的,无规律的,它绝不是眼睛所看到的.《介》这个题目的来源,是取决于它的象形文字,这也是中国文字的初衷,“介”像一座房子,房子则代表着空间观念,而在中国古语的说文解字中也并有空间之意。则画面含蓄宁静,与“介”一词有之很好地搭配。此作品通过空间性的符号来表达自我内心的对“无”的一种向往,也能在画面中表达出在时间线中对过去的回忆,也能体现出内心的孤独感。每个空间都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场景,通过对真实场景心理化转换,变得似乎有些抽象,更单纯直接。

(责任编辑:马骏)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