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寓兴 意在笔先——明沈周花鸟画浅析(一)
2014-07-22 14:32:04荣宝斋
明 沈周 写生图之五
55.4cm×34.7cm 149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这不仅因为他是十五世纪后半叶继戴进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也不仅因为他是自明代中后期持续百年、有着“一曲天下”之势的“吴门画派”的开宗大师,更主要的是他那特有的艺术内涵及作品中高度的历史价值,决定了他在艺术史上挥之不去的种种记忆。
沈周(一四二七—一五零九),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江苏长洲相城(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沈周是名士、隐士、诗人、画家、书法家、鉴藏家,是当时最具文人特质并最富独创精神的天才,其精湛的诗、书、画成就,开启了明代中期吴中文学流派、吴门书派、吴门画派等各艺术流派。
明 沈周 九月桃花图
31.7cm×103.2cm 上海博物馆藏
沈周的山水画多为论者所道,其实他对花鸟画的贡献同样巨大,可谓是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真正开启者,意义深远。他不仅继承了元代钱选水墨淡彩的风格和王渊水墨写生的传统,更善于运用水墨点染和没骨设色的技法,笔法简洁,形象生动。他还扩大了文人花鸟画的题材,把元人山水画的笔墨意趣拓展到了花鸟画中,为其后的文人大写意花鸟画指明了方向。
明 沈周 卧游图之一 局部
88.1cm×37.6cm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曾经将自己的写生体会以跋的形式总结在《山水妙品册》之后。他写道:“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乎天然,一水一石皆从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著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所谓多不可灭,少不可喻,真薄有所得……余于此册亦然,因识岁月,以见一段苦心,非漫焉涂抹者。”这虽然是沈周对山水画的心得,同样也是他写生花鸟画的心得。董其昌题沈周《写生册》云:“写生花鸟画与山水不能兼长,惟黄要叔能之……我朝则沈启南一人而已。此册写生更胜山水。”
明 沈周 雪树双鸦图
36.2cm×132.6cm 上海博物馆藏
《九月桃花图》(上海博物馆藏)是他早期的花卉画,图上款署:“九月无霜信,桃枝见细英。向寒时正杀,得暖气偏生。弱萼因风拆,微红借露明。荣华虽顷,天地亦多情。沈周。”钤“启南”朱文印、鉴藏朱文印“东南之美”“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式古堂书画”“毕涧飞鉴藏印”“虚斋鉴定”等。另还有其伯父沈贞吉和晚辈张灵的题记。画面中花瓣用胭脂色轻晕细染,树叶用花青和赭石双色渲染,笔致柔和,树枝勾皴沉凝,充分表现出九月桃花留住春光的芳华之美,兼工带写,颇有钱选水墨淡彩的遗韵。
明 沈周 写生图之四
55.4cm×34.7cm 149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五十四岁时所画的《荔柿图》(故宫博物院藏)取“利市”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画上题:“庚子元旦即兴,起问梅花整角巾,忻然草木已知春。白头无恙人惟旧,黄历多情岁又新。行酒不妨从小子,耦耕还喜约比邻。年年天肯赊强健,老为朝廷一民。右近作一首,侑以荔柿图,奉吾宿田老兄新春一笑。周再拜。”整幅绘画以水墨染写柿叶和柿实,点染荔枝,浓淡水墨破染,笔法较工整,写形功底深厚,继承了元代王渊、张中等水墨花鸟画的精髓。
明 沈周 松石图
72.9cm×156.5cm 1480 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博物馆所藏的沈周《花鸟册》,是他近六十岁之作,当是其成熟期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该册共十开,前有文徵明引首二开,书径尺隶书“石田墨妙”四字,笔力雄浑挺健,左下方除“徵明”两字署款外,还有“文徵明印”白文、“徵仲”朱文各一方。册页封面上有“白石翁写生真迹”及“潘思牧审定题笺”①字样,下有“潘思牧印”白文印一方和“樵侣氏”朱文印一方。册中不仅画了辛夷、芍药、百合、雁来红、芙蓉等花卉,还描绘了石榴等果树和雏鸭等家禽,较全面地反映了沈周中晚年时期花鸟画的特色。
明 沈周 挂兰图 42.7cm×15.7cm 1489
上海博物馆藏
其中,第一开为老杏一枝斜出,粉花缀枝头,犹如“红杏一枝出墙来”;第二开为折枝辛夷两簇,高低错落,嫩叶舒展;第三开为芍药怒放,绿叶正侧相衬;第四开为湖石蜀葵,花石相映,左右呼应;第五开为百合一枝,花叶葳蕤,清新简洁;第六开为石榴一枝,横空歧出,榴实一双,天真烂漫;第七开为湖石海棠,密密布于左侧,右侧补出苦绿小菊一枝;第八开为交叉两枝雁来红,赤橙红绿相掩映,静艳活泼;第九开为主从两簇芙蓉,正侧反转,各尽其姿;第十开为斜坡上野鸭一只,健壮肥硕,延颈凝视坡下。图中花卉多用没骨设色法,晕染细腻,色彩轻淡,枝条的勾皴简练浑厚。沈周的设色没骨花卉苍润秀美,几乎见不到笔痕,是典型的没骨设色画法。特别是湖石的描绘,用浓淡水墨渲染,墨韵丰富,兼备花卉之风姿和气骨,所画的雏鸭,用墨浓淡相间,点点而出,生趣盎然。
明 沈周 荔柿图 38.5cm×129cm
1481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对元代淡彩和水墨没骨法的取习,奠定了他花鸟画的写生根基。故宫博物院藏《枇杷图》轴堪为没骨法佳作,运笔条畅温雅,结构严谨不拘,形质真实亲切,题识:“爱此晚翠物,结实一可玩。山禽不敢啄,畏此黄金弹。沈周。”枇杷用重黄色一抹而出,浓墨点蒂,花叶以淡墨勾描,浓墨勾脉,辅以蓝、绿二色晕染,疏密有致,变化自然,神化之迹,无笔可寻。此法自沈周出,至今没骨画果任用其法。
另如《牡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荔枝白鹅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等,也大都是他五十多岁时的佳作,都是运用水墨的晕染、点染和色彩没骨的方法绘制的。
明 沈周 荔枝白鹅图 34.8cm×148.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是沈周传世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类作品。沈周晚年进一步发展了该技法,运用笔的勾染点簇和墨的浓淡枯润来绘写物态,信笔挥洒,恣意自如,并深谙花卉、蔬果、禽鸟、鳞介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神采。如《玉楼牡丹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是他八十一岁时所作,以水墨没骨法画牡丹,花瓣在水墨中略渗胭脂红,随意泼染,笔致洒脱,枝叶穿插带有写生意味,可见沈周的水墨写意技法已达到挥洒自如的境地。
(责任编辑:万舒)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