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新闻正文

南京现清代老地契:奇葩计量法精确过纳米级

2014-01-13 09:26:19中国网

  南京高淳区桠溪镇桠溪村中村一位居民,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清代地契,里面对土地的描述竟然十分精确。

  这张代代相传的地契上,除了亩和毫厘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单位,还出现了有“丝”和“忽”。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代及以前,有关长度及重量的记录,竟然精确到了百万亿分之一。专家表示,这些“超细微”单位最早始于汉代,于细到百万亿分之一是因为古人没有有效数字的概念。

  百年收藏

  高淳发现清代地契

  藏在梁下保存至今

  今年70岁的史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高淳桠溪村中村人,正是他收藏了这些地契。

  见到记者,史先生小心翼翼地从木箱里拿出个纸包。打开纸包,是10多张发黄破旧的地契。仔细看,除了一部分因为保存原因出现些许破损,大部分完好。

  史先生表示,由于这些地契用的都是比较好的宣纸,这才能保存到今天。记者了解到,如果从立地契的年代算起,这些地契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这些地契里,最早的可追溯到清光绪十一年,距现今有近130年了。

  史先生说,这些地契反映了爷爷那一辈人家庭生活的历史。爷爷去世后,父亲便将这些地契保存下来,并传给了自己。据史先生回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祖辈们通过辛苦劳作,攒钱买田买地,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富户。

  史先生18岁的时候,父亲临终前将这些地契交到他手中,并交待要好好保存,将来也要传给下一代,主要是让后代更加了解祖辈辛苦打拼才能拥有田地的历史,也好让后代知道创业之艰。

  史先生称,这些地契在自己手里已经保存了52年,以前家里住的是草房,因怕被雨淋湿地契,他特地用油皮纸紧密包裹起来,并吊在屋梁下,即便有雨淋一点,也被屋梁挡住了。后来搬到楼房里住,他又把地契藏到木箱里,轻易不示人观看。

  史先生表示,自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些地契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他打算交由儿女们保存,以后也像父亲交待的一样,代代相传下去。

  千年探秘

  “六毫二丝五忽”的地,到底怎么划?

  记者在史先生收藏的地契上看到,地契最上方印有“清丈执业印单”字样,并标有良田的图形面积。此外,毎张右侧都印着“钦加同知衔特授溧阳县正堂曹”,左下角还有户业史志创的名字,以及模糊的官府红印章。

  其中一张地契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淸光绪二十七年”字迹,并注明了是史志创与蒋许生双方买卖田地的契约,田地的面积为“壹亩叁分伍厘陆毫贰丝伍忽”。

  据史先生介绍,他们村东有个仁字门村,以前属溧阳,曾经也划给高淳,后来又划归溧阳。而地契中的史志创,正是他的爷爷,当年他爷爷就住在仁字门,地契中的溧阳县正堂也是指的溧阳府衔。“这些地契也是当年爷爷与别人买卖田地留下的,经过了当地溧阳府衔的批阅。”史先生说,地契中的厘毫丝忽标得如此详细,也说明了当时地契买卖显得公平公正。

  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亩三分地”是一句俗语,但也反映在较早的年代里,田地的单位基本是以亩为单位,下面细到分基本就到位了,再细化到厘,只是字面概念。“像这样精确的地契实属少见。”

  十万亿分之一的银子,到底怎么给?

  我们通常听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印象中的“小单位”应该是“毫”。按照现在地契上的记载,“毫”后面更小的单位是“丝”和“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南京一位研究明清历史的专家告诉记者,他经常听到过“细于发丝”的说法,自己也以为这“丝”是一个比喻,形容比头发丝还细,没想到这“丝”居然还是一个计量单位,因为没有接触到相关的史料,他也没有听说过“忽”也是计量单位,甚至是比“丝”还小的单位。“中国古人是聪明而厉害的,考虑得这么细,我疑惑的是,细到这个地步,有用吗?”这位专家笑着告诉记者,这些有趣的现象属于偏门,关注的人少之又少。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了更令人惊奇的现象:从清代山东《招远县志》中,有让人咋舌的精确记录。在《赋役》篇中,有田亩及人丁赋税的分配,“盛世滋生增益人丁叁万伍干贰百捌拾壹丁,钦奉恩诏,永不加赋”,记录有“该折地伍顷捌拾伍亩叁厘陆毫叁丝伍忽叁微”,比起高淳现存的地契更精进一步,从“忽”到了“微”。从征收赋税银两的记录来看,“起运地丁银壹万肆千肆百贰拾肆两捌钱伍分柒厘陆毫陆丝贰忽柒微壹纤陆沙柒尘捌渺壹漠伍埃捌溟”,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此外,在清康熙年间福建的《连城县志》上也有同样的记载,让人叹为观止。

  -专家解释 古人刻板认真,算到多少位就写多少位

  记者发现,古代计量单位,不管是面积还是重量,两者除在前面的大数上有区别外,后面的小数单位基本相同。

  比如“起运地丁银壹万肆千肆百贰拾肆两捌钱伍分柒厘陆毫陆丝贰忽柒微壹纤陆沙柒尘捌渺壹漠伍埃捌溟”,居然精确到了小数点后14位,改用小数点计数法应该为“14424.85766271678158两”,等同于十万亿分之一级别。计量这样的银两,现代人都难之又难。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古代计量科学历史专家关增建教授表示,古代如此记录,这样的精度既无必要,也测量不出来。“当时的测量工具根本到不了这样的精度,造成这种局面有两个原因。”

  关教授称,一是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现在的小数点方法,古人或者用分数表示很小的数,或者用计量单位来表示很小的数,这个传统从汉代就有了。此外,古代人没有有效数字概念,这导致他们计算结果是多少位就写多少位,从而使记录结果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至于计量单位重量与面积如何区分,这主要看该单位是用于测重,还是用于测面积,后面的小单位因为无实际意义,所以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小单位名称上多有重合,是不奇怪的。”关教授告诉记者,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录如此细致,表明我们先人刻板认真的态度。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