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单一的时代,也是多元的时代

2013-10-22 19:12:51 作者:梁嘉宜

  香港与一个世界的对话

  2012年8月16日 一8月22日

  刘海粟美术馆

  全球化使世界变得同质及一体化,在地化则让各地方的文化意义与情感得以承传。全球化与在地化是两个极端的概念,却不互相排斥。互联网把世界“压缩”,在地差异、历史文化与特殊的本土个性,正好通过渐趋平面的“一个世界”进行沟通。“香港与一个世界的对话”由七位香港艺术家(谭伟平、何兆基、邓凝芝、刘明庄、黄丽贞、余伟联、林岚)作为在地的起点,揭开与世界艺术家对话的平台。七位受邀的内地艺术家(陈凯、魏青吉、沈玮、陆斌、洪磊、计文于、朱卫兵)以录像、文字与声音记录,与对应的香港艺术家进行表述,由最初的跨地域通讯,到面对面的深入访谈,最终七组作品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而此次展览最独特之处就在于视觉层面背后承载的作者彼此的文化、艺术交流。

  当代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至今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和拍卖会已蓬勃发展,香港成为全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但本土艺术家的作品相对较少。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受到西方的影响,有了新的语言、方式、风格,完全脱离了20世纪80年代的风格。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艺术展。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先后有了双年展。“全球化”与“在地化”两者继续撞击,引发艺术家自身对艺术的探索、理解。

  后现代主义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曾经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读者可以对作品拥有自己的解读权。到了1984年,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Dante)宣称“艺术已死”,传统的美学概念不再适用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觉察到一种艺术史的存在,但不会再带着它往前走。“当代”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某一时期,指涉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也意味此后不会有其它艺术大叙述的时期。事实上,当代艺术一直是个模糊的议题。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作品,不再局限某一风格,而转向使用风格的风格。如果想探究艺术是什么,必须从感官经验转向思想。从哲学层面解读当代艺术,有助于发掘其中无数的可能性。

  如果艺术最重要的是表达“视觉带来心灵的感动,并提升人们精神及文化的启发”,那么,此次展览的作品对自身和环境的探索则响应了这个主题。作品展示的媒介非常多样化,包括多媒体影像、舞蹈、陶瓷、摄影、绘画、装置艺术等,但这些艺术作品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议题:探索的过程。置身不断变迁的世界,面对微妙的生存环境与现实,艺术家不禁对周遭环境进行反思、重读。不同媒介的结合、不同的创作尝试,正好展现当代艺术丰富多元的本质。作品以多变的形式,探讨“美”、“丑”、“根源”、“情感”、“身体”、“生命”等议题。

  作为特别的当代艺术媒介,两位陶瓷艺术家(黄丽贞、陆斌)不约而同地选择陶瓷作为了解外面世界的工具,二者的作品分别以展现陶瓷两种极致的状态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后者的作品经历一星期烧烘,刻意营造特殊的龟裂效果,再化成碎片一如碎裂的卷轴。前者则呈现细致的陶艺,把材料的美感演绎到极致,塑造了造型精巧的鞋子。两组作品以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引发人们对“美”与“丑”的反思。

  “根源”的概念一直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三位观念装置艺术家(林岚、计文于&朱卫兵)对此有不同的演绎,从不同角度解构“根”的理念。前者的艺术品与旅行有关,是修炼,亦是避难的个人表现方式。基于个人的经历,飘泊的调子自然而然地从作品流露。作者虽然属于“香港艺术家”的界别,却又感到不属于香港这个地方。旅行的状态,让她可以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

  不确定的状态,后者亦有同感。经历二十年开放经验,中国多方面和西方接轨,但面临“空降”的文化,本土的人开始对自己的东西丧失信心。吊诡的是,中国不断接收西方的东西,但同时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故此,这也是一种寻找的状态,寻找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纵然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华人还是要有立足于大西方的体制中的空间。

  “什么是猪腩?”观念摄影艺术家(洪磊)的提问反映了两地文化差异的妙趣。画家(余伟联)为画作“仲有最靓嘅猪腩肉”解释︰猪腩肉是广东流行用语,源自一套广东卡通片的对白。“美丽与美味”是互相矛盾的概念,作者以中年的年纪创作此画作,把这个冲突放进作品当中。

  洪磊在杭州初次尝到此美味,再回到香港进行创作。把别的地方的生活经验,配合个人身体的变化,再加上自己喜欢的音乐和其它元素,“东拉西扯”地完成这幅作品。与之呼应的作品为“太湖系列”三视频。拼合的视频拉长画面,模仿传统手卷的感觉。多角度呈现的做法,弥补了单一画面的不足。作品反映中国传统文本的重量,并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以隐晦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意见。

  当代艺术发掘不同材料的可能性,包括以身体作为表达媒介和工具。雕塑家(何兆基)与舞蹈家(陈凯)以动作进行探索,寻找一些东西的根本,也是个人的探究。两者的创作看似属于不同媒介,却能够以动作串连。

  由于特殊的本土性,不少异地的艺术家都对香港这片艺术土地有憧憬。开阔的视野、对独立艺术家的资助,以及观众的欣赏水平都是香港在艺术方面的优势。然而,寻找文化根源、思考文化身份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代艺术如何呈现香港文化?香港艺术于中国当代艺术版图占的位置又如何?随着香港回归中国,语言的转变亦带动文化的转变。香港文化艺术没有累积的历史,没有完整整理的艺术史,传承之于“ 无根”的“移民城市”是一大困难。“无根”的概念,在此次展览的创作之中多次出现。

  尽管如此,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个充满悖论的文化情境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对话打破媒介的界限,打破语言的界限,达到深入、甚至尖锐的对话。我们乐见各地的艺术家愿意“入乡随俗”,与香港本土的艺术家对各自的艺术创作进行交流,基于一致的兴趣,对彼此提出文化、艺术的问题,激荡出崭新的思维。

(责任编辑:李娟)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