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尽杂念方动笔
2013-03-19 17:46:49
画家曹钧先生的住所在南京城南一片宁静的院落里,院内花木扶疏、池鱼沉浮。中式落地木雕门窗古朴典雅,明式案几简约质朴,印花布、青花瓷、紫砂功夫茶具情趣盎然,一壶高山乌龙畅神!
与曹钧先生交谈也是格外的享受,他浑厚而有穿透性的嗓音,富于节奏和弹性,像是在宣纸上落笔有声、圆转起伏。先生出生于山东丹青世家,成长于金陵,自小受父亲——书画家曹汶先生的熏陶,后又得到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诸名家指点,曹钧一面刻苦研习,继承传统,一面积极探索,创造求新。
观画家曹钧的山水画,如饮一泓泉水,清澈甘冽、涤虑明神;如听一曲雅乐,轻柔舒展幽远空灵;如赋一首诗词,平仄有声意蕴无穷;如抿一口茗茶,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仙境。
曹钧先生的山水画取法宋元,吸取南北两派之长并糅合了明清笔墨传统。学画之初他临摹龚贤、石涛、渐江、石溪等大家的作品,进而学习沈石田、仇英,以至元代大家倪云林、王蒙、黄公望的作品。宋画的意境之高令曹钧推崇不已,他投入了较大精力于北宋山水画的研究,苦行僧般地整日闭户不出。对范宽、董源、巨然、郭熙等北宋大家的绘画悉心揣摩,他喜欢范宽的笔力老健,那特有的“点子皴”所表现出来的山石质感,严谨如纪念碑式的崇高气魄;喜欢郭熙厚重的山势,含蓄空灵的笔性,超迈尘俗的境界。在曹钧的山水中力求宋人的画境:“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鱼钓为精神!”所以,他的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墨法精微,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起伏的轮廓,温柔而如云动;旷阔暝漠的野雾,缥缈而迷远。
在技法上曹钧尤以多样的皴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和肌理,同时结合运用泼墨积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润清幽,既为山写“骨”,又为山传“神”。
曹钧的作画过程颇为独特,作画之前,必焚香静坐,沏上一壶功夫茶,等到心中杂念消尽才开始动笔。下笔之始,以斗笔蘸淡墨,用泼墨法泼出几块形,而后面对墨象揣摩构思,用长锋羊毫精心勾勒皴擦,加工成具体物象,再用淡墨积墨法,一层层地叠加上去,笔触细致绵密。清人笪重光有“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之论。“浑”、“清”二字,是为山水画至要。曹钧正是深悟此理,在画面中巧妙地处理山势之“浑”与林木之“清”,因而能在含蓄沉稳的整体灰调中展现清浑有致。
曹钧酷爱灰色调,画面景物若隐若现,轻柔淡雅,惟恍惟惚。灰调的后面隐现出淡赭、淡绿,其作品在相对统一的灰调中变化多端,虚与实、浓与淡、干与湿、轻与重⋯⋯巧妙安排,精心绘写。于是,在淡墨为主的丰富变化中,画出了大自然的辽阔旷远;烟云的空间变幻;林木的扶疏风流,画面的深邃宁静之气使观者如入禅境。
宋人崇尚理学,陈献章主张通过“自得”达到主客观的统一:“通过静思,心变得与宇宙相通,浑然与物同体,达到一种虚空孤独心境。” 中国画最终画的是功底,画的是修养,“心会即妙出”。曹钧以一份平和的心态,五日一水,十日一山,怀着宗教般的虔诚,融入哲学的敏思,画心中之画,写心中之境。对他而言,创作并非轻松的笔墨游戏,在高古幽远的画作背后,是超出表现技巧、审美经验的灵魂之痛。先生坚定地选择了这种绘画状态乃至生活方式,虽痛但快乐!
(责任编辑:李娟)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