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心脉动感知万物之生命形式
2013-03-19 17:41:11
人物雕塑不仅是大多数雕塑同行进入雕塑之门的必然途径,更是雕塑家以内心脉动感知万物之形、色、体量的生命形式。所以,我始终能从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体会出略显庄严的仪式感,并在雕塑过程中领略雕塑的内在纯粹.当具象雕塑不分彼此出现在每一位雕塑家的创造过程中,便能发现这其中滋生出了大量机械与被动的接受。当诸多雕塑家不再以内心真实感受进行创造,而仅仅是被动接受并消极应付时,我们看到了大量不痛不痒的“具象人物雕塑”。显然具象雕塑的审美状态“被枯萎”、“被疲倦”了。原本对于一个雕塑家来说,以相应的职业技能与心理认知,去对待每一件雕塑创作是最朴素不过的事情,但在今天,这也成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命题:究竟什么才是考虑一个雕塑家的关键?是具象的技能?还是抽象的素养?到底是什么让雕塑家的手眼和心灵沟通不畅?雕塑中感动观众的那些品性是否还在雕塑家的掌控之中?
就具象雕塑来说,西方经典雕塑已经取得了不可逾越的高度。这并非是今天的门槛,能否挖掘出足够的人文空间和文化养分,用具有东方意境的审美样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理解才是我们的眼前追问。如果把对具象雕塑的理解建立在对西方经典的依赖上,我们的具象雕塑语言将走进萎顿。
雕塑家对于作品的判断应当不断超越以往的视觉经验。艺术家创造能力的区别在于是否能调动起感官系统所感知的生命信息,因此优秀作品时常能使我们感受到人物原型的精神气质扑面而来。对雕塑家来说,营造气场 —— 能够使人感同身受的气场,是雕塑语言品质高下的关键。
雕塑家开始创作时,必然要和那个原型人物建立起假想的交流。这过程捕捉了有关人物原型的重要气质及造型信息。犹如演员即将表演特定人物时的种种揣度,进而雕塑才能做出“味道”,对于“味道”的追求与掌控构成了作品的细节内容,也构成了作品能否鲜活的基础。当然,之中雕塑家的个人学养,对人、对文化、对社会的理解能力也会呈现无疑。
当雕塑家忽略前述判断,而妄图仅仅依靠技法去包打天下的时候,便关上了雕塑与心灵的沟通之门。
我不能接受创作过程中的犹犹豫豫。我甚至认为某些“反复推敲”是掩盖不自信与不敏感的理由。若是我,宁愿将粘腻的雕塑扒掉重做。因为我无法牺牲作品的精神及心理标准。
(责任编辑:李娟)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