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乐舞
2013-01-10 16:20:35
一
对于书法这种审美文化载体,我的梦想是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以寄我之性情,形我之哀乐,使中国当代书法与大自然交融,与受众心心相印。
在绘画上我虽已打下”三大战役”(指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但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缺失书法这个半壁江山,则深感不安。为了攻下这一堡垒,我作了长时间准备。我的战略高地是,”一笔一划一世界;一点一线通乾坤”。书法艺术生命是大自然的回声,艺术境界是与大宇宙交响。在这个大书法观的统领下,去追求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
为了深入这个核心价值,我是从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得天地大观,法大自在法,一步一步地进入书法艺术的深层结构。因为这门学问太深,还不能说已经得道。
中国书法起源于先民们对线条的刻划,以线条结体为中心是中国书法与生俱来的血脉;把线条组合成方圆结构,再进一步对方圆进行重新组合与重新分解,为汉文字的创生准备了条件。有了汉文字的创造,才有书法的载体;汉文字是对天地大观的抽象概括,书法亦然。所谓”仰观天象,俯察万类”,”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系辞上》),这也是中国书法的宇宙观与形式语言的大书法观。正是以这个大书法观来观照天地人生,才使中国书法道路越走越广阔。如果没有这个大书法观,中国书法艺术不可能如此源远流长。请看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是怎么说的: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又云: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由此可通晓汉文字与中国书法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明白文字学与书法艺术学最基本的原理是建立在天地大观之上。同时,中国书法的空间结构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道法自然”历来被尊为中国书画的美学、哲学基础。只有浴天地之道,得自然精魂,笔墨运动通向大宇宙,才是中国书法美学的灵魂。中国文字的形态结构是中国书法的天然结构,都源于”道法自然”这一哲学基础。又如释迦牟尼说的”大自在法”,也可认为是中国书法表现主义的通天路。中国书法的活水源头就是以这个宇宙观和哲学基础为出发点的。本卷由此开篇,追根到书法的活水源头,一层层地深入到中国书法的深层结构,回归到传统的原点。原点也是起跑线,起跑线也是新的原创点,这样才能追回书法艺术的大生命,也只有本着这个书法艺术大观才能真正追寻到书法艺术的本质结构。
凡是把传统经典视为书法艺术文脉者,才有可能点亮心灵之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系统,其精华都深藏于经典中,经典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骨,中国书法更不乏光辉的经典之作。当代书法必须守住经典元素,才有再创再生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只有借经典的火炬点亮心灵之光,才能步入当代书法艺术的圣殿。历来经典作家所彰显的书法经典意义,不仅反映了书法结构造型是非凡的、个性的、表情的,而且是移情的,潜移默化的,具有很高的人文精神内涵。这种人文精神,意涉瑰奇,思逸神超,其格调韵味纵横争妍,把人们引入哲理哲思的诗意化境中。所谓”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有这种历炼熏陶,才能领会书法经典的形而上之道。
所谓”点亮心灵之光”,是由对经典的觉悟心而获得琼浆玉液,再潜移默化地深进书法本体的内在结构中。有深厚的积淀,才有深层的内在结构,才能生发”大自在”的自性光明境界。对经典心生觉悟的片刻,就是艺术得道的片刻。对经典的觉悟是极其伟大的品性。只有用经典之光把心灵点亮,才是得道的唯一门径。
在书法创作上,我不仅力主对写字行文要有极大的超越,而且主张超越自我,开掘深层结构的书法美,使书法神通大美,出神入化,天真自在,变运动节奏为交响乐章,把表现精神情感的穿透力放在首位,努力把书法艺术提升到”大自在”境界。
所谓”大自在”境界指的是,妙在天造,贵在自然,让神、韵、气在行草书中绘声绘色地活起来,这是行草书的天性。美在滋润情操,美在纯粹,这是我所渴望与企求的艺术生命。这种自性光明的境界就是对运动节奏和生命运动的汪洋恣肆,或抑扬顿挫,或如泣如诉,或仰天长啸,只有经过长期积淀,行草书才能可视可察地表现出这种纯粹美来。
二
荡气回肠的笔墨节律运动,无不通向音乐;婀娜多姿的笔墨情态结构;无不通向舞蹈。这是当代书法的无尽魅力。我的当代书法语言探索就是把着力点放在线条的旋律节奏上,有意识地将情态结构的抑扬顿挫造成舞蹈运动那样的形态美,赋予当代书法以音乐舞蹈美的特征。
作为纯粹审美载体的当代书法要呈现的是艺术魅力。感染力是它的功能,感化人们的灵魂是艺术效果,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好的作品能使人心旷神怡,陶冶性情,震撼灵魂,起到一为感动中国,二为感动世界的作用。因此,要求书法艺术进行再创造。我觉得第一要把当代人的生命脉动与情感表现确认为当代书法的主流倾向;第二,对空间结构的表现也要作新的调整,以与时代大环境相适应。这就要对经典元素作新的挑选与语言转换,尤其要把线条表现提升为主角,以书写为核心,以线条为神经,张扬线条的表现力,使线条运动成为主旋律,让意笔神韵成为最强音。书法发展到今天,它应成为书家的心灵之歌。尤其应把线条单独抽绎出来,让它充分发挥变幻莫测的空间结构美,让它随手万变,任心所欲地成为心灵的舞蹈。诚然,要守住书法艺术的底线,要守住书写性线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线条运动节律的美,使神思神韵与天地通流,形成超自然的风骨气度,化一而成精魂与魅力。如孙过庭所言:”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书谱》)道出了书法是纯粹审美的,是形而上之道的大境界。所谓”胸中藏宇宙,笔下走风雷”,就是要把胸中的豪气、霸气、英雄气,甚至颠狂气挥写出来,线条才有张力,有冲击力,有生命力,有大气场的氛围,从而把书法大写意向前再推进一步。我把当代书法看成凝固在纸上的”音乐舞蹈”。这样的线条节律,让心灵与天地同构,与古今文明共生,去争取”生为自由”的大自在境界。一切创造性行为都随天趣气息而生,如行云流水,如天马行空。可以说:对线条语言形态的转换是在魔术般的动态流变过程中创生的,故不计较局部得失,也不在意要说明什么,而是强化大自在的自由节律,把线条运动的张力美发挥到极致,这也是对审美标准的一种很大的转换。遵循这些,本卷大胆地把线条运动提升为主体语言,以与当代的大气场相协调,唱出我们时代的书法之歌,跳起我们时代的书法之舞。
(本文摘编自《周韶华书法集》上、下卷小引)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