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中关于“写意”的一点思考
2013-01-10 10:17:14
一直以来,我为自己选择画中国画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中国画是一门靠修炼一生而成的学问,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弥补自己所有的不足。个人的修为、格调、技法功夫、人品,包括书法基础、文化修养及对世界艺术的理解等等,皆能通过一幅作品体现出来,平时点点滴滴的学习积累,会自然而然地融到笔墨里去。天天吸收营养,不断使画面产生变化,努力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和概括性,自然会使画面越来越好,越来越老道,最后到达化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这种境界中最重要的支撑元素是“写意”。下面就我在中国画写生创作中体悟到的,关于对“写意”的理解谈三点看法:
一、“写意”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写意”的写乃书写之“写”。当然书法功底很重要,这是基础,要深刻领会书法中的笔法墨趣,知道书法线条的质量,明白笔墨格调的高低。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基本特征,笔墨的高质量是所有中国画家所追求的,这是硬道理,单此一项就够画家们修炼一辈子。不过凡事不能绝对,没有书法功底也一样能“写”出画来,那得靠悟性,印象派大师梵高的绘画即有“书写性”,还有许多现代知名国画家,也没有太好的书法基础,题字不多,但其绘画也强调书写性,如周思聪等。“意”即大意,意向、意思、意义、精神、感受、感觉、观点、观念等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自有绘画以来都在提倡,中西皆然。一般来说,“写意”相对的是工笔,也有人认为是相对于“写实”。本人认为,写意概念涵盖内容应该宽泛些好,逸笔草草是写意,枝繁叶茂也是写意,从大处着眼,“写意”本应是写精神,抒胸中之逸气。那么工笔也应该是写意,也是抒心里之气象,只不过工笔类似于楷书,一板一眼,法度森严罢了,它同样具备书写和表达的性质,应是写意的一种类型。再者,写实性国画画得好,造型上不逊于西方画种,这是中国画近代的发展成就,但他保留书写和表现的特性,自然也应算做写意,是具象写意。我想,不管是工笔、简笔、具象、抽象,只要具有书写和表现的性质都应属“写意”的范畴。
二、“写意”不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本诉求
“写意”不是中国画所独有的,更不是中国画家所独创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所独有,中国画的书写独特性是依附在书法上的,它的本体是书法。其二,“写意”的观点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许多门派都强调。强化笔触和情绪的表达,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等派别就是典型代表。再早,古希腊陶器上图画,那线条和造型极具写意性。写意是中国画的基本要求,同“六法论”一样是国画最普通的要求,仅仅提倡“写意”是改变不了中国画现状的。那么,什么是中国画发展的本质诉求呢?中国画在当代应该提倡什么呢?我认为是有原创性质的“新言说方式”,也就是语言的创新。纵观历代大家无不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语言面貌的开创者,自成门派,面貌焕然一新,开门派之先河者必成大家。石涛、渐江、弘仁、梅清等人全都画同一题材---黄山,但都不一样,各有面貌。当代许多大家如黄宾虹、李可染、石鲁等也自成体系且面貌独具。石涛说“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要有改造传统,创立新的传统之气概。但创建新的传统、创立新的面貌谈何容易!正是因为不容易,才要提倡。完全原创不可能,但面貌可以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画发展推上真正稳步发展的轨道。中国画的概念应该是非常宽泛的概念,包容性应大些再大些,任何有创新、创造、创意的,对中国画推进有贡献的,填补空白的形式样式或观念都是值得我们赞赏的,都是有价值的。中国画应有包罗大千万象的气概,不能被西方文化大潮所吓倒。只采取守势,抱着中国画自己的传统特点不放,抱残守缺,不如采取攻势,广纳百川,要使世界上所有好的东西都为我所用,拿来改良中国画,从而创建我们的新传统。
三、“写意”的时代性
大写意、小写意、工笔写实、具象、抽象等形式的昌盛发展是和时代紧密联系的。发展的动力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及情感的表达,这和现实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八大山人的寥寥数笔,在信息爆炸、图像爆炸的现代社会可能不能尽情表达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和心理反应。八大、石涛时代,没有电视、飞机、汽车,生产力低下,基本是农耕社会,图像眼界较窄,再加上有些话不宜说得太清楚,当时的寥寥数笔表达出自己意图应是准确的。而今天五光十色、信息图像迅猛发展的地球村,再是那几笔,可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笔墨当随时代的道理大家都懂,“存在”就有其合理性的道理也应该明白,这些都说明时代在发展,时代需要我们艺术家出新招,出新活,出能感染他们、感动他们的新作品。要求作品的信息量越大越好,意境越深越好。只提倡“写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不应该光在“写意”上做文章。应旗帜鲜明地提倡创造,提倡语言的独特性、排他性,强调创意无极限。中国画应是个世界范围的大概念,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使中国画有更广泛的形式、多元化的状态。无论工笔、写意、抽象,还是恰如其分的其他言说方式都要包容进来,我们所要求的只有一个,就是“质量”。
中国画一直在发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性图像,都创造了许多抹不去的笔墨语言和形式符号。我对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有许多年轻作者已经崭露头角,看到了新样式的许多苗头。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画的响亮名字会在一代一代创造者的手中变得更有价值、更有质量、更丰富、更广大、更有世界性,从而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