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美与当代书法生态观

2012-10-22 09:50:19 作者:饶建华

  

  饶建华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观照下的产物,建立在儒家思想,道、释精神的哲学基础之上。同时,书法艺术也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态”、清人尚“质”等等。其中,“中和”之美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理想,始终处于书法鉴赏与书法品评的主导地位。

  “中和”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后世思想家对于“中”有多种解释,唐孔颖达以“理”释“中”:“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礼记正义》卷五十二)宋朱熹以“性”释“中”:“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四书章句集注》)明王守仁以“良知”释“中”:“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也。”(《习传录》卷中)可见,《中庸》说“中”是“天下之大本”,而“理”、“性”、“良知”就是“天下之大本”,即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实际上指最高的道德原理。《中庸》所说的“中”与“中和”是对孔子“中庸”观的阐发,而孔子就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由此可以旁证《中庸》所说的“中”指根本的道德或最高的道德。

  “和”的概念出现很早。《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出现了“和”字,还出现了“谐”字,两字的意思接近,共同说到了音乐中不同声音构成和谐的审美本质。可见“和”本来指音乐的特性。后来《国语·郑语》谓“以他平他谓之和”,这是说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协调而产生和谐。这种和谐就不仅仅指音乐的和谐,它扩展到事物之间的和谐了。更晚的《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应当是继承了上述《尚书》和《国语》两者中的“和”的和谐含义,不过《中庸》所强调的是“中节”,即情感的抒发要合乎礼义。这种“和”与“中”结合一起,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普遍原则。这样,《中庸》通过与“中”的结合而赋予了传统的“和”以政教伦理的性质,以及更为根本的天地之道的性质。可知《中庸》提出的“中和”观念不仅仅是一个审美观念,也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教伦理观念。要指出的是,道家也赞成中庸之道,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中庸之道儒家的人赞成,道家的人也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同时,道家也崇尚和谐,如《老子》第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如《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不过道家所说的和谐是指与自然之“道”相统一的和谐,与儒家的伦理和谐有所不同。

  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中和”观念,既指人自身之内情与理的和谐,也指人与对象之间的和谐,它在根本上是“中庸”之类的道德精神的一种体现,与西方偏于纯美学的“和谐”观念不同。西方的和谐指的是对象形式上的比例、对称等关系,那是一种数量的关系,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中和”也是较早出现于中国书法美学中的一个经典范畴。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崔瑗在其著作《草书势》中曰:“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这里的俯仰、方圆、左右,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中和”的审美标准。后期的蔡邕则在老子“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阐发了“中和”美的价值,他在其著述《九势》中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在初唐,李世民提出了“冲和(中和)”的美学观念,曰:“夫字以神为精魄……神气冲和为妙。”孙过庭在《书谱》中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这里的文与质、乖与合,都是书法艺术中“中和”美的审美范畴。这样的例子在历代书论中甚多,都旨在说明“中和”美学观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后,书法审美逐渐进入到一个视觉转型、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融合更加强烈,特别是在经历了“85美术新潮”与日本的“墨象派”后,西方艺术迅速进入书法家的视野,在当代书坛涌现了一大批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书法探索者。他们积极进取,兼具历史使命感,但这其中不免有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人。他们崇尚新奇,其审美追求甚至与中国传统的“中和”美学观念背道而驰。

  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好恶必须符合评委的胃口,跟随评委的审美风尚。诸如80年代以来盛行一时的“魏碑热”、“尺牍热”、“条幅热”等等。这些作品更多表现出一种共性,即在书法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雷同性。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已经远离了书法本质的“中和”之美。其次是创作行为提倡“宁丑毋媚”、“制作至上”(不包括作品的后期装裱)、“形式至上”,对汉字进行任意夸张、变形、重组的目的,只是刻意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图式构成,而实质上缺失了书法审美标准,书法作为抒发情感的艺术也就缺乏赖以生存的土壤。最后是书法批评的缺位。当下的书法批评类文章多以一种述评式的“批评”话语存在,而不以评判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为核心要务。要么隔靴搔痒,要么一笔带过,有的甚至还出现进行人身攻击的文字,艺术立场演变成了道德骂场。这样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书家和观众的一种误读,传统书法所追求的“中和”美的批评话语也均告失效。

  总之,当代书法审美转型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出现断层,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偏移,理论构架的薄弱使得书法批评泛滥。因此,在当代书法理论与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中和”之美为准则,把继承传统和创新有机地结合,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启动项目(11B03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彭亚琪)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