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当代中国画的泛工笔化现象
2012-08-06 11:11:41
1959年,张仃引用黄宾虹的话来表达他对当时中国画创作格局的感受:“唐画如粬,宋画如醇,元以后的画,如酒加水,其味愈淡,今人之画,只有水而无酒矣!”将自己的失望与不满表露无遗。
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界正在试图通过“写生”对传统的艺术样式进行深度改造。尽管在此后的一定时期内,“写生”派占据了那场论证的上风,但是张仃仍然认为中国画应该固守自身的图式规律,无需以“写生”对之进行改造,或者说,中国画应该保持固有的“面孔”,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叶浅予等人。今天看来,当年张仃侧目以视的那些掺入了“写生”因素的作品却成为了当下中国画的经典。我不禁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让黄宾虹、张仃等人穿过时间的隧道身处当下,他们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又会做出怎样的评价呢?
我想以当代最重要的主流展事“全国美术作品展”为例,来讨论当下中国画的创作现状。最近的一次“国展”2009年在上海举办。入选作品516件,获奖作品20件(含优秀奖),其中采用工笔技法制作完成的作品有10件,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0%。在入选作品中,工笔画所占的比重更高,很大数量的非工笔画画家自动放弃了向全国美展投稿。这一现实情况向我们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1. 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80年代的复兴之后,在当代已然进入盛年时期;2. 因为近些年工笔画成为获取全国大展奖项的便捷工具,使工笔画之外画种的发展显得较为滞后;3. 工笔画创作本身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深层危机,比如对于技术的过度嗜好、对于唯美风格的庸俗追求等;4. 由于人们的趋利本性使然,很多画家投身于工笔画创作中,这种状况一方面壮大了工笔画家的队伍,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格局;5. 参展工笔画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对于很多展品我们无需考察作者的学术背景,即可指出他(她)来自哪个单位,师从哪位名家,这种创作局面的出现对中国画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6. 就工笔画创作本身而言,还需要探索更大的上升空间,工笔画的“写意精神”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画面中的形象性格女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如此一来,难免使人怀疑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
十一届全国美展举行期间,雅昌艺术网举行了一次有关此次展览的网络讨论,一位匿名网友这样评论:“国画像(西方古典)油画,油画像(中国写意)国画。”在我看来,这位网友的评论颇有几分见地,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当下中国画的时代“面孔”吗?好的,让我们再回到黄宾虹的比喻。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画已经成了“水”,那么当下以工笔画为主要表现技法的中国画则是“汽水”。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对碳酸饮料的摄取过程除了满足对口腹的短暂刺激之外,与对肌体的健康发展而言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责任编辑:郑治国)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