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绰号: 帝羓
2012-03-09 11:01:02
帝羓,是辽太宗耶律德光身后的绰号。要说这个绰号,还得从“儿皇帝”石敬瑭说起。
石敬瑭为取后唐而代之,以每年献帛30万匹、割幽云十六州、认辽太宗为义父、向辽称臣等条件,借辽兵灭后唐,建立了后晋小王朝。石敬瑭死后,他年少气盛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向辽太宗提出“称孙不称臣”的要求,辽太宗大怒,以此为借口,发兵攻占汴梁,灭后晋,俘虏石重贵,将其带回辽国,降封为负义侯。可因中原百姓的不断反抗,加之众将士水土不服,辽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师。
在撤军途中,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46岁的辽太宗病逝于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杀胡林,因唐代武则天时,唐军在此袭杀突厥人而得名。在汉人眼中,辽太宗也是胡人,他驾崩于此地,是犯了地名谶语的缘故。(何孟春《余冬序录》卷四)抛开神秘因素不说,此说倒也反映出中原人士对契丹入侵者的愤慨之情。
辽太宗崩时,正值初夏,为把太宗的遗体运回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根据契丹的习惯,辽国人用一种在汉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方式,处理了太宗的遗体。“契丹人剖其尸,摘去肠胃,浇以盐,载运而去,汉人呼为‘帝羓’。”(《旧五代史・契丹传》)羓,即肉干。其实就是把太宗遗体做成干尸木乃伊。中原汉人多实行土葬与火葬,尸体不能毁坏,对这种把遗体处理成干尸的做法比较新奇,故给过世的辽太宗送了“帝羓”的绰号。后来,在文人笔下,“帝羓”就成为干尸的代名词。清人袁枚在《梁武帝疑陵诗》中,就借用这一典故大发感慨:“古来万事风轮走,除去虚空无不朽。……是梁是陈语正哗,东风一阵吹烟花。黄图我欲披黄览,白骨人谁认帝羓。”
在元人陶宗仪编纂的大型丛书《说郛》卷八中,引用了宋人文惟简《虏廷事实》中的一段,对契丹人的这种遗体处理方式,有详细记载:
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汉儿则遗体,然后瘗之,丧凶之礼,一如中原。女真则以木槽盛之,葬于山林,无有封树。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契丹这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已被在不断出土的辽墓古尸所证实。不少古尸均以金银为面具,用铜丝络其手足,有的全身还穿着铜丝编织的衣服。做成干尸是辽代贵族处理尸体的方式,一般百姓没有这样的条件,据叶隆礼的《辽志》记载,他们采取了先树葬后火葬的二次葬方式: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唐所谓黑水靺鞨者,今其地也。有七十二部落,不相统制,好为寇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旺,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方取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面阳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豕鹿。”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也说:
契丹比它夷狄尤顽傲,父母死以不哭为勇,载其尸深山,置大木上,后三岁往取其骨焚之。酹而咒曰:“夏时向阳食,冬时向阴食,使我射猎,猪鹿多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无论是处理干尸,还是树葬,在契丹人眼里是最正常不过的丧葬方式,汉人却因少见多怪,在“帝羓”这个绰号上露了怯。清人赵翼的《土城怀古》诗之二说:“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把吕后残害戚夫人与契丹人处理“帝羓”之事硬扯在一起,若契丹人地下有知,也一定会发笑的。
(责任编辑:卢晓璇)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