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痕”形式的承载 参展艺术家王俊
2012-01-09 12:52:55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简介
王俊 / Wang Jun
1974 生于中国重庆
1999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5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
任教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卡片no.3 布面炳烯(110x100cm)2009
._临摹练习no.6 布面炳烯(200x150cm)2011
王俊绘画中最细微也最为基础的因素是线,那些线条一方面呈现着自身的轨迹,一方面又在编织着图像。王俊有意强化线条的这种双重属性:那些紧张到颤动的线条,是画家之手及身体运动的痕迹;而这些线条所绘出的图像及物象,则是眼睛或大脑之所见。在这个意义上,王俊的作品设定了一个眼与手,心与身之间的张力。观看者一般会先眯起眼睛观看画面,让那些线条搭建成图像,然后,让这些并无特殊含义的图像去引发一种认识论的观看。在这些线条绘画中,王俊经常选择的图像是仰视中的“枝叶”与“烟花”,它们在天空这种虚空的背景下,显得并无多少象征含义以及审美价值,更多地,它们只是眼睛之匆匆一瞥,的确,它们不少是来自作者自己平时拍摄的快照。而当我们看出那些隐约的物像,即通过观看获得一种短暂的视觉认知之后,那些线条又不时地,甚至有些急迫地催促我们凑上去细细端详。
在这种细细端详下,线条固执地要从物象中抽离出来回到它们自身,我们会发现,为了强调线本身,王俊几乎是在每一根线条上都花费了同样的心思和精力,每一根线都显得执拗、生硬——在这些细节上,我承认,王俊有些偏执,他有点念念不忘蚀刻画线条的风格——这使得那些线之间相互排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视觉的还是美学的整体。于是,经常的情形是,似乎每一根线都是孤立的,都需要被单独观看,这使得观看者被暗示着去逼近画面。
但是,在这种近距离的观看下,他的绘画也随即变得平面,变得抽象,本来就若有若无且无关紧要的图像分解为线条、色调、笔触与肌理。通常,我们的目光会顺着某一根线条挪动……但是很快,如果我们稍不留神,那跟随线条的目光一旦松懈倦怠下来,我们就会从对线条及画面平面的知觉,退回到对图像及物象的认知。在这种情形下,线条又再次成为了图像信息的“噪音”而变得刺眼。如此,王俊的绘画始终在调度着我们的知觉方式,使观看者处在一种两难的焦虑中,他们不得不始终努力地去调整自己的目光,使其落在适当的维度上。
文/鲍栋
(责任编辑:蔡卓)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