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鉴赏
2008-11-24 17:14:03
玉器的使用与装饰在我国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玉器已经成为收藏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人们对玉器的喜爱与追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尤其对美玉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但现今收藏品市场上赝品充斥,假货横流,部分商家讲故事,设套坑骗消费者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收藏爱好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少吃药,少上当。现介绍安徽省文物总店部分库藏玉器,供广大爱好者鉴赏。
图1 青玉蝉
青玉蝉(图1)汉代。长6.1厘米,宽3厘米,厚0.4厘米。玉料呈青色,有土沁。形如蝉,体扁平,中心稍厚,两侧略薄。玉蝉头部双目外凸,阴线勾勒头、背、双翼,尾部与翅末呈三角形。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此器用简单的几刀勾勒出蝉的外形,具有典型的“汉八刀”技法。玉蝉是玉“九窍”器之一,又称玉,陪葬品。《后汉书·礼仪(下)》记大丧需:“饭含珠玉如礼。”汉代大量使用玉蝉做玉。蝉幼虫自土钻出,蜕变而生成虫,玉蝉喻为已死的人能转世再生。
图2 兽面卧蚕纹青玉璧
兽面卧蚕纹青玉璧(图2)汉代。直径23.7厘米,孔径4.55厘米,厚0.5厘米。玉料呈青色,璧形体较大,圆形片状中间一圆孔。双面雕琢纹饰相同,各为3组,由外向内。第一区卧蚕纹,第二区绳纹,第三区涡纹,均为阴刻线勾勒,纹饰比例对称、规则、生动,刀法苍劲有力。玉璧为祭祀天的礼器。
图3 青玉猪握
青玉猪握(图3)汉代。长9.2厘米,宽2.2厘米,高1.4厘米。玉料呈青色,有土沁。器型为伏卧式,呈长方形,一端为阴刻线的猪头,嘴微翘,眼、鼻、耳为阴刻线勾勒,简洁、准确,为“汉八刀”手法。玉猪是汉代丧葬用玉之一,死者握玉猪象征财富。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而要紧紧握住财富,在阴间里过着人世的生活。
图4 青玉胡人击鼓板
青玉胡人击鼓带板(图4)唐代。长3.9厘米,宽3厘米,厚0.6厘米。玉料呈青色。半圆形,体扁,单面浅浮雕,正面一胡人手持乐鼓演奏,长发披肩,大眼高鼻,身穿圆领窄袖衣,腿紧裹,盘腿而坐。背面有6个小孔,供与革带结缀之用。雕琢手法极具特征,用“坡面隐起”的技法。图案外围雕刻一圈棱角,形成内外坡度,并以又细又短的密集阴刻线,自图案下部边缘向内刻画,缓缓凹下,形似浅盘。胡人在中部凸起,并以阴线装饰,两侧以简练的弧形阴线勾勒。此件表现手法独特,人物形象生动,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
图5 白玉镂空雕鹘攫天鹅饰
白玉镂空雕鹘攫天鹅饰(图5)辽金。长6.8厘米,宽7.7厘米,厚1.3厘米。玉料呈白色,玉质温润光洁。椭圆环内雕鹘、鹅两禽。天鹅体大肥硕,长颈弯曲向上,张口,似展翅挣扎状。鹘体瘦小,双爪紧抓天鹅首部,嘴啄天鹅颅顶,翅膀向后用力展起,尾巴下压勾起。鹘腿系有绳结,说明为人工放养。鹘、天鹅的羽毛用阴刻线琢磨,线条清晰,排列整齐。此件雕琢生动有力,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写实意义,表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与粗犷气概,这是一件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珍贵历史文物。
图6 青玉镂空雕卧鹿饰
青玉镂空雕卧鹿饰(图6)金代。长4.8厘米,宽3.4厘米,厚1.1厘米。玉料呈青白色,有土沁。体似长方形片状,单面镂空雕镶件。鹿四肢屈于身下,头昂起,张口,鹿角呈灵芝形,中药界称之为“珍珠盘”。鹿的四周有花石相伴,为镂空雕法。鹿眼、耳、鼻、颈、四肢、以及花石为阴线勾勒。刀法粗放,雕刻简洁,线条沉实有力,使得形象有剔透、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表现了辽金玉器的工艺风格。
图7 白玉鱼形佩
白玉鱼形佩(图7)元代。长8.2厘米,宽4.4厘米,厚1厘米。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洒金皮,玉质滋润。体扁,正、背面纹饰相同。鱼首向上,鱼嘴上翘,吻部凸起,抿口,眼睛阴线刻出,鳃部为两道弧形阴线勾饰。背鳍有一穿孔,为佩带之用。肚鳍呈锯齿状,鱼尾略张,呈摆动状。翅、尾均为阴线勾勒。纹饰清晰,刀法流畅,技法娴熟,显示了元代玉佩饰粗具轮廓、不计细节的特征。
图8 青玉雕爽螭耳杯
青玉雕双螭耳杯(图8)明代。长13厘米,高5厘米,底径3.5厘米。玉料呈青色,有土沁。器为圆形,直口,双柄,圈足,内空可贮物,通体光素。两柄各镂雕形态相同、相互对称的螭虎,螭虎前爪扣于杯口,目视杯内,后爪及尾侧于杯体,身呈弓形,攀爬状。此杯玉色温润,纹饰简练,技法娴熟。
图9 白玉镂空雕“三羊开泰”饰
白玉镂空雕“三羊开泰”饰(图9)明代。长6.85厘米,宽4.8厘米,厚0.7厘米。玉料呈青白色,玉质温润。长方形牌饰上镂雕三只羊站立行走状,其中两只回首,一只昂首,顶部“日”字形圆圈边缘为牡丹花镶件,两侧及中部为各色迎春花卉。整件为透雕及阴线雕琢,取材“三羊开泰”,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吉祥如意。
图10 白玉镂空雕戏纹饰
白玉镂空雕婴戏纹饰(图10)明代。长9.2厘米,宽5.7厘米,厚0.8厘米。玉料呈白色,玉质晶莹光洁,有墨色点。长方形,中部有一花盆,盆上有荷花、牡丹,八个孩童嬉戏玩耍,神态各异,欢乐生动。两侧为松树、梅花,背部为几何网状形。此件为镂透雕手法,孩童的面容、衣服以及树木花卉的纹饰均为阴线勾勒,刀法细腻有力。此器为双重镂空技法,有主纹与地纹两层,为明晚期风格。
图11 白玉雕螭纹单耳匜琏
白玉雕螭纹单耳琏杯(图11)清代。长9厘米,高3.5厘米,底宽3.7厘米。玉料呈白色,有沁色。器件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内空可贮物,口流前端下凹,椭圆形圈足,单柄上勾勒阴线云纹,杯身勾勒阴线螭纹。此器模仿西周时期青铜而做,盛酒器具。玉器仿古始于宋代,至明清达到高峰,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
图12 青玉双耳六楞瓶
青玉双耳六楞瓶(图12)清代。高17.4厘米,宽7.1厘米,厚5.1厘米。玉料呈青白色,瓶身呈六楞形。带盖,盖钮为圆菇形。长颈,鼓腹,圈足。颈部两侧各雕“一”字形素面圆柱为耳,柱端为锯口状,中部有小孔,说明瓶耳装饰未完工。瓶身有三区纹饰,上区为卷云纹,中区为饕餮纹,下区为卷云纹。三区纹饰中间,两处共有四道凸线绕瓶一周,纹饰与凸线为浮雕。瓶盖、瓶身分体。此瓶形态规整,古朴典雅。
图13 白玉双童击鼓
白玉双童击鼓(图13)清代。高3.5厘米,宽3.9厘米。玉料呈白色,滋润细腻,立雕而为。两童子宽额阔口,慈眉善目,祥和可掬,面带笑容,并肩而坐。一童持棍击鼓,另一童手持灵芝,体态自然,衣纹流畅,造型生动活泼。童孩面部、衣服为阴刻线,刀法细腻娴熟。
图14 白玉雕螭虎龙带钩
白玉雕螭虎龙带钩(图14)清代。长12.5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玉料呈白色,玉质温润细腻,器表有脂样光泽。钩头为龙首,龙首双角顺颈向后弯曲,凸额鼓目,张口露齿,鼻呈如意形,长发飘洒,螭虎嘴衔灵芝,躯体细长,呈“S”形,作爬行状,四肢弯曲。背面有圆钮,为阴线涡纹。龙首、螭虎为高浮雕。螭虎的腹部与钩腹之间为镂空雕。古代传说螭虎为龙的九子之一,所以此种造型带钩又得名为“苍龙教子”。
(责任编辑:汉唯天)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