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亦或是退化?——来自数码雕塑艺术的疑惑及恐慌……
2008-11-05 09:52:52《世界艺术》
当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数码艺术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下正展示着强盛的生命力,但是依靠三维造型软件和自动化造型机械来进行雕塑艺术创作并不是所有人能够从常理之中想象的,今日美术馆展出的数字石雕展就将这个话题展现给了中国的大众。同时,随着各类机械技术的蓬勃发展,能够证明人类生命在继续进化的证据似乎鲜有所闻。是人类操控着机器,还是机器奴役着人类?当新技术手段应用于传统艺术的创作时,随之而来的有关创新和传统的观念碰撞的诸多话题自然就产生了。
2008年10月13日来自美国的艺术家携带3DMAXJS 的作品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亮相。展览展出了中美两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的作品,展厅内作品细腻工整,精雕细刻,造化绝伦,让读者似乎误入了天堂般的幻想世界,遍览作品,笔者却感到空空的,远没有来时曾经的兴奋和激情。展出间隙,由《今日·大家》杂志《中国雕塑》杂志和《世界艺术》杂志社共同采访了这次展览的主办方和参展艺术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来自美国的数码雕塑艺术家,并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下面是本刊记者在现场提出的几个问题。
人类已经停止进化了吗?
记者:电脑程序作为手段进行雕塑艺术创造,自动化造型机械实现艺术创意的物化。如此一来,人作为创作因素的淡化很容易让人联系起不久英国遗传学家提出的一个理论——人类的生物进化已经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正是发达的自动化信息技术以及逐渐健全完善的社会结构。你对此有何看法?
罗伯特·迈克尔·史密斯:
(笑)人的进化是否停止那是遗传学家要考虑的事情。作为艺术家,我绝对不会相信电脑程序能代替我的大脑。这是毫无疑问的。艺术家的艺术构思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艺术家凭借生活积累和自己独特的经历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才能够最终完成一件雕塑的艺术构思。这些因素都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而电脑和技术无法帮助人类完成这一阶段。我相信自古以来,艺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这里包括技术上的进步,更蕴含着对于艺术乃至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入。在一个时代,需要有符合时代性格的艺术形式,我认为,数码雕塑艺术将人类无穷而且伟大的灵感从传统的纸本,屏幕以及大脑当中释放出来,理应在现代文明的高速进程当中占据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席位。
记者:
以电脑程序作为手段进行雕塑艺术创造,凭借自动化造型机械实现艺术创意的物化,其中似乎人的主观因素能动性越来越小了。依靠电脑和软件的艺术创造,确切的说,以3d建模软件和自动造型机械作为主要创作手段的数码雕塑艺术崛起是否代表着手工艺表征的传统艺术时代的终结。
布鲁斯·比斯利:
现代社会发展至此,电脑技术为我的艺术创作信念带来的始终都是一种支持和帮助。我相信,无论是数码技术还是其他种类的先进现代技术,对于艺术创作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艺术家凭借新的技术获得了更广阔的创意空间,我们从新的造型手段和技法当中吸取了丰富的灵感——这些灵感在先前的传统雕塑创造当中是无从获得的。除此之外,数码技术对于雕塑艺术是一种更新鲜的启发,也是更广泛的形式探索。我们的一些作品当中就借助了新媒体艺术当中的动态图形概念,依靠数码艺术我们将这两个本不可能联通的艺术形式加以跨界创造,进而制作出超出人们想象的优美造型。全部这些成果,如果没有数码技术作为支持,我们的艺术创造将寸步难行。
数码雕塑是否消解了艺术品的质感和激情成分
记者:
数码石雕艺术展示给我们另外一个梦境般的奇幻世界。这些造型虽然似曾相识,却又超乎想象。在我们赞叹于现代技术精确而真实的手法同时,不禁会对数码雕塑技术的这种理性和机械产生莫名的距离感。相对于传统的雕塑艺术,例如中国的传统石雕工艺,很多灵性的气息都是经由匠师的指掌所贯通一体的。一些石像雕塑栩栩如生的神态,无法想象会是由某些意外和失误完成的。中国美学所讲究的“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这种意境美,在数码雕塑艺术没有误差的精确上看上去存在着一些冲突,那么数码石雕是否在形式感上缺失了一些亲切和人性关怀呢。
布鲁斯·比斯利:
在很早的时候,我便深深着迷于中国的文明。我相信,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和艺术对无论地界,无论时期的任何艺术形式而言都会是一种莫大的启示和鞭策。因此我们曾经多次走访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去体会和吸取中国石雕艺术的深厚造诣。那么谈到我们所从事的数码雕塑,我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数码技术代表着人类操控机械完成创造的最现代的成果,而人类对机械的使用也有了上万年的历史。据我所知,织布机就是古代中国的一项杰出发明创造。古代中国人凭借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非凡的编织和印染技术,从而为世界留下了诸如蜡染艺术等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技术而言,我要声明的一点在于,始终是人对于机械的控制才能带来技术对于文明的贡献。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和修养,和对艺术或者设计基本功的锻炼,是艺术家能够最终成功的必要条件。纵观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家的创造一直都是艺术品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核心要素。这里我们谈到的就是用什么标准去评判艺术的好坏。
罗伯特·迈克尔·史密斯:
当我看到在展览开幕当天,很多孩子和他们的亲人们围着我们的雕塑作品合影留念,他们的快乐给我们的的确是一种被认可和被接受的欣慰。不论是何手段,我们的艺术被大众所接受,我们的艺术和观众产生了共鸣。艺术带给大众的是感动,而中间的媒介如何,材质如何,手段如何,我认为都不重要。不管是传统的手工工艺,还是现代的数码雕塑艺术,我相信观众都会透过两者截然不同的形式表层,进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释放出的同样的激情。
是喜是忧,数码雕塑会让传统的雕塑艺术家绝望吗?
记者:
请问艺术家对于今后的创作道路是否有新的憧憬。会不会有可能尝试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或许是继续开拓数码雕刻艺术的新疆界。
布鲁斯·比斯利:
说实话,我不确定数码雕刻艺术最终的结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我无法想象。但是我唯一清楚的事情就是:正如我先前所走过的艺术探索道路,我不会停滞不前,我不会徘徊犹豫,我会一直走下去。我深信这是一个艺术家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守则。
乔恩·依舍伍德:
我认为,不论何种手段,都是艺术家表现创意和释放激情的途径,我们选择了数码雕刻这条路,就不会再怀疑。也许我们在现在算得上是先行者,但是我们由衷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他们独一无二的创意和激情通过数码雕塑艺术表达给人们。
罗伯特·迈克尔·史密斯:
我相信一尊雕塑应该是有生命的,是正在呼吸的,有机的鲜活的生命。不管借助何种手段,我都希望将自己的灵魂和血肉注入到雕塑创作中,给它以生命。我甚至憧憬未来我的住宅都要用数码雕塑进行装潢和布置。所有的家具,电器,都能够通过数码雕塑的工艺手段得到生命,感动我,也感动更多人。
记者:
每个新技术的出现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真实记载,在19世纪,当照相术的发明后,许多艺术家对传统绘画产生了恐惧和渺芒感,有136名写实油画家难以惩受这种压力,跳进了塞纳河自尽,以示抗议、有恐惧、有无助当然更是无奈的悲剧,。请问你们这个新数码雕塑技术的推广想让多少艺术家自残。你们考虑过吗(全场笑)
罗伯特·迈克尔·史密斯:
(笑)我真的不知道新技术的应用会带来如此后果。但是我知道我肯定不会是那些跳河艺术家当中的任何一个。
(责任编辑:汉唯天)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