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现场、微观叙事

2008-04-24 11:23:33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杜曦云

  地点/北京墙美术馆

  主持/殷双喜

  感谢各位,感谢墙美术馆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发表个人见解。今天下午讨论的是艺术与传媒,但我还是从批评家的角度来谈一下我对当下艺术的境遇与发展方向的个人看法。我今天讲的几个关键词是信仰、现场、微观叙事。具体而言,我认为当代艺术如果想继续发挥艺术的良性实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该以崇高的价值观为内核,这样才能保证艺术的真诚性,这是艺术的起点;其次,应该深入现场,只有深入现场,才会有问题意识,才会有文化针对性。再次,对问题进行细致、微观的精准把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艺术的真理性。真实性与真理性相结合,发挥艺术的良性实效。

  对于中国当下艺术的症结,近年来有些资深批评家一再谈到方法论问题,包括今天上午的某些年青批评家也多次谈方法论问题,但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其实并未切入问题的真正内核。真正的内核是价值论的问题,在市场的诱惑与政治的宰制下,当下艺术最突出的问题,不是方法论的缺陷,而是价值观的含混乃至缺失。这些价值论方面的立场和判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麻木式缺席 2、暗许式暧昧 3、犬儒式戏谑 4、明迎式肯定。

  具体而言,麻木式缺席导致的 “消极零度写作”,使作品缺失价值标准而对所呈现、描述的现象、问题无法作出判断,从而任其继续存在、泛滥、肆虐。就象胡伊森(Andras Huyssen)对沃霍尔作品的失望一样:“是肯定还是批判——这是个问题。就其本身而言,印有梦露肖像的丝网艺术结构几乎不能提供任何答案”。

  暧昧态度使作者的立场变得非常可疑。因为,这种暧昧、犹疑、语焉不详、含糊其辞中往往包含着大量赞美、惬意、欣快与满足的因素,使得作品中偶尔存在的揶揄、嘲讽变得轻松而无害,于半推半就、似拒还迎中将自己置于与其作品所呈现的现象、问题的一种喜剧性的调情与亲密关系中,实质上赋予了被他们似是而非地加以反讽的文化以合法性。

  犬儒式戏谑则只是用低俗而粗鄙的歪瓜裂枣来恶搞而已,无法成为替代性文化选择。在特定的政治、文化情境下,比如说八九后的政治失意时期,它具有部分的先锋性,但时过境迁,先锋性早已不在。因为,在用鄙俗消解其所针对的具体现象、问题的同时,其它严肃、深刻、崇高的文化追求也都连带地被调侃、嘲弄和亵渎、消解了。

  明迎式肯定更为感性而明确,大张旗鼓地炫耀种种缺乏自我审视与反思维度的超平面欣快症候(这种炫耀在当下风行的绘画中比比皆是,例如:作为非中心的主体,流连忘返于种种急速变换的做作、肤浅时尚风格;迷幻式投入种种无历史感、无深度文化中,享受超负荷与无方向的感觉;面对平面化、碎片化的时间和游移的能指时陶醉于精神裂变式体验等)。于是,这种成为纯粹的肯定性、同质性文化的“当代艺术”与批判美学和变革冲动彻底隔绝。

  最后的这种明迎式肯定,已经徒有当代艺术的表皮,其实是伪当代艺术。在2007年的501新一代批评家论坛上,我提交的发言是“当代艺术何以成为商业广告”,其中即谈到,这种纯粹肯定性的作品,其图像与修辞方式,大都与日常生活中狂轰滥炸我们的商业广告并无二致,而且,从商业广告的功能角度看,这种“以艺术之名”创作的作品,其感官冲击力和同质化效应往往尚不如许多“以广告之名”创作的广告——来源于广告而低于广告。

  综上,我认为:这些在小资文化场域中流行的伪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矫饰、肤浅、媚俗、麻木、犬儒症候群的集中发作。

  正是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种种症候,比如,流于投机性的点子化、浅表性的符号化、谄媚性的娱乐化、无聊性的所谓观念表征。

  很多艺术家是点子公司,今天蹦出一个点子,明天蹦出一个点子,抑或投机性的频频“转向”。浅表性的符号化、已经有大量批评家对之进行了批判,包括今天参加论坛的部分批评家。谄媚性的娱乐化、无聊性的所谓观念表征,使很多作品变的非常无聊。

  但是,那些持批判态度的作品,也是有缺憾的。这种缺憾主要体现为两点:1、消极式感怀哀怨;2、远观式粗疏把握;

  具体言之,在问题意识驱动下的艺术家,保持着旺盛的热情与表达欲,却往往因自身认知能力与表达方法的局限,导致:1、对所关注问题的不求甚解或浅尝辄止,仅凭一腔原始热情来进行模糊、含混乃至想象性的把握,沦为大而无当的虚浮式批判(这种批判,因雾里看花、浮光掠影而不得要领,看似重拳出击却无处下手)。2:新儒生式的感怀与兴叹、颓废文人式的情绪宣泄。流于无望的情绪宣泄(这种情绪宣泄,诚挚有之,却智慧欠缺,宛若孟姜女哭长城,意欲感天动地,但实效堪忧,往往只是获得一种想象性安慰)。

  这些缺憾,这使这些作品流于空泛、虚浮、粗疏或隔靴搔痒,只是保持了一个文化批判的姿态,却没有真正深入问题之中,从而也无法真正介入问题以有效发挥文化批判的功能。于是,这种效力被磨损或大打折扣,与其文化冲动、原欲相背离。

  我认为,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首先,应该以坚定、崇高的价值观为内核。这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基石,避开或悬置这一点后,一切都将是泡沫。

  但是,这种人文理想不能再是八五时期脱离现场的冥想,而应该深入现场之中。首先,只有在现场中的反复印证和互生、以及不懈的磨砺,才能有问题意识,才能有针对性。否则,理想容易流于浮泛、空洞、虚假。而且,只要不与现场发生关系,每个人都可冠冕堂皇,但一进入现场,圣俗、高下立显。八五时期的作品,强调终极关怀、理想主义,却没有“现场”中的体验、现场中的苦痛挣扎与艰难磨砺,是空泛甚至虚假、矫饰的。比如,八五时期的北方艺术群体等,强调终极,绝对,理性等。但在1990年代的消费主义情境中,其中的某些曾经大谈绝对、崇高、理想的人,摇身一变而成为文化投机主义的典型代表,这恰恰说明他们的信仰是很空泛、虚假的。而另外一些急需精神信靠者,其作品又没有现场感,导致流于没有针对性的空谈之作。而1990年代后期流行至今的卡通、果冻等诸如此类的创作方向,有现场感,却是丧失崇高理想的轻浮、浅薄乃至堕落。

  其次,中国当代艺术,当然要首先面对中国本土的真切文化问题,并以中国本土人群为在场的和潜在的观者。而不是从异域权威的视角、胃口出发,主动屈就西方,基于文化买办的叵测用心和比较经济学的即刻回报心理,为他者的认同布置一层矫饰、造作的靓丽荧屏。因此,主动轻视、淡忘国际文化间他者的目光和需求,回归本土现场的真实、严峻文化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文化责任。

 

  再次,中国当代艺术,应该继续持文化批判立场,但应区别于八五以来空泛的宏大叙事,进行非常具体、微观的批判。如欲进行有效的介入,发挥艺术应有的功能,则在现场中产生问题意识,仅仅是一个开始。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以现场为战场,切入具体、微观的各个点(这个点,可以是身体经验、信仰、可以是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其它,但一定要具体,而不是未曾深入现场、未做具体探究的浮泛之作),通过一定的媒介、方法(在这一层面上,方法论的问题才凸显出来,很多人不是不懂高妙的方法论,而是因与其价值观冲突而弃若蔽履)进行具体、微观的考察、研究与细致、深入的体验、思索,以求精准地把握症结。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真切地发现、介入、呈现和批判。并自然而然地区别于无关痛痒的调侃、嬉戏乃至炫耀式杂耍,或大而无当的虚浮式批判,以及无望的情绪宣泄。

  但我其实并不反对宏大叙事,我只是认为,只有在步步为营、逐个击破的具体、微观探究的基础上,再做力所能及的宏大概括和抽象,这种宏大叙事才可能是切实、准确的。没有微观、具体的研究和批判,就进行宏大叙事,这种宏大叙事也必然是不准确的、令人质疑其有效和针对性的。

  二者的关系是共生和相互矫正的。正是以一定的宏大叙事为潜在基准,才可生发出对具体的社会、文化问题的个人批判话语;也正是基于对现实场域的切实、具体、深入、细微的体察与探究,才能锤炼出不再粗疏、浮泛乃至空谬、虚饰的宏大叙事。

  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思维方式,使得持不同见解者各自为阵,在异见市场中对彼此间的内在关联视而不见。其实,症结往往不在于宏大叙事本身,而在于浮泛与虚饰。真正能在现场中经得起推敲与印证的宏大叙事,其实非常欠缺,尤其在当下这个丧失形而上冲动的“拜物”文化语境中。而对一定社会、文化问题的批判,又往往远不够具体与深切,达不到批判的实效而流于浅表。

  主持人殷双喜的评议:

  对主持人的安排,简短评一下。我觉得今天下午的讨论,因为这场的讨论,从艺术传媒关系又回到当代艺术现象,青年新锐群体应该如何应对,这样一个主导的思路。上半场讨论的比较具体的应对,涉及到普遍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所以我觉得杜曦云提出的信仰,现场,微观叙事的表述方式,我觉得很精炼,因为这样的论坛每个人发言十五分钟,他能够提出一个过后让大家记得住的思路。微观的这样一个研究,这种逻辑是成立的,而且也是特别有价值。因为当代的价值观,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元化,尤其在后现代,现代混杂的环境中间,似乎很难有单一的标准和统一的价值观和思想。所以说终生喧哗,各说各事,成为了当代的困惑,成为了商业化的炒作媒体,使我们对很多刊物和传播媒体的可信度打上了问号,就是不新任,这是当前的市场的另外一些根本的信念和价值观的混乱。

  作为一个青年批评家,乃至青年批评家群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脚踏实地进行评论。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作品,去进行探讨。所以说我看冀望,我也感受了他的主题,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它做得比较完美。因此,来局部改变这种浮躁的现象。如果每一个青年策展人,批评家都能够通过展览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展览,策展人,今天有很多批评家是用策划展览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像以往主要靠写作,希望看到青年策展人和批评家务实的态度,从基础出发。所以杜曦云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朱小钧的发言,更多是青年批评家作为一个群体今天如何作为这样的思考。集体的声音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媒体很多的情况下,批评家逐渐边缘化,重新形成了一个团体的声音,通过各种舆论,通过传媒发生自己的影响力,这是非常普遍的。我个人认为今天的艺术环境,跟我们当代艺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时候,根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因为整个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就是说整个的体制方面都在剧烈重新洗牌,重新组合,性质上还是一致的,就是如何突破原有的框架,去看新的发展道路。只是今天面对的现实比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些新的现象,更突出一些。比如说那个时候资金没有现在多,那时候我们面对的做展览,首先想的是到哪里去找钱,如何给人家回报,我们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民间资金来源,是刚刚富起来的一些民间的企业家,从他们那里寻求赞助来做自己的学术展览。今天各种资金来源非常多了,现在有很的批评家跟画廊合作,有很多画廊提出希望能跟你合作,你来做,我们出钱,但是目前我是婉谢,这里面原因比较多。你做展览,资金也比较多,这种情况下,你反而觉得学术性的展览,比较有影响的作品不是太多,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值得去反思。好像钱越多,艺术的含金量越少,刚崛起的草根生命力旺盛,当进入温室,各方面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的作品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很多作品就没有伴随相应的精神创造的价值。作为策展人,我们确实应该有这样的反思。

  我个人觉得目前的状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但是青年批评家应该眼光放远一点,我跟王岩也讨论过,目前这种资本为大,权利中心,这种状况是一个历史现象。如果你参照发达国家的艺术制度,和它发展的现状来看,举个例子来说,我经常看美国的艺术新闻,美国艺术,作为美国艺术界的风向标,我们分析这个杂志,每一期一定有几篇非常重要文章,都是著名专家评论家写的,其次有很多画廊广告,你一拿到这本杂志就知道哪是学术,哪是商业,很清晰。台湾的艺术家也是参照这个东西,一个杂志分为三部分,一种是信息类,一块是广告,一块是专业学术类。我们今天传媒的最大问题是你拿到一款杂志,你不知道这个文章,这个作品哪一块是真正学术性,哪一块是商业推广,哪一块是提供日常的信息。我们有个术语叫软广告,学术作品不清楚,软广告做得也不痛苦。以后传媒会分类,会建立自己的地位,自身也会把这个东西去梳理,包括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都会主动介入,在这方面中国博物馆基金会这方面,目前没有达到确立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的力量,资金各方面都不够。但是这种现象一定会转变,青年批评家未来面对的方向,因为毕竟精英是少数,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批评家,但是批评跟发表的意见是不同的。批评是专业的,人人都有权利发表意见,但是批评是一种专业化,如果没有批评家的专业化,这个群体,这个学科就没有必要讨论,就完全可以取代,用其他的策展人,媒体记者就可以取代批评家。

  所以我觉得青年批评家现在的探索、研究、积累,梳理自己的思想,建立专业知识的基础,未来会有很多基金会,美术馆非盈利的公益性的单位来和你们合作。我今天这个会议我的感受,我首先检讨,我上午来晚了,上午发言的批评家,包括有很多是我的学生,吃过饭全部都跑了,另外有很多受邀请的,我估计是资金问题,不是时间问题,全部是视频发言,这是另外一种方式。既然是论坛,面对面的交流,我到这之后还得歪着头看他的视频,我个人认为作为艺术展览的行为完全可以。但是作为一种趋向于学术学科化研讨的要求,包括你在十五分钟二十分钟之内,跟别人交流最要紧的东西,我们要逐步进行改变,否则我们到国际上,跟国际上的博物馆,策展人交流,我们没有办法交流,也没有机会。

  所以,我觉得朱小钧的想法,其实代表大多数的想法,这一点过去我们只是做自己的事情。现在我们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尽更多的做铺路,给青年批评家铺垫,能够更好更快成长。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刚才电影学院的这种同学发言,我感觉他对破除方法论提出的观点很有意义,但是是一篇很长的文章,那个适合阅读,在这个时间里想把握他的思想比较困难,我同意他的看法。就像打仗,不能迷信武器,但是最终打仗不能没有武器,你可以自我反省,自己批评,这是一种方法。还有琳琅艺术网的介绍比较全面,我们可以更多去了解,我们上网查艺术信息有两个网站,我参加过网站的栏目创意,对网络有一些了解,现在关注更多的还是信息,在网络寻找信息,我觉得将来网络能够成为抢手系统,更加深入,专业化。

  时间关系,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琳)

推荐关键字杜曦云艺术批评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