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邦瀚斯5月将呈献胡世昌医生暨胡周妙坤女史藏珍
2025-04-09 15:59:38快讯
香港邦瀚斯将于5月5日隆重举行「胡世昌医生暨胡周妙坤女史中国艺术藏珍」单一藏家专场拍卖。胡世昌医生(1924–2006),香港第一代儿科圣手,亦是享誉中外的中国艺术藏家。其藏品体系丰富,尤以漆器精研见长。
胡世昌医生与胡周妙坤女史
本次拍卖荟萃汉、宋、元、明、清各朝中国艺术精品逾70件,涵盖诸多门类,当中以清乾隆 炉钧釉天球瓶与明洪武至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最为瞩目,堪称领衔之作。本场不仅呈现胡医生数十年收藏与研究的心血结晶,亦见证香港早期收藏文化的重要篇章。
清乾隆 炉钧釉天球瓶
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部主管虞咏芝(Gigi Yu)表示:「邦瀚斯获此重托,得呈胡世昌医生伉俪珍藏之菁华,倍感荣幸。胡氏鉴藏,既凝精鉴卓识之匠心,复恪守学术之严谨,更凝聚毕生热忱。邦瀚斯一直严选来源有绪、品质卓越的私人典藏,本季延续过往佳绩,再为藏家献上不可多得的鉴赏与购藏良机。」
胡世昌医生于195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英深造,回港后于公立医院任职,后开设私人诊所,被誉为香港第一代儿科圣手。胡氏为人谦逊儒雅,自七十年代起潜心研藏中国古代艺术,涵盖瓷器,玉雕,景泰蓝及漆器等多个门类,后趋向以漆器为中心全力钻研,终成为海内外知名漆器收藏家及学术权威。其搜藏体系完备,脉络清晰,涵盖先秦、两汉,以迄朱明、满清各时期,蔚为大观。
胡周妙坤女史(1928–2024)出身医学世家,父亲周怀璋为初代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生,亦为养和医院前身——香江养和园的创办人之一。她曾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1965–1970),学养深厚,组织才能出众,多年来悉心辅佐丈夫的收藏与学术研究,更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故每件藏品都凝聚着二人共同的心血与智慧。
胡世昌医生曾受严格科学训练,治学态度严谨,这份精神亦贯穿于其艺术收藏与研究之中。他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不亚于行医的热忱,尽管白天忙于救死扶伤,仍坚持在工余时间钻研古物典籍、考据器物源流。即使晚年身体抱恙,他仍笔耕不辍,持续撰文考证。多年来,胡氏曾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并曾刊于《故宫文物月刊》、《东方美术Oriental Art》及《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会刊》等,为中国艺术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胡氏伉俪对收藏和研究的热忱并不局限于个人。已故知名收藏家区百龄(胡氏为其家庭医生)曾忆述,1974年秋,首次随扶轮社会友亲赴某拍卖行预展,在数百件展品前不知从何入手之际,幸偶遇胡夫人,得其细心讲解天球瓶,扁壶,梅瓶等器形,和粉彩、斗彩等分别,与他首度参与拍卖就摘下十多件拍品不无关系。除与同道者分享收藏乐趣和心得外,胡氏伉俪亦积极推广,让社会大众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及工艺加深了解,一直以来慷慨借展各式藏品予多家博物馆及艺术机构,包括曾捐赠文物至大英博物馆,并慨赠陶瓷文物和书刊予中文大学文物馆。胡医生于收藏和学术上的成就,使他于1980年代先后获邀担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并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文物专家名录」。
胡氏的收藏之路,亦映照出香港收藏文化的发展风貌。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南来企业家与文化人推动下,香港掀起了文物收藏风气。其收藏理念与审美标准,深深影响了本地新一代藏家。他们承袭旧上海与北京的收藏传统,又融会欧美的鉴赏理念,在东西文化交汇中淬炼出独特的收藏文化。
邦瀚斯中国古董艺术部高级董事沈恩文(Sam Shum)表示:「胡世昌医生伉俪医艺双馨,藏学并重,其收藏体系严谨、门类丰富。今次专场涵盖逾半世纪所积累之精粹,部分重要器物,如领衔之作清乾隆炉钧釉天球瓶,经数十载后重现市场,实属难得。」
拍卖亮点
清乾隆 炉钧釉天球瓶
「大清干隆年制」篆书印款
高 54.3 公分
估价:7,000,000 – 12,000,000港元
此瓶乃唯一孤品,更是现知清宫御制署铭款炉钧釉器中体量最大者,其形体硕大丰满,线条优雅,观其独特「大清干隆年制」印款篆书体,应属清干隆早期之作。自1977年于《敏求精舍明清一色釉瓷》展出后未曾曝光,经近半世纪后再现拍场,尤为珍贵。
炉钧釉创烧于清雍正一朝,是在模仿宋钧窑釉器时蜕变出的新釉色,顺流形成条纹或斑点的蓝釉浑然天成,致令每件器面纹路均自成一格,天下无双。天球瓶器形初见于明永乐宣德时期,雍干二帝雅好慕古,喜多仿造及改良,体量多分大,中,小三类。现拍品高度达54公分,属大型天球瓶作例,不论在烧制,施釉,绘画以至保存难度,均要求至高。
明洪武至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款
直径 21.4公分
估价:3,000,000 – 5,000,000港元
来源:伦敦苏富比,1983年12月13日,编号56
李经泽,Gammon House Art Gallery Ltd.,香港,1984年12月
本盏托通体满饰花叶纹样,花瓣连绵相迭,枝茎蜿蜒交错,叶片雕刻纤细,以阴线刻划筋脉。虽布局繁密,却层次清晰,体现「密而不乱、繁中有序」之精髓,为明初雕漆的典型佳作。明代早期漆器继承宋元传统技法的基础,延续了元代雕漆的风格特征并加以突破,雕漆工艺飞跃发展。类似的七葵瓣式存世例子极罕,仅见两例。本品来源有绪,由胡氏于拍卖会上购得,并分别于1993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中国漆艺二千年》,及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迭彩:抱一斋藏中国漆器》两度公开展出。
唐 白釉盖壶
高11.4公分
估价:60,000 – 80,000港元
来源:伦敦古董商Bluett & Sons Ltd,1976年6月
明十六世纪 铜胎掐丝珐琅葡萄纹渣斗
高10.5公分
估价:120,000 – 180,000港元
来源:伦敦古董商Bluett & Sons Ltd.,1975年12月
清十八世纪 紫檀百宝嵌三阳开泰图盒
长19.5公分
估价:180,000 – 250,000港元
来源:寿康公司(S H Chan & Co.),1980年8月
元末 / 明初 黑漆嵌螺钿访友图三层委角方盒
高23.5公分
估价:350,000 – 550,000港元
来源:李经泽,Gammon House Art Gallery Ltd.,
香港,1979年3月
(责任编辑:孟语)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