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遇见"漫流之地" 朱可染个展呈现自然的时间叙事
2025-04-01 09:17:44雅昌发布
3月30日,《漫流之地——朱可染个展》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主办、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承办、唤醒画廊协办、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由何多苓担任学术主持,廖沙泥担任策展人。
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朱可染近年来创作的50余件绘画及装置作品,以奔腾的水、舒卷的云、沉默的冰川等自然意象为线索,构建了一个超越线性时间维度的诗意空间,带领观众在流动的形态中重新思考时间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
本次展览作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Y+"青年艺术家项目的第五回,旨在继续发掘和支持具有潜力的艺术新锐,将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带入到大众视野,拓宽艺术的边界,尝试更多元的可能性。此次举办《漫流之地——朱可染个展》,进一步推动了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的文化影响力,为公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体验。
数字时代的自然回响
(广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本次策展人 廖沙泥)
开幕式上,策展人廖沙泥表示,在数字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时间流动变得愈发急促,我们被信息的洪流裹挟,难以察觉时间的缓慢更迭与循环。朱可染的作品正是对这种被技术压缩的时间感知的回应。她的作品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倾听水流、仰望浮云、触摸冰川,重新感知时间的脉动,并在变迁中寻找永恒的存在。
(著名艺术家、本次展览学术主持 何多苓)
著名艺术家何多苓在致辞中表示:“新一代画家如何面对他们的世界,如何表达他们所面对的世界,那跟前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朱可染的作品有一个更特殊的视角,就是她完全纯粹面对自然的观察所表达出来的图像。她的画作中显少有人的痕迹,这让我想起一句诗:‘在另一个舞台上为另一批观众所排演’。”
(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王端廷)
艺术评论家王端廷认为,作为80后艺术家,朱可染有着这一代艺术家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其个人鲜明、独特的个性。她专注于描绘“远方”,通过构建一种宁静纯粹的艺术境界,对喧嚣的现实进行一种平衡与对抗,也为观者提供了逃离日常烦恼的精神栖息地。
(艺术家朱可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可染表示:“艺术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生想要去做的事情。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从去年开始与深圳结缘,以后会有更多时间在深圳创作,带来更多作品。”
时间感知的诗意呈现
朱可染在创作过程中,将目光投向自然的永恒节律,构建了一个超越线性时间概念的艺术场域。她在展厅导览时提到:“策展人从时间感知、生命和物质本身的角度来解读我的作品,这也是我长期关注的创作主题。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云、水、雪、冰川等意象,实际上对地球生命、动植物演化乃至人类文明都具有深远意义。”
《水何澹澹》系列通过水的万千形态,展现时间的流动。画中描绘的都江堰春水,在冰雪消融后汇成溪流,滋养山川与城市。《云卷·云舒》系列将云作为时间的情绪载体。仰望云的人与被云俯视的人间,共同构成了时间的交错。《消融的塑像》系列以冷峻的蓝白色调勾勒出冰层的肌理,那些交错的裂痕与晶莹的断面,既是地质时间的刻痕,也隐喻着记忆的沉淀与创伤的愈合。《刮骨成香》作品以树木受伤后结香的自然过程为创作原点,通过钩香这一传统工艺,既触摸时间留下的伤痕,又在香韵流转间探寻自然界蕴含的治愈力量。
自然时间、女性视角与自我重塑
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邀请何多苓、王端廷、李原原、廖沙泥及朱可染作为嘉宾,围绕“自然时间、女性视角与自我重塑”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廖沙泥指出,朱可染在“漫流之地”中,以艺术重塑时间的感知,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超越线性时间、回归自然与个体体验的可能性。何多苓认为,朱可染彻底摒弃了传统人文绘画中“人与自然关联”的叙事,将水、云、冰川等自然元素作为终极表达对象,唤醒了对自然本质的重新审视。王端廷为朱可染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学术标签——“远现实主义”,一方面远离社会喧嚣,另一方面通过描绘远方之物建立精神净土。李原原提到,虽然被讨论女性身份,但朱可染的画面并无性别符号,这种去标签化的表达反而更可贵。朱可染在研讨会上表示,自己接下来会继续探索“无形之物”——比如风的声音、月亮的引力。可能还会画更多自画像,但不再是具象的脸,而是用冰川的裂痕或云的流速来隐喻状态。
通过本次展览,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为深圳市民带来又一次高质量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观众可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体验这场“让时间可见”的艺术之旅。
(责任编辑:罗亚坤)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