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苏州当代艺术生态之城市艺术客厅
2024-08-07 15:15:49雅昌原创专稿
作者 | 裴刚
如何激活传统,从人们固化的苏州园林印象中走出,重新发现一个“当代苏州”,在丰厚历史的园林文化资源大背景下,再现一个当代的“繁华姑苏”?
据悉,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自2012年金鸡湖美术馆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内落成,从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到青年艺术家近五十位一百多件作品参展,重新激发文化记忆的叙事资源呈现一个当代苏州的城市印象。推进发展公共艺术机构的学术性、美术史的研究整理、展示、以及与公众艺术教育的普及功能。并且,2012年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在苏州李公堤举办以来,已成功推出六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形成“苏州李公堤现象”。由金鸡湖美术馆牵头发起成立的苏州工业园区美术馆联盟,园区美术馆“扎堆落地”全年艺术展览及活动逾2000场。近期“1/3”恒美十周年艺术成果邀请展在桑田岛科创园恒美艺术空间启幕,恒美艺术成立十周年来,在民间和国资的共同助力下,2014年东坊画院筹建,2015年东坊艺术空间成立,2020年恒美艺术成立,2021年恒美艺术空间开馆,苏州恒泰特邀33位恒美驻地艺术家在十年间的艺术创作成果,呈现艺术家对苏州城市的群体、个体的记忆,构成了时代发展的集体印记。
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地图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近几年,相对成立于金鸡湖畔“十岁”的金鸡湖美术馆,2022年在阳澄湖畔成立的嘉德•宥爱艺术中心,以及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东湖CBD,紧邻金鸡湖摩天轮的苏州当代美术馆(Suzhou MoCA)都是“新生”美术馆。苏州当代美术馆场馆于2022年12月底开始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计划于2025年初竣工交付。虽然场馆在建设中,但已经开始依托苏州丰富的城市功能载体与情感空间实施项目活动,并围绕这些项目与不同机构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座谈、讲座,在一个暂没有实体场馆的“美术馆”中真正打造一座“无边界美术馆”,为民众创造与艺术相遇的机会。推出的“空间生产力”系列项目凭借身处CBD商圈的资源优势,介入苏州奥体中心商业广场的公共环境,以过程性呈现和在地性关联为重点,形成了与民众的参与互动、环境融合的当代生活场景,是当代苏州城市性格中新生活力的文化交流平台。
苏州当代美术馆“空间生产力”系列“宋冬:吃城市”现场
同样是身处商圈,具备公共资源优势的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圆融时代广场。近期正在展出“源流 青年雕塑作品邀请展”,雅昌艺术网在现场体验到园区对公共文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支持,城市艺术客厅邀请的15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巨大的数字天幕上滚动播放,蔚为大观。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希望藉由此次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展览的缘起,介入对苏州当代艺术生态的观察。
苏州工业园区的圆融时代广场城市艺术客厅“源流 青年雕塑作品邀请展”作品在巨大的数字天幕上滚动播放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趋势与苏州艺术客厅的共振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的“源流 青年雕塑作品邀请展”,包括此前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已有关注的金鸡湖美术馆的历次展览,苏州当代美术馆(Suzhou MoCA)“空间生产力系列”和宥爱美使馆的“生命艺术”系列的项目。已经体验到苏州当代艺术生态的活力与中国当代生态之间的共振。地域性的当代艺术生态也在整体的大背景下,从媒体的角度观察来看,我们都正在经历20年一个时代的这个节点上,2020年到现在,当代艺术也面临巨大的转折。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艺术客厅的“源流 青年雕塑作品邀请展”外景
2000年之后的这20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在商业和艺术体制变化的影响下,与世界艺术史相互关联,渗透于全球化的系统之中。10多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质变期”,形成的市场体制,使得当代艺术生效的这种内部规律和价值尺度发生了变化,也因从群体向个体的转变而生效。
如果从艺术体制、传播、自身发展几个维度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及变化。
可以从艺术体制的角度来看:美术馆、拍卖、画廊、艺术媒体等体制建设已经完成,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商业体系高度发达,但是逐利的特性,并没有有效的支持到当代艺术的实验、拓展性的艺术生产;
从当代艺术的传播来看:当代艺术扩展从小圈子走向大众化;但是媒体和市场关注的,永远只有少数明星级艺术家,资源严重不均衡;
从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看:向边缘拓展可能性,探索未知领域,提高认知模式,探索向纵深发展等等方面,在内卷化竞争中,开创新的风格和领域,越来越难;
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也越来越有挑战性,因为美术馆的大空间是留给大牌艺术家的,画廊对青年艺术家的快速消费,是近年来比较明显的现象。因为整体的机构运营所有的成本在上升,市场也更倾向于“好卖”的画展,越来越趋向买家的服务市场。
但从不提供任何固化答案的当代艺术,依然保持着种种可能性和启示性的状态。
并且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总是蕴含着推动艺术和社会自我革新的能量,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和多维性的艺术表达探索,敏锐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始终立足当下朝向未来。
此次展览的主题“源流”。在提示苏州城市生生不息的深厚文化积淀,就是当代艺术不断转化的历史处境和丰厚的发展资源。
“源流”青年雕塑作品邀请展
走近圆融时代广场,就已经看到置于街区上空的超大屏幕的天幕,正在滚动播放着的“源流 青年雕塑作品邀请展”。城市会客厅作为开放、包容、动态的文化交流平台,与到商圈购物、娱乐、消费的公众之间形成的毫无违和感与大多数当代艺术机构产生差异化的态势。在开幕式上苏州工业园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园区文联常务副主席沈丽娟,苏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姜竹松,苏州市雕塑协会副会长王晓东,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资深主编裴刚,知名艺术评论人倪熊,知名艺术家、策展人石玩玩,策展人钱悦及参展艺术家出席了本次展览的开幕式并发言。其间,公众进入展厅参观络绎不绝。
向婷婷的多媒体装置作品《水械1.0—滤流器》现场
进入展厅首先会看到向婷婷的多媒体装置作品《水械1.0—滤流器》,以机械现成品的组合出巨大的时间之漏,蓝色的发光体预言未来与现在、过去的时空关系。李群威影像、装置《星航绿影》在多维空间的视听体验中,获得对地外星系的畅想。
李群威《星航绿影 The starship green shadow》展览现场
周子正《蚌语水面》展览现场
艺术家周子正的装置作品《蚌语水面》,安装在墙面上的长近8米霓虹灯装置上设置印有Windows95的“弹窗”图像的若干蚌壳,在自然与人,历史与当代,过去与未来,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多重空间的语义,讨论如何在当代社会“诗意的栖居”。
向婷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系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硕士研究生毕业,指导老师郑靖。
向婷婷《水械1.0—滤流器》水、金属、亚克力、灯等综合材料 160cm*160cm*230cm
作品自述:当下我们每日通过电子屏幕与世界联系,流量带来热度和关注。作品通过对水的流量控制和反渗透,向流量世界提出自己的观点。
张炜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学雕塑,硕士研究生毕业,2020年荣获上海“汇创青春”工艺类一等奖。
张炜懿 《石器》陶瓷 尺寸可变
作品自述:作品通过精细的钢丝或透明的吊线,将珍珠色的石头悬挂在大厅的空中,仿佛它们是从天而降的珍珠宝贝,轻轻地落在这个空间之中,每一块石头都散发着温润如珍珠般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中最纯净的泪滴,凝固了时光的痕迹。这种悬挂方式不仅强调了自然美感,还通过光影的变幻和空间的错落有致,营造出一种梦幻而神秘的氛围。
周子正199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雕塑方向在读,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要表现形式。将大量的不确定性分为明显和简单的常数定律,并对当前的偶然机制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和研究。希望创作诗意作品,重新定义艺术的本质,解释图像宇宙及其背后的规律,并模糊界限。
周子正《蚌语水面》热弯亚克力,河蚌,转印贴,不锈钢,霓虹灯长760cm ,宽15cm,高330cm
作品自述:在表现关于水象、星空、江南文脉、数字游民身份时,艺术家错置屏幕,建构起精神的“栖居”之所。蚌内出现Windows95的“弹窗”是屏幕(Screen)之上的屏幕,在珠蚌莲池的窗景中蔓延、堆叠,震荡起信息涟漪。通过质料组件的放置、相遇和并行,支撑起得以“卧游”的理想建筑。凝视透明图景,体悟在“洞穿”与“镜观”之间,得以照见澄澈。
苏茂然1990年出生于贵州毕节,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深圳。
苏茂然 《无明轮环》 透明光敏 40cm*41cm*15cm 2023
作品自述:《无明轮环》以流动的形式将三个变形人体扭曲缠绕成环,暗含轮回三煞,表现生命在无明状态下的纠缠与挣扎、困顿与迷惑。无明的无形力量,既隐秘又无处不在。通过审视这无形无相的轮环,反思在智慧中找到解脱,超越内心的无明之网。旨在对自身内心。
康悦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三级美术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课题负责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康悦 《微观世界——丝》 棉布、棉线、棉花 尺寸可变
李群威自由艺术创作者,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浙江省雕塑家协会会员,现工作生活于杭州。试图通过雕塑、装置、影像、绘画、公共艺术作品,搭建沟通桥梁,连接人与自然、现实与梦境、科技与情感这些看似分离的世界。作品是对世界复杂纹理的解读,生活本质的追问,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展望。在艺术实践中,追求那种能触动人心深处、引发深层次思考的艺术表达。
李群威《星航绿影 The starship green shadow》铝板 不锈钢 电机 灯光 300*130*100cm 尺寸可变
作品自述:《星航绿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未来探索,与自然本质的哲学思考。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维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创作的核心问题。这件作品试图通 过结合高科,技元素和生态自然,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球生,态之间的可持续关系。
路鹏飞河北美术学院专任教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河北雕塑学会理事,河北省雕塑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河北画院雕塑院研究员。
路鹏飞《亲子情》树脂 三维打印 30*50*17
作品自述:亲子关系即基础又特殊,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有最纯粹的爱的付出,有无条件的信任与责任,有尊重与平等的关系,有传承与创造,有陪伴与成长。它承载着生命的延续、文化的传承以及个体成长的艰辛。
张华美术学博士,河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河北省雕塑学会副会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雕塑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会长,河北省画院青年画院研究员。
张华《复眼》不锈钢 80x60x23cm
刘宸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先后获得艺术学士、硕士学位,现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在读。作品涉及绘画、雕塑、装置及新媒体,关注日常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藉由材料本身去呈现生活中经尝被忽略的感性片段,在具象与意向之间牵引着个体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和矛盾关系。作品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铜奖、银奖、“未知向量”青年雕塑家联展获“优秀作品奖”、第六届明天雕塑奖获“年度奖”、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获“提名奖”,作品被中国雕塑博物馆、瑞士阿彭策尔州美术馆、太原市政府、艺文立方、中国美术学院及私人收藏。作品曾受邀展出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雕塑博物馆、嘉德艺术中心、罗中立美术馆、抱朴美术馆、三尚当代艺术馆、台州当代美术馆、烟台山文化艺术中心、同普艺术空间、墨非墨画廊、上海ANNEX空间、上海城市创艺空间、江汉艺术中心等美术馆和重要艺术机构,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刘宸《栖语 Qiyu》不锈钢、木、齿轮、链条 20cm*10cm*40cm 视频 2023
作品自述:作品采用三轮车、工具、旗帜、工业化齿轮、结合月亮、树、鸟等自然物像进行组合,营造当下生活的栖居世界,同时将观众纳入其中,互动使作品发生动 态变化,营造出人、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场景,以趣味化的方式探究人与现代社 会、自然生态的关系。
张思琪1995年出生于湖南株洲,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22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具象雕塑工作室。
张思琪《抱抱》树脂 53*30*70cm 2022
王哲君中国美术学院2022级硕士毕业生,师从陈汉、朱晨教授,基东方性雕塑工作室。长期的学习以及对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考察,王哲君在创作中主要思考和期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国古代雕塑中体会到其表达出来的生命感如何在我的作品中表现;一是传统雕塑大多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高度统一,这两者在现代雕塑创作中如何共生。
王哲君《布咕噜》拼布 四件
作品自述:陆地和海洋生物的拟生体,用拼布手法制作的一种感受性的生命形态。
赵覃职业雕塑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会员,苏州市雕塑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会员,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外聘研究生导师。
赵覃《荷11——悠》 树脂上色 60×60×20cm 2018
叶孟达1991年出生于福建福州。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作品《起源案例》系列,获“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曾竹韶金奖,作品被收藏于中国雕塑博物馆。
叶孟达《关于自然的联想》大理石 23×22×43cm 2018
作品自述:作品源于对于自然的原始力量与恒久流动的敬畏,形态如河流穿越山川,每一道刻痕都蕴含着时间流动的痕迹,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与延续。
甄亚雷出生于河北石家庄。艺术学博士、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河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巴基斯坦教育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国教育部国际融合教育振兴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
甄亚雷 《终将逝去阅读的权利》 木尺寸可变 2014
作品自述:做这件作品的初衷,是出于对书本消失的担心。想借用废旧腐朽的木质材料置换损坏的书籍,利用这一媒介表达阅读与审视之间的关系。通过作品意指:随着阅读方式和习惯的逐渐转变,未来人们对书本的阅读兴趣可能会慢慢消逝,假如再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现在的书籍真的会只停留在我们记忆的一角,或是成为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这些感受或多或少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在不远的将来,作为文字的载体——书本形式,可能要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化而变化,但是书的内容,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却是永远不变的。希望能以一些腐烂的木头雕琢成“书本”的造型,让木头多年的损坏痕迹遗留于“书本”上,把材料本身的魅力和文本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只有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对当代社会具有使命感、紧迫感……由此唤起大众对书本的怀念之情与共鸣!
卢致冰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指导老师:罗小平)硕士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雕塑系(导师:罗小平)现工作于上海。
卢致冰《浪潮》 玻璃钢电镀 100cm*80cm*20cm 2022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更迭的时代,瞬息万变,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停地追逐浪潮,颠覆传统,创造新迹。作品通过塑造千变万化的浪潮,将动态凝固成瞬间,同时通过镜面的处理,使雕塑造型拥有了丰富的光影效果。表现消退与激进,覆灭与永恒的主题。
在此次展览中还以图片长卷的方式,于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的时候,回顾园区在7.4平方公里的雕塑与公共艺术,正在影响着当代苏州城市气质的形成。展览作品充分利用了展览的地面、墙面的立体空间,形成不同的节奏,观众在影像、雕塑、装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间充分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带来的精神体验。
苏州工业园区的当代记忆
现场从策展人钱悦的介绍中了解到,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5月12日开始破土动工,位于苏州东部,金鸡湖畔,低洼的田野里,打下了第一根桩。传统与现代、古韵与繁华、传承与发展,是苏州的一体两面。在这片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雕塑与公共艺术星罗棋布,市民和游人驻足于此,感受这座文化之城。
策展人钱悦为观众导览讲解苏州工业园区内的雕塑及公共艺术的回顾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其水体结构和规划体现了生态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在我看来,园区的水系不仅清晰有序,而且与城市的人文环境、产业发展和动态融和相关联,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和美感的流动态。
水系结构:从金鸡湖畔城市生活区的边缘形态到支系河网的串联纵横,无不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精细与合理性。水流的运动感与动感的湖畔人文相互呼应,形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美感,这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与产业更新。
城水相依:商贸金融中心和休闲文旅中心在湖畔汇集,展现了现代化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三十年历程中,以雕塑做为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在园区金鸡湖沿岸逐渐确立。形成园区公共艺术择水为畔、依水而兴的特色。
水流溯源:以水为纽带,将自然生态、城市发展和文化艺术有机结合。具体到关注青年与创作生成逻辑的“反向溯源”的方法论,这次展览也有意对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与联系进行深入理解和持续重视。青年雕塑家们与园区的公共艺术相互促进,构成文化园区与现代园区"双向奔赴"。
结语
在多方力量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中,苏州城市的当代气质形成传统与现代、古韵与繁华、传承与发展的一体两面,并集合公共空间、美术馆机构与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共振,推进当代艺术生态与苏州城市印象的当代转换。
【展览现场图集】
(责任编辑:裴刚)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