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计划 | 艺术植根原乡,当代艺术在芜湖古城!
2022-01-26 00:00:00艺术家提供
海报设计:王小元
落地!青年艺术家计划扬帆起航
以艺术之光点亮城市夜空
芜湖的在地艺术家们创造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青年艺术家计划发起人之一
应天齐老师亲笔撰文
勉励在芜艺术家深耕创作
为本次青年艺术计划画上完美的句号
目光芜湖-青年艺术家计划1.0
正式启动
艺术植根原乡--当代艺术在芜湖古城
文/应天齐
因举办“芜湖古城青年艺术季”之故,我认识了芜湖各高校的青年艺术家们。感谢高飞,承杰和吴小明三位先生的推荐。这些青年艺术家非常勤勉而富有才华。
如此,围绕着芜湖古城文化源流及现状的创作悄然拉开了帷幕,以古城为载体的作品构想在青年艺术家的思维中踊跃,灵感乍现,逐渐展开。
当代艺术进入中国已近40年,但依然有人认为,这种艺术犹如空中楼阁,怪诞而虚妄,令人费解。殊不知这些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却能够孕育于家乡之水,成长于原乡之土,与环境、历史、当下、甚至心灵紧密相连。
应天齐《断层》
以王小元团队为代表的安徽工程学院的艺术家们,迅速捕捉了芜湖古城花街竹编的历史信息。秦翔、焦晓琴的作品《玫瑰椅》是用竹椅搭建成陡峭的造型,一朵朵人工仿制的无生命却灿烂殷红的花朵,在杂芜的、错落的竹椅缝隙中顽强生长,争相怒放,宛如新开阜的古城,每逢节庆时刻的烟花与灯火,转瞬而逝却又即时灿烂。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姜积会创作的《无雨也无晴》取材于古城内闲置的六只大水缸。将其注入古城之畔的青弋江水,在水中放置实物现成品(皆为古城中闲置无用之物),美其名为“发酵”。这些在水中浸泡的物品是经历了许多故事的,此刻安静地停留在艺术家限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它们最终将成为何种状态,是由时间和记忆而再生的。
安徽工程大学王茵雪创作的综合材料绘画《大成殿》指向十分明确,充满着问题意识。文化在碎裂重组之下的再生其意义何在?废墟之上的废墟是否能满足人们心底对传统的眷恋?
其他如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启凤、邱杏娟的《和·合》,李强、张奇的《和而不同》,以及安徽工程大学朱威强、齐世航的《古城之镜》,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姜积会的《耳听为虚》,郉萍的《古城小景》等作品,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以芜湖古城的环境,现状、现成品为出发点,将现代人对当下文化的反思折射于作品之中,并融入环境,融入历史与当下,融入古城,甚至融入作者与观者的心灵,发人深省!
由此让我产生了有关中国当代艺术本土化根性的思考:
艺术能否植根于广泛的社会进程的内部,植根于原乡并与之产生不可分割的关联?
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启迪民智,助力社会进步?
文化能否在质疑与批评中获得健康的成长?
以往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深入生活反映现实,是否过分停留在生活的表象和客观现实的表层,从而忽略了生活的根本要义?
在高科技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人类的审美需求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作为艺术劳动者,我们无法漠视这一变迁,又当如何面对?
这些问题与思考在“芜湖古城青年艺术计划”中得以体现。艺术的多元化必将与社会发展同步,最终走向何方谁也无法预测,艺术探索永无止境,无边无界!
感动参予“芜湖古城青年艺术计划”的各位艺术家朋友以及你们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感动于安徽置地集团芜湖古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对当代艺术的认同与扶植.
谨以此文答谢,并祝新春吉祥如意!
2022年春节前夕,于深圳银湖山麓
文章转自公众号:芜湖古城
(责任编辑:胡艺)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