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号·观点 | 美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之刍议
2021-07-22 15:30:06雅昌发布
目前当代艺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在各个地区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就美国而言,其当代艺术在二战后有了极大的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抽象表现主义经典作品对美国当代艺术及其走向世界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并对该问题做出一些反思。
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的“美国化”和美国当代艺术二者之间是无法抽离的,并且将当代艺术的全球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为当代艺术的美国化与全球推广的过程。
笔者部分赞同此种观点,但是由于当代艺术产生的时间较近,概念本身也存在一定争议,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想对美国当代艺术作品及其走向世界的原因进行分析,则应将其置于该艺术现象起源的冷战背景之下进行讨论。
从历史起源来看,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早期的纽约得到蓬勃发展。从内涵上看,它指向一种非写实性绘画风格,从创作技巧来讲主要依靠即兴创作。
在这种艺术流派影响下产生的大多数作品的风格个性强烈、情感表现力强,且均以抽象、直觉、无秩序和富于变化而著称,其美学理念与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未来派和立体主义都存在呼应与联系,并试图以此来表达和激起人类共通的情感。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的作品,因其行动绘画而闻名。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波洛克创作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依靠绳索的运动与受其身体撞击后颜料桶的抖动以及肢体的随意移动恣意地在画布上滴画,形成一幅幅抽象的斑斓多姿的作品。这种革新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是一次革命,将抽象表现主义观念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杰克逊·波洛克,《1948年第5号》,1948
起初美国在战后的抽象作品领域并不占据主要地位或者拥有重大影响力。有研究认为美国在文化冷战中利用抽象表现主义作为武器,是因为苏联当时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虽然后来苏联也出现部分抽象风格艺术家,但总体还是限制该流派的发展。美国认为苏联反对的就应该是美国支持的,为了在文化方面增强和苏联的竞争和对抗,提高美国文化的影响力,美国也自然加大了对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的支持和推广。
《蓝》,杰克逊·波洛克,1943
又如威廉·德·库宁的众多画作,在抽象的表达形式中蕴含了对多种社会问题的思考,给人以无尽的启发。虽然威廉·德·库宁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激进的艺术理念和表现特色,这和其本人不喜欢绘画受到束缚的理念有关,但他更多地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大众传达自己的感受,找到人们内心共同的联结点,并与之相连。
威廉·德·库宁,《无题XII》,1975
威廉·德·库宁,《粉红色天使》,1945
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则在抽象形式上更加具有冲击力和登峰造极,可以说在当时就给人以视觉的惊诧感,但同时又很好地将音乐、线条与诗学结合起来,给人一种极简的又有平衡的感觉。
马克·罗斯科,《第一号(皇家红与蓝)》,1954
马克·罗斯科,《海中缓慢的晕眩》,1944
笔者在欣赏这三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作品时也常有精神漫步之感,作品本身的韵律总能打动人的心底。
这些作品虽然存在形式上的不同,甚至有的从表面看上去情感表现得很平静,但是深入欣赏时在视觉冲击力和给予观众的心理感受等方面都十分强烈,可以说均呈现出一种即兴的、偏向直觉的、通常带有个体哲学见识甚至禅宗精神的反思特质,从理念上与观念艺术有共通之处,许多作品包含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
针对该艺术流派能够代表冷战初期美国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并在之后成功被推广至世界这一现象的理解,笔者认为仅从艺术史发展的线索、美学的反思、跨地区艺术的传播互动等角度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史、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相关研究,笔者分析后认为其推广策略背后的动因很大程度上来自美国冷战初期的对外文化战略考量。
目前学界已经通过揭秘的最新档案和美国官方相关部门的记录中发现,隐蔽战线里的中央情报局在20世纪50年代及之后的冷战期间推广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力地对外塑造美国的文化艺术形象。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对于世界霸权的争夺在战后立即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杜鲁门总统不仅注重用经济、军事手段与苏联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同时还在信息、心理与文化手段等方面准备与苏联开展“真理之战”。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其职责和功能来讲,很大部分是对外进行事件调查和推广相关活动以最好地维护美国的利益,不久后由其策划的“文化自由大会”于1950年在柏林成立,不仅标志着美苏之间文化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中央情报局作为主要部门之一参与推广美国艺术文化作品并产生深刻影响的起点。此外,众多基金会、艺术博物馆也参与了这场对外传播与推广的计划。
CCF(文化自由大会)在柏林的第二场会议
这一运作不仅让美国艺术在之后数年间在对外交流中保持抽象、自由、先锋的形象,以更好地与苏联进行文化对峙和争夺;还为以后美国借助艺术推广手段对多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和平演变起到了辅助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加速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很有效地提升了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而这所有的源头都来自美国战后世界秩序构想中的国际主义战略,即推行民主的强权政治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扩张表现,符合美国的政治需要。
2013年“被中断的艺术:美国艺术推广与文化外交策略”展上展示的瑞弗里奇作品《会议结束》
通过数十年的运作和宣传,可以说,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从艺术影响力和价值上来看,已经占据了全球的龙头地位,冷战结束后其风头依然不减。
从其背后的全球格局以及世界秩序中的政治权力解构和重心的变化等角度来看,不难发现,美国利用战后其文化中心地位及冷战期间美苏抗衡下对美国文化形象的重点塑造,逐渐巩固了自身在抽象、先锋艺术领域的影响力。从国际政治与艺术的关系来看,美国目前也正在经历艺术体系成熟后的时代,能否再次出现一股美国艺术作品的全球热潮仍然有待观察。但是分析该历史现象的最大启示是,艺术流派及运动的兴起,往往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
如何在这种被裹挟的洪流中,保持艺术及创作的纯粹依然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M],曹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2.王绍光:《中央情报局与文学艺术》[J],载《读书》2002年第5期。
3.伊娃·科克罗夫特:《抽象表现主义:冷战的武器》[J],高岭译,载《世界美术》,1991年第3期。
4.H.W. Janson, History of Art[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5.
5.Irving Sandler, The Triumph of American Painting: A History of Abstract Expressionism[M],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6.
6.Dore Ashton, The New York School: A Cultural Reckoning[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7.Thomas Hart Benton, An American in Art[M],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1969.
【作者简介】
石京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外交、国际关系与艺术史论方向的交叉研究。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对于有上述行为者,作者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推荐关键字】
当代艺术;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美国对外文化政策
(责任编辑:江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