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见证古代巴人的骁勇善战
2019-02-28 16:15:32川报观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无意中透露出古代战争中的一种军乐——吹角。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击鼓、吹角、鸣金等,都作为军乐器指挥军队进退。
在什邡市博物馆,有一件古代军乐器却成为镇馆之宝,它就是战国青铜虎钮錞于。
史料记载,錞于击打的发声“声震如雷”“清响良久”,能很好地传递指挥信号。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尊青铜錞于,更是古代巴人特有的一种军乐器,见证了巴人的骁勇善战。
全国最大錞于现身什邡
在什邡市博物馆,战国虎钮錞于被单独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它高85厘米,呈上宽下窄式的椭圆形。錞于最上端的钮为虎形,长32厘米,宽8厘米,虎嘴大张,倨牙翘尾。身姿矫健,栩栩如生。凑近仔细辨认,可看出器身上阴刻的卷云纹、兽纹等纹饰,还铸有两个战国时期特有的巴蜀图语。
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介绍,这件錞于的发现颇有点意外。
2009年,什邡师古镇红豆村八组在修建农房时,从地下挖出这件“宝物”,被人们当成“金猪”。杨剑赶到红豆村时,天色已晚,文物也已被当地民工拿走。到民工家里,杨剑见到了用麻布口袋装着的錞于,“我一眼瞧出这是一件器形奇大的铜器,平生未见,当时就想可能是啥假货。”但当他用电筒照射仔细打量,不由又“一阵狂喜,感觉应该是錞于,这在川西相当少见,如果是真的就不得了!”
当晚,他再三叮嘱农民不能私自处理文物,并请出警察彻底监控。回到博物馆,他取了一批零钱再赴红豆村,“我们就宣讲《文物法》,出土文物均为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对方最终交出了文物。”
由于錞于出土时器身部分已被打烂,残片散失,博物馆工作人员就拿零钱追寻残片,“50元一小块,100元一大块,3天后,残片全部收回。”经过三星堆博物馆青铜修复师长达3月的修复,这件虎钮錞于重现往日神采。
青铜虎钮錞于 什邡市博物馆藏
史料记载,錞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铜质打击乐器。《淮南子·兵略训》:“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多用于战阵,指挥军队进退。最近几十年,全国出土的錞于大约有100件。上世纪90年代,重庆三峡博物馆曾入藏一件高68厘米的虎钮錞于,当时誉为“錞于王”。杨剑说,“如今什邡馆藏的虎钮錞于,比三峡博物馆收藏的高了17厘米,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当之无愧的‘錞于之王’。”
青铜虎钮錞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虎钮暗含古巴人崇虎之风
在全国出土的錞于中,钮的造型被铸造成虎、龙、狮、马等多种,其中虎钮最多,约有60件,它们主要集中发现于中国西南地区。为何西南地区的錞于偏好做成虎钮呢?这不能不提到古代巴人甚至蜀人的虎崇拜。
杨剑介绍,巴人过去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不但作战勇猛顽强,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不断征战,自强不息,世代繁衍。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巴人与湘鄂西、四川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楚、巴蜀文化。錞于,应属古代巴人特有的一种军乐器。在商周时期,它属于《周礼·地官·鼓人》记载的“六鼓四金”之器。四金包括了錞于,它们多与鼓配合,用来号令军士行动。虎是百兽之王,作为勇猛与力量的象征,是巴人的图腾,被制作在兵器之上自然再恰当不过。
古代巴人崇虎,史书历来多有记载。《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樊绰《蛮书·卷十》也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杨剑说,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后来,錞于逐渐“变脸”为巴贵族田猎时使用的打击乐器,部落欢宴时的娱乐之器。而在近年随葬有錞于的巴人墓,大多等级颇高。
战国虎纹青铜戈 四川博物院藏
然而,古代巴人特有的一种军乐器,为何又出现在川西蜀地呢?杨剑表示,对于虎的图腾崇拜,其实除了古代巴人以外,也出现在古代蜀人之中。至今在三星堆博物馆还能看到青铜虎以及金箔虎。到了战国时期,蜀地的不少墓葬中也发现有虎纹铜戈、铜剑等兵器。而器形高大的錞于和什邡战国船棺的“十方王”印章等都在什邡出土,说明战国时期的什邡极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区域。
(责任编辑:李璞[已离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