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全国热搜榜前3!这场艺术活动让我震惊
2020-06-02 16:35:09雅昌发布
有人说,
这场艺术“超级事件”像极了龙卷风,
它所制造的强大“风力”,
搅动了整个艺术圈,
让人惊叹,让人沉迷,亦让人思考。
2020年5月28日-30日,
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园头村,
艺术家陈彧君
携手3位艺术跨界策展人,
及10位各行业重磅嘉宾,
持续3天,通过5G直播,
成功带来了线上线下全息全沉浸式的
全媒体艺术创作事件——“重返木兰溪”。
不少人惊讶: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玩!
不仅如此,整场活动从酝酿到执行,
更是频频突破常规,其传播效果也很惊人。
微博热搜:话题#艺术家直播送面线# 霸榜12小时,全国热搜榜前3,曝光量达548.3万,阅读量超290万(并持续增长中)!5月30日的直播间更是异常火爆,瞬间涌入3.2万人,获赞75861,互动不断。
那么,“重返木兰溪”到底是什么?
又有哪些亮点?
活动期间,我们深入现场,
对话艺术家及策划团队,
为您详解现场及背后的故事。
01
不走寻常路的前宣
似乎从一开始,“重返木兰溪”就注定将是一场与众不同的艺术事件。
活动尚未开始,一波突破常规的前宣已经开启。
一张张构思奇特、风格炸裂的海报,
不走“寻常路”的前宣文案,刚出街就吸睛无数。
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圈人士纷纷转发,表达支持。
甚至,陈彧君故乡园头村的阿嫲都说:我香港新加坡的亲戚都知道咯!厉害哦!
02
5G线上线下全息全沉浸式体验
本次艺术事件从5月28日开启。
5月28日、29日,连续两天,举办了媒体预展、学术沟通等活动,
通过在艺APP、雅昌艺术网等平台进行直播,吸引了数万人观看。
5月30日,活动正式开启。
多位国内外艺术圈内知名人士、媒体悉数到场。
活动首站,在莆田的千年宫观——元妙观“三清殿”。
当天上午,陈彧君离别故土多年后的艺术作品,在“三清殿”呈现。
这是一件尚未完成的巨幅画作,目前暂未命名。
“它现在看起来像一棵树,但接下来,我会继续推进,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演变成什么样的艺术品。”陈彧君说,这和本次艺术事件一样,它只是“开了头”,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30日下午,活动来到木兰溪“园头村”。
团队以园头村为画布, 以木兰溪为体例,用陈彧君作品,为溪流串起整场展览。
整个过程通过5G直播,在腾讯小程序进行全球呈现。这是园头村的“史上首次”,也是艺术领域的“首次”。
直播中,艺术家陈彧君带领策划人萧斌、李非黛(IMC)、吴计瑜等深入村庄,开展了“溯源艺术”“重读旧信”“喝口新茶”“看场好戏”等精彩环节。
村民自发参与了直播。
镜头里,经常出现不少村民“乱入”,但都被团队宽容接纳。
一位当地的老阿嬷说,自己在村子里生活了几十年,第一次看到有人现场直播,觉得非常好奇。
夜幕降临,直播汇聚到园头村中的戏台前。
一场很有“魔幻现实感”的场景开始呈现。
戏台上,“重返木兰溪-全球与区域的影响力”艺术讨论圆桌会正式举行。各行各业重磅嘉宾齐上阵,开展严肃对话,进行思想碰撞。
紧接着,福建省莆仙戏团带来了地道的表演《妈祖选段》。
动人的唱腔,经典的故事,让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与此同时,戏台下,莆田民俗流水席同步进行。
在直播镜头中,莆田卤面制作技艺向全球进行展示,害羞腼腆的大厨,带来了精湛的技艺,让卤面香味飘向世界。
最后,在觥筹交错的流水席间,“重返木兰溪”艺术事件宣告结束。
03
打破常规的多个维度
打破场景:过去的艺术活动,一般都在美术馆举办,再把嘉宾和观众请到现场去参观艺术作品。但本次艺术事件的场景,从传统的画廊搬到了乡村之间,所有艺术相关的人,也都被请到了乡村,共同深入体验一场艺术活动。
全新体验:以往的艺术直播大多聚焦一个场景或舞台,而本次艺术事件,从5月28日的预展,到5月30日的活动本身,全程用了直播方式,让每个环节、细节都袒露在镜头之下,加强了用户的体验。5月30日的活动,更是采用5G线上线下全息全沉浸式的方式,开启了艺术直播的新时代。
内容创新:以往的艺术活动相对单一和传统,一般包括开幕式+展览+研讨会等模式。本次活动在内容上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展示,而是综合了当地生活的更多信息,比如村民、莆仙戏、莆田卤面、民间流水席都融入艺术事件,与高雅艺术一起进行了“魔幻融合”。
平台突破:本次艺术活动,也是首个通过小程序进行私域直播。直播间异常火爆,瞬间涌入3.2万人,获赞75861,互动不断。回放的观看人数更是不断突破新高。
行业整合:本次艺术活动,从酝酿到执行,撬动了政府机构、文旅规划、乡村振兴、运营商、实体制造业、高端餐饮、传播等,等各大行业资源——有内容、有创意、有落地,好的想法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而已。
拥抱大众:平时的艺术展览,大多与普通民众无关。乡村的村民,更难与艺术家深度交流。本次艺术事件打破了这一隔阂。艺术家深入乡村,邀请所有人关于,进行直接碰撞。艺术与大众实现互相包容、互相尊重。
媒体宣传:此次活动的宣传片视频,已被收录到新浪微博人文艺术频道里。活动前后,更有人民艺术、凤凰艺术、新浪、百度艺术等媒体争相报道,传播效果惊人。
04
对话陈彧君
问:能否谈谈“重返木兰溪”艺术活动的创作起因?
答:去年,我在北京做过了一个较大的个展。做完之后,我在思考,接下来应该进行怎么样的调整,同时也在为2021年的上海龙美术馆个展做准备。
今年春节,我原本计划提前回上海,但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节奏。我关在家里,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作为艺术家,与这个世界,与外界的各行业人士,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同时也在探讨,如何用艺术回归最初,思考我们的未来。
一个多月前,我和策展人萧斌沟通,期间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来打破常规,做一些艺术方面的创新。后来,我们来厦门,找到了全案传播策划人李非黛,探讨了当前的传播新渠道。再后来,我们还找到了文旅规划达人吴计瑜,商讨乡村文旅的思路。如此,一个团队的雏形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希望能摒弃之前的旧模式,敞开门做一场接地气的艺术事件。
问:离开之前的熟悉环境和模式,重新接受这样一个新事物,对您来说有没有难度?
答:难度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小。我平时不玩抖音,不玩社交媒体,所以,一开始对于直播我是有些抵触的,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我不知道面对的观众是谁,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怎么和他们交流。后来,我慢慢熟悉了直播技术,试着找到感觉,慢慢就适应了。
另外,从技术层面来看,我们也做了不少努力和调整。园头村的网络信号不太好,本来要做直播难度很大。后来,我们和有关部门及福建联通进行沟通,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问:整个活动的筹备过程顺利吗?
答:总体而言是顺利的,但辛苦也是肯定的。前期,我们经常加班到很晚。最晚的几次,是剪辑宣传片,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
一直到开幕前两天,我们还买了很多食物,准备好好奋战,结果比预期地要早一些。回到家后,我们还很兴奋。
问:作为一个艺术家,全程参与了本次艺术活动,您的体验是什么?
答: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艺术体验过程。以往,我的艺术创作都是在工作室进行,再到美术馆进行展出,那些过程都是十分熟悉的。但这次,所有熟悉的东西基本上都放弃了,我陷入到一个从未有过的艺术活动中。所有的技术手段都变成了创作媒介,变成了一个综合的艺术表达。艺术家本人是充满未知的,把自己扔进了活动中,顺其自然进行生长。这很有意思。在我看来,有时候,艺术创作不在于创作了什么图像,而是内心、思维等是不是在一个创作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
问:当您从工作室走出,从美术馆离开,来到乡村,参与这样一个艺术事件,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我个人是喜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所以,当我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离开藏家、观众而来参与“重返木兰溪”时,我惊讶的发现,我的内心是充满新鲜感的。并且,观众和我,我们彼此都是感到很新鲜的。活动中,很多村民和我交流的眼神、内容,都是新的。对于艺术家而言,我可以感受到更具体,更直接的情感交流,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创作将有更多帮助。
同时,我也一直强调艺术的“生长性”。我不希望艺术是关起门来,只和几个熟悉的人交流,而是希望打开门,拥抱世界,拥抱大众。
问:对于这次艺术事件的呈现,您满意吗?
答:对我而言,目前具体的艺术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事件的影响已经结束。实际上,它还在持续进行中——在园头村,很多村民都在谈论,在网络上,很多观众还在交流,在艺术圈,不少人也在探讨。所以,这个艺术事件所带来的效应还在持续发生。这是一个流动的,生长的过程。因此,现在下定义来评断活动成效还为时尚早。
问:对于这场艺术事件,周边的村民、朋友有何反馈?
答: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很多做着和艺术无关的工作,但是,当他们参与完了“重返木兰溪”后,都满满开始思考艺术的形式和价值,这说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活动结束时,我有一次回村,碰到了一个邻居,她对我竖起拇指说:太好了,你太聪明了!另一个村民,也给我拍拍肩膀说:辛苦了!
我想,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我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这个事件的态度。这是一个好事。我希望,艺术能与更多大众产生关联。这是我比较在意的。
问:您对这次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答:是传播。以前的艺术圈是小圈子,最多就是几千人的范围,但这次,光是直播就有几万人观看,网络上的话题则有几百万,这个传播的裂变非常惊人,是我之前从未敢想的。
问:接下来您还会继续尝试新的媒体方式吗?
答:会的。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思路和想法也发生了转变。未来,我会慢慢改变之前的习惯,继续接触新技术,尝试结合新的技术手段,来辅助艺术创作。
05
当代东方艺术基金会(赞助方)
“对于我们而言,参与重返木兰溪项目是一个新的尝试。通常,艺术圈是非常小众而且封闭的,大众对艺术的了解得也不多,但陈彧君是一位维度很宽的艺术家,他先迈出了这一步,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次活动的举办,从整体的效果来说,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我们基金会叫当代东方艺术基金会,从字面上看,就表达了我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会持续的支持更多合适的艺术家,做更多艺术项目。”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